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有分离焦虑,妈妈要这样安抚才有效
发布时间:2019-09-02

孩子开始上小学,今天都三天了,每次送孩子上学,孩子都要哭。问他为什么,总说“我不想离开妈妈”。我该怎么办,才能帮孩子缓解这个情况?


这是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的问题,和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到她的焦虑。我给她的回复大概的方向是:孩子哭闹可能是因为新入学而引发的分离焦虑,这个时候妈妈要先关照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安抚孩子的焦虑。


这位妈妈的困扰还蛮有代表性的,孩子不想离开妈妈,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尤其是孩子在幼小衔接这个重要的过渡期时,孩子就更不想离开妈妈了。


接下来我会聊一聊,妈妈如何做才能有效的安抚孩子,陪伴孩子度过这个分离焦虑期。

1、理解和抱持性的情感态度


初上小学的孩子,年龄一般在7岁左右,孩子离不开妈妈,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想当初,我上大学入学时看到父母离开的背影还哇哇的哭了好久呢。


孩子和妈妈从一体分化为两个个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分离。在孩子出生以后,他和妈妈之间还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分离,离乳、妈妈去上班、上幼儿园……


上小学就是其中一个分离的场景。这些分离发生前后,孩子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他的担忧、不舍以及焦虑的情感体验,妈妈看到孩子的反应也会感到焦虑。

不仅是孩子,即便是大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去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也会感到不安。孩子不知道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同学们和老师会如何对待自己,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自己是否可以学得会……


他有那么多对于自己和环境的担忧,他还会表现的伤心和难过,而他的这些感受都会通过哭闹或“我不想离开妈妈”这句话来表达。


实际上,这些感受都是需要被孩子充分体验和表达的,妈妈就是情绪的接收者。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才能抱持和容纳孩子的焦虑。这个时候妈妈就相当于孩子的情感容器,如果妈妈可以容纳孩子的情绪和反应,这个阶段会更加顺利的度过。


孩子在体验伤心和失落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关于新环境的情感体验,而这个新生的情感体验是进入到学校之后真实发生的。比如他发现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挺友好的;他感觉到自己被欢迎;他觉得这个学校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危险,这里是安全的。在学校之外,他发现妈妈每天都会来接自己,并不是消失不见,而只是暂时的离开。慢慢的,他也就可以接受和妈妈之间这种新的相处方式了。


如果这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被阻断或打压,孩子会自然的接受和妈妈之间的分离。但在孩子哭的时候,如果妈妈是一种拒绝的态度,表现的不能容忍,那么孩子表面上可能不哭了,但泪水只是被吞回去了而已。


孩子是知道自己要上学的,他哭是因为他真的很伤心,真的不想离开妈妈。如果妈妈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在孩子哭的时候妈妈没有更暴躁或表现的不耐烦,就已经很好了,孩子会黏你一会儿自动离开。


所以孩子有分离焦虑,妈妈的情感态度很重要。理解和抱持性的情感态度,有利于排解孩子的焦虑感。

2、找一个过度性客体来陪伴孩子,

仿佛你就在他身边


如果能做到第一点,我想孩子的焦虑就会降低很多了。而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妈妈在容纳孩子情感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过渡性客体来增加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和关怀。 什么是过渡性客体呢?


在这里,它指的是与妈妈有关的物品,像妈妈一样陪伴孩子。这个物品连接着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它可以是一个小娃娃,或是妈妈的贴身手帕或妈妈为孩子专门制作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礼物。


在前一段时间,我看过的一篇文章里,有位妈妈做的就特别好。
孩子要入学了,她手工给自己的女儿缝制了一个文具袋。更有意义的是,女儿也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给妈妈帮忙。这就是她和女儿一起在迎接这个新的开始,那个文具袋经妈妈手工缝制,也是带着妈妈的味道和满满的爱啊。


这个文具袋就是过渡性客体,它衔接着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这位妈妈是在孩子入学前一天缝制好文具袋的,孩子正式入学后她亲自在学校送给孩子这个礼物。文具袋是孩子每天上学都会使用的一个物品,有它在,就仿佛是妈妈在身边陪着自己一样,这种感觉想想就觉得很温暖啊。对于孩子来说,她和妈妈的心理连接并没有因为上学而中断,上学反而成为了一件令她期待和向往的事。


这位妈妈真的好智慧!


你可能会说, 我哪有这闲工夫去做这个?其实我说的这位妈妈,可是家有三个孩子呢。妈妈若有心,总是可以找到代替自己陪伴孩子的物品。重点是这个物品里融入了你的爱和关心,孩子也会很喜欢。


在孩子的分离焦虑期,妈妈所做的事情要向孩子传递一种这样的感觉:孩子,你对我来讲是重要的。有了这种感觉,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增加很多。他感觉到安全了,才能更好的离开你往前走。


如果前面的两点你都做到了,还感觉不够,那我邀请你接着看第三点。

3、仪式化的行为,

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通过仪式化的行为,人可以建立一种内心上的稳定感,也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更期待。

上面聊到的那位妈妈给孩子缝制文具袋在入学当天送出,也可以说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 仪式是用来干嘛的呢,是用来祈祷、庆祝或欢迎的,也可以用仪式化行为来让自己或他人感到安心。在孩子要去上学前,妈妈可以专门为孩子来做一套仪式化的行为,在感情的层面上与孩子建立连接。

以下几点供参考:

1、全家一起外出,带孩子去吃他爱吃的饭。在吃饭时大家可以发表一下对于孩子即将要上小学这件事的心情和看法,也邀请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在家庭里面制定一些计划,让孩子也参与到计划当中,计划的内容是定期带孩子出去玩之类的。上小学


3、 拥抱,拥抱是情感连接的方式,在孩子哭的时候抱抱他,也会有效的安抚孩子的情绪。妈妈上学送孩子,放学接孩子,都可以好好拥抱一下他。


4、送孩子上学时,等孩子在学校安驻下来再离开,走的时候妈妈可以向孩子承诺提前来接孩子,据说孩子们都希望妈妈是第一名来学校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如何安抚孩子更有效?妈妈要用心去留意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如果是你刚入小学,你不想离开妈妈,你在哭,你希望被怎样对待才能感觉更好,更愿意去上学呢?


总结来说,孩子想要的并不是不去上学,而是他虽然上学了,依然在妈妈心中是重要的。如果他能够从你这里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不会被抛弃的,他的情绪情感是可以被容纳的,他自然也就可以安心进入新的环境了。

关于作者:从朋朋,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圈摸爬滚打11年,曾帮助500+人释放情绪、倾听内心。擅长情绪情感咨询、婚恋咨询、个人成长咨询。心理咨询收费:500元/50分钟,人生格言:黑暗时,你就是自己的那束光。

排版:Surviva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怎么通过温柔的自我接纳与抱持,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
找心理咨询师是贵族做的事
“我必须要完美才值得被爱吗?”——从抑郁症复发到重塑的艰难过程
施琪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
婴幼儿0
精神分析观点汇总(大家一起来拷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