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人眼中的罗马——居然也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博文说史

作者李博文在银行工作的历史学硕士昨天 21:56

作者:李博文

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汉代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了解日益加深,其中也包括雄踞欧亚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有意思的是,从文献来看汉代中国人眼中的罗马帝国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至于原因则是汉朝人把当时中国对于世界西极的各种传说投射到了罗马帝国的身上,从而形成了一个东方大国对于西方大国的浪漫想象。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博文来跟大家聊一聊。

一、汉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西极在哪里

所谓“世界西极”,是指西方极远之地。先秦时期中国人一般认为西极之地主要是指西王母所居之国。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穆天子传》其序云:“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此书所载则其事也。王好廵守,得盗骊騄耳之乗,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可见当时中国人认为在流沙之西,昆仑之巅居住着西王母,而西王母所居之处也一般是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极西之地。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溼。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衆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爲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根据太史公对于西域地理的记载,条支国确实位于其所知世界版图的最西端。尽管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人的域外地理知识有所增加,但丝毫没有撼动国人心中西王母处西极之地这一固有的观念。如《后汉书》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人身豹尾很是神奇

二、汉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西极什么样

那么西方极远之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综合各种记载来看当时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西极主要有四个特点。

其一以日月所入、流沙之西、西王母作为西极世界的重要标志,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

其二是多奇珍异宝。比如《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玕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

其三是认为西极之国与中国一样都是文明昌达之地。如《穆天子传》载: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毋。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毋,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毋再拜受之。

在《穆天子传》的记载中西王母与周穆王是平等的,并无尊卑之别,这说明当时中国人认为在世界的最西方也有着一个与中国一样的文明国度。

其四有着十分浓厚的神话色彩,如《山海经》所言:“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这显然是过于美好的想象。 

这种映象在佛教传入之后慢慢淡化,但取而代之的却又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三、《魏略》《后汉书》中的罗马帝国

《魏略》《后汉书》均成书于魏晋时期,但其关于西域的记载,则主要来源于两汉时期中国人对于西域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所关于西域地理的记载完全可以作为研究汉代中国人域外地理认识的可靠资料。

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最早见之于《魏略》:“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之西,大海之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又“自葱岭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故录属其者矣。”我们知道《魏略》中关于葱岭以西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甘英等人出使大秦的活动,其事约在公元97年。根据《魏略》中所说的“自葱岭西,此国最大”当为雄踞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为了验证我之前所说汉代人对于罗马帝国的映象,受到了当时中国对于世界西极各种传说的影响,这一观念。我们就《后汉书》中的罗马帝国和汉代人眼中的世界西极做一个对比。

《后汉书》中记载罗马社会风貌

1、独特之地理标志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2、出产奇珍异宝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3、文明昌达与中国同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以金银爲钱,银钱十当金钱一。其人质直,巿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

4、传说色彩浓厚

宫室皆以水晶爲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徧。

根据上文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后汉书》中关于大秦国形象的记载,与上文中我总结出的各种西极世界的传说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且有着很浓厚的传说色彩。如其云:“其王无有常人,皆拣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显然是出于想象。

要是让汉代史学家听说了竞技场里的血腥表演,指不定怎么埋汰罗马来表现天朝的伟大

四、大汉与罗马是否进行过直接交流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对于葱岭以西的国家如安息(帕提亚波斯)、大夏(贵霜帝国)等,汉朝人已经有了十分客观的认识,那么为何对于罗马帝国的认识,仍然受到各种神话传说的影响呢。在我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即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没有发生过直接交流,双方之间的认识是通过中间渠道获知的,加上公元3世纪之前罗马帝国的显赫的名声和那些巧舌如簧商人的夸张描述,汉人自然而然的把对于西王母之国的种种想象与其所听说的传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其文明昌达的理想社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罗马帝国如此美好,难道就没有人去想一探究竟吗?

1、甘英出使罗马无功而返

《后汉书·西域列传》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可见汉代中国人是试图与罗马帝国本土建立直接联系的,但却因为安息西界船人带有欺骗性质的劝阻,而未能成行。令人奇怪的是当时的安息西界传人为什么要骗甘英呢?

根据《后汉书》的描述罗马帝国与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可见丝绸贸易利润的丰厚。这些利润多数则为叙利亚地区的商人所赚取,这是因为当时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着最优秀的商业民族即犹太人,这些民族几乎垄断了与罗马帝国的海外贸易,并从中赚取暴利。

那么如果他们帮助甘英抵达了罗马则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就此德国学者夏德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夏德指出:“如果让一位汉使向西前进,他就可以在闲谈之中谈起中国国内的丝价,并获知叙利亚的玻璃饰品及珍物的真实价格,泄露他们雇主发财的秘密,这是完全有损他们利益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告诉甘英说:‘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使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甘英生长于西北,习于陆行,对海行还是初出道,正好受狡诈的船员的欺蒙”。

汉朝高超的丝织技术使得丝绸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奢侈品消费中十分火爆。由于中间商的垄断,丝绸的价格十分昂贵,甚至高于黄金。超额的利润使得任何商人都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汉朝与罗马的直接贸易。

2、罗马安顿王朝来使身份可疑

既然汉代中国人的努力失败了,那么罗马帝国有没有对此做过努力呢?

《后汉书》记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如果来使的身份是真实的,必然会带来大量宝贵的信息,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来使的身份十分可疑。首先中外学者并没有从罗马帝国的拉丁文文献中,发现存在过这样一个使团。其次使团向汉朝皇帝进献的礼物中并无罗马帝国的特产和工艺品,却都是一些热带地区的特产如象牙、犀角、瑇瑁。试想如果是罗马帝国派遣的使臣怎么会用外国的产品去赠送给汉朝皇帝呢。

考诸西史我们了解到公元162年至公元165年罗马与安息(波斯)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场战争以罗马人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是对于生活在叙利亚的生意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战争的问题,过去作为罗马与中国丝绸贸易中介的帕提亚波斯帝国与罗马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叙利亚人过去商业上的伙伴们变成了敌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叙利亚地区的商人对于自己的商业前途十分担忧,因此派遣一个商务使团,去直接与中国人建立联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刺激下,商人们是甘于冒险的。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两汉时期中国人没有机会对罗马帝国产生十分客观的认识,他们只能通过种种传闻去认识这个遥远的国度。再加上当时罗马帝国的辉煌成就与西域客商们所作的各种夸张描述。汉代中国人便自然而然的将已有的神话和传说投射到了罗马帝国身上,从而勾勒出了一个高度文明、极度富裕、国泰民安、君明臣贤的理想国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迷幻的西域〈之十一〉
安息操控丝绸西路贸易,汉使甘英被婉拒出海,罗马如何反制垄断
神话比现实更容易让人相信!
汉朝和罗马:世界历史发展的镜像代表
大汉王朝真的认识罗马帝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