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玩”不起的成年人:我们努力是为了享受,但过后却又恐慌
    世上无人不是享乐主义。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夏姑娘,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从小生活在城镇,从读书到上班,一直都是快节奏的生活。

    自从前年生了娃,以及去年妈妈生病以后,每天更是鸡飞狗跳。

    我为搞不定儿子的屎尿屁而崩溃,我为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而和老公吵架,更为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在半夜哭泣。

    但是,本以为短暂回来过年,却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住的第27天,不得不说,我沉迷于享乐无法自拔了。

    在每天睡到自然醒,在看书没人打扰,不用带娃不用做家务的慵懒生活里,我沦陷了。

    可怕并不是沦陷,而是,我既享乐,又害怕享乐。

    每天睡前,我都会责怪自己没有像以前一样拼命努力,仿佛自己虚度了人生,浪费了光阴。

    我就这样,陷入享乐-自责的轮回里,找不到出口。

    如果你和我有同样的烦恼,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夏姑娘,HR中的一股清流,专业更正直, 公众号简历坊(id: jianlifang1V1)。

    无法沉浸于享乐?灾难性思维让我们恐惧未来

    《思辨与立场》书中写到,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烦恼,就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有问题。

    大量的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总在担心,如果事态往不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愈演愈烈怎么办?如果坏的情况一直延续下去,该怎么办?

    边晒太阳边玩手机的时候,我担心,今天多偷懒了2小时,这个项目就会完蛋了?

    打了几局游戏的时候,我担心,今天没有运动,是不是会胖?

    把宝宝交给爷爷奶奶的时候,又在担心,宝宝会不会太冷,会不会太热?

    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但是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焦虑背后,灾难性思维正在一点点的渗透我们的生活。

    精神学家Aaron Beck博士提出:灾难性思维是对未来事件的非理性的负面预测,把不良后果放大,把本来可以应付的后果想成了灾难,以致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

    很多人和我一样,即使也认为自己需要享乐,却还是没办法心安理得地享乐。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灾难化思维来思考,总是在担心,并且夸大这件事的不良后果。

    但事实上,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一项研究证明,每个人都会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产生莫名的担忧。

    这种担忧大多毫无根据,大多只是心里的一种臆想,但是这种担忧所制造的焦虑却影响着多数人。

    经过跟踪100位职场人士,他们发现,这些所担忧的事情,70%以上不会发生!

    休息了几天,就对我们的工作有巨大的影响了吗?少运动一次,就会变胖吗?宝宝热了一会,就会生病吗?

    并不会。或者说,影响绝对不会大到需要让我们如此焦虑。

    对此,丘吉尔在临终前送给我们一句话: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扭转灾难性思维,享受当下三部曲

    相比于有的人天生就是乐天派,也有很多人从小就容易过度悲观,习惯用灾难性思维来给自己加上沉重的包袱。

    引起灾难性思维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属于以下情况:

    第一,模棱两可。

    每当妻子对丈夫说“我要和你谈谈”时,丈夫总觉得大事不妙。

    在妻子开始详细说明之前,这个模糊的信息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并不一定是指责。但因为信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就让人不免往坏处想。

    第二,价值。

    一个深爱女友的人,会没有安全感,仿佛她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要离开的信号。

    一个看重工作的人,会小心谨慎,生怕今天多休息了2小时,就丢了饭碗。

    对自己越重要,越有价值的内容,越容易让我们产生灾难化的倾向,这是因为我们无法面对可能的失败和失去。

    第三,恐惧。

    疫情之下,健康人即使只是偶尔打了个喷嚏,都会紧张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恐惧,尤其是非理性的恐惧,无限放大了灾难化的思维。

    了解了灾难性思维的产生原因,能够有效帮助我们调整这样的思维。

    埃德蒙·伯恩在《应对焦虑》书中介绍了扭转灾难性思维的质疑三部曲,能够有效帮助我们调整这样的思维。

    第一步:识别扭曲思维。

    灾难性思维模式常常是“如果XXXX,怎么办”。比如“如果我今天多偷懒了2小时,这个项目就完蛋了怎么办?”

    当发现自己因为价值、恐惧、模棱两可而“杞人忧天”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陷在灾难性思维模式里。

    第二步: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

    意识到自己陷入灾难性思维,我们就能理性地进行分析。比如,多休息了一会,项目就会完蛋的真实概率是多少?

    你知道的,概率很小。

    第三步:使用更符合现实的思维方式。

    分析了观点的正确性后,就可以把 “如果我今天多偷懒了2小时,这个项目就会完蛋了”用更符合现实的思维方法来阐述

    “如果我今天多偷懒了2小时,那接下去这几天,我就要多花2个小时来工作”。

    我们当然可以提醒自己抓紧时间,提高效率, 但是,我想说的是,适当拖延没什么关系。

    今天多休息一会,明天绝对来得及赶上进度,明明有很充足的时间,所以没有必要把生活活得那么焦虑,偶尔也需要让自己喘口气。

    享乐主义,追求更广义的享乐

    也许你和我一样,曾经因为懈怠,陷入无尽的自责和担忧中。这是因为我们不清楚,短期享乐的本质是让我们以后更快乐。

    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曾对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有71%的人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

    《应对焦虑》这本书里还提到,持续焦虑的一大原因是不呵护自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工作的机器,或者带娃的机器,每天在忙碌中循环,却忘了让自己停下来享受一下。

    所以,除了扭转思维,我们更要学会呵护自己,认可享乐的意义。

    也许你会说,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是不长远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直享乐的。

    但这其实只是对“享乐”二字狭义的解释。

    不妨放大时间的尺度来看,以更广义的角度来看。那世上就无人不是享乐主义。

    现在努力学习、工作,虽然目前看来痛苦,实则是为了积累能量,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先苦后甜,这是为了享乐。

    同时,午间的休息,周末的运动,闲暇时听歌、聚餐、阅读轻松的书籍,都是为了休养生息,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生活,何尝不是为了更长远的享乐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对享乐主义断章取义,然后大肆放任自己去享受当下短暂的快乐。

    我只是想要表达,在你需要休息的时候,放心大胆地享受此刻的安宁,尽情享乐,但是在需要为长远考虑时,延迟满足。

    读到这里,你不妨现在试着现在停下放空一下,今晚早睡一会,无负罪感地享受这短暂的“享乐”吧!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夏姑娘,HR中的一股清流,专业更正直, 公众号简历坊(id: jianlifang1V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对灾难性焦虑和担忧的12种方法
改变灾难性思维,轻松战胜拖延症
放慢呼吸节奏有助缓解恐慌【图】
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出现,背后的思维逻辑是知道、了解和拥有的太少
去灾难化
脑科学告诉你,为什么延迟满足的能力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