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家隔离的14天,他画了一组不能指路的地图

WeLens

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美、探求生活价值的传播平台。1小时前

被困在家的日子里,你是埋头工作还是沉迷娱乐?厌倦这些节奏之余,有没有想过提笔创作?

文字也好,画作也罢,它们都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框架,让我们可以想象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英国人加雷斯·富勒(Gareth Fuller),于本月从吉隆坡返回北京后,便开启了为期十四天的居家隔离。

在这段独居生活里,富勒开启了他的 “房间冒险” 画作系列,他说:“我决定画出这个困住我的房间,看看它可以把我创造力带多远。”

 

房间里能有什么故事呢?

590平方英尺(约55平米)的公寓里,放着熟悉频道的电视和收音机,平日里窝着看剧的沙发,以及自己的工作台。

Day 1

在隔离第一天,富勒重新巡视这间小屋,和家具来了场 心灵对话。

“我希望我是家里的盆栽,平和又淡定。”一旁的沙发陷入了沉思。

可是怎么在这14天里逆袭成为肌肉型男呢?健身毯大喊:“快来用我!不要无视我的存在!”

审视结束,富勒在速写本上写下:“你会花费更多时间去关注细节,放慢脚步,进入某些你通常没有时间做的主题。你的⼀天变得更有计划,更少被动行事。” 

Day 2

外面是世界病毒四伏,躲在家中也不能掉以轻心。第二天,富勒把公寓描述成了洗消间——疑似受到污染的人,专用的清除有害物的房间。

 

 

房间被划分为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门口最为危险,要走到淋浴室才能松口气,这一路要经过指定的换鞋走廊,有专门的区域来佩戴护目镜,以避免飞沫的病毒,还要专门提醒自己别忘记洗手。

Day 3

到了第三天,富勒把公寓一分为二,表达着他的纠结内心。给花浇水,泡壶完美的茶或是咖啡,再用 kindle 来场 “云旅行”。

这些都是叫人开心的小事。都很重要。

可还是不能忽略有关新冠病毒的新闻:“口罩或许不能保护你”,“把窗户关上!病毒会存活的。”

Day 4 

不能出门的日子才刚刚开始,隔离第四天,选择成为街道观察员。

第四天:天气晴朗无云,门前街道空无一人,酒吧还不能营业,又是坚守在寂寞大楼的一天,还真是苦涩的“身未动,心已远”

 

Day 5

长时间的独居生活让人患上“受迫害妄想症”,第五天,开始制定逃跑地图,“逃离切尔诺贝利”,“情况紧急失控”。

Day 6

失态之后,第六天感觉内心格外宁静,开始冥想,思考地图绘制的艺术内涵。

“这场病毒减少了仇恨,增进了关爱吗?”

“贴面礼会增加死亡的风险,法国朋友们有些难过,没事的,这会儿就按英国人的作风吧。” 

“天啊,这支烧着的(熏香)棒是什么味儿啊?”

Day 7

转眼隔离时间过半,这一天要提醒自己开窗通风的重要性。把家里四周的窗子全部打开,让空气流动起来,病毒细菌通通被吹跑。

Day 8

八,在中国可是一个幸运的数字,可这天,富勒却意外食物中毒。地图记录下了他的狼狈:在去往厕所的路上一次次冲刺时,还不忘让自己囤的厕纸亮次相。厕纸可是这时的珍贵物资。

 

Day 9

富勒隔离的第九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变为全球性流行疾病。他开始重新思考这段经历,试图跳出当下的个人独白。

地图中是个被洗涤剂包围的荒岛,岛的边界处写着 “新冠病毒悬崖” “恐慌之岛” “生存海岸线”。岛上有厕纸堆积的群山,也有加紧赶工的口罩生产厂,岛外不远的海面上,停着艘轮船,它似乎生病了。

“我不能只想到自己经历的事情。”

 

Day 10

于是在第十天,他虚构了一个小镇,镇中居民聚集一起抗击病毒的侵袭。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在同一时刻里,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应对态度。

地图的左下角,树林环绕着播放音乐的音响,那是有关世界末日的狂欢,与此同时,小镇里的救护车正鸣着笛,咆哮着,在镇中街道行驶。

 

Day 11

到了第十一天,空荡荡的房内回响着新闻,循环播报着世界各地的最新情况。

这样的情境让人心慌,却又无能为力,房间内空无一物,仅存的柔软沙发也都变得不再舒服了。

Day 12 

虽然居家隔离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但这场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友。

富勒在第十二天列下了自己的 “藏宝图”,图中满是他所珍视的 “宝藏”,志愿村,椰林挚友,艺术山峰......有关生死的话题太过沉重,富勒不忘在画中调侃,作为现代人,泡面和WiFi也很重要。

而且,不要忘记微笑。 

Day 13  

“不幸的是,病毒可能传染给每个人。”

他在第十三天画了一个迷宫,迷宫里是组成我们人生的要素:工作、朋友、陌生人、家庭、贫穷或富有......

你必须要进入这个迷宫,提防同样游走其中的病毒。不过,你还可以找到洗手液、口罩来保护自己,还会有护理人员帮助你。

在图画的右下角,他告诉大家“要诚实,要善良,早日好起来”

Day 14 

第十四天,“回到自由”的前夕。病毒已经扩散到了全世界,富勒在地图上画出了这十四天各国是怎样一步步沦陷的。

而在这个无力世界的面前,却仅存着的最后一碗面条。

回顾这十四天的经历,富勒说,“当你身在其中时,你就会开始反思并关注着最新进展。第⼀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处于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境地。然后,我开始尽一切可能地了解有关病毒的所有信息。” 他开始向外张望,胡思乱想。

画隔离地图,是缓冲带般的存在。让他平静下来,逐渐从糟糕的信息世界中抽离开,去思考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

虽然隔离已经结束了,但富勒计划利用这段特殊期,继续更新这个系列地图。

城市里能有什么故事呢?

“病毒让人们不得不放慢步,但它不能停下我的思考。”此前以绘制地图著称的富勒,其实一直在用这种方式,记录生活和城市的故事。

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漫步。他穿过小巷,走过⾼速公路,路过一个又一个建筑物和⽂化地标,然后把它们用画笔呈现在纸上。

他将个人经历带入手绘地图,把勘测和体验感结合,探索城市空间的存在。

北京

2017年,富勒来到北京,经过1,385公里的满城闲逛和超过1,000个小时的绘画,他带着自己的理解,重新绘制了份北京地图。

拿着这份1.2 x 1.5米的北京地图,你可能依旧不知该乘坐几号线才能去王府井逛逛,因为它是非功能性的“个人游记”。但是在这里,我们或许能看到一名异乡英国人对北京的体会。

他说:“过去几年来,我想要传达一种事物感,位置感。我正在尝试将其融入工作中,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意味中重新整合事物间的联系,因为它是影响中国人生活和思考的因素。这是非常潜意识的。”

寺庙的灵感来自老北京的古都韵味,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受此启发,富勒讲这种禅宗意味的困惑感延伸至不同的群体:初到异乡的文化休克感(culture shock),小镇青年入京打拼的疲惫感......

 

“北京的生活非常非常繁忙。你没有太多的交友时间。”

抛开历史的厚重感,北京和其他现代都市一样,节奏匆匆,脚步不停,不断涌现的新事物丰富着这里,给富勒带来多样体验。

付款码也让他印象深刻,作为摩登城市的标志,占据一席之地。

可二维码旁边的出租车也有自己的故事:车里有位疲惫的司机睡着了,而他的脚正好放到了喇叭上。

平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在他眼中也都另有趣味。排队进地铁方式,六环路旁颠倒堆着废旧汽车的回收站,这细微的变化都是城市转型的标志。

“不单在画这个城市的景物,更在表达历史、文化对这里带来的改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城市也在不断变化。没有绝对的超级城市的标志。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有时很难真正理解这里的文化。但它十分迷人,我希望可以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尽管我的理解还不成熟。

伦敦

除了北京,作为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富勒的第一幅地图作品就是名为“伦敦城”(London Town)的伦敦地图,这幅图从2005年已知道2015年前前后后一共花费十年的时间,被他自己称为“绘制的情书”(cartographical love letters)。

在绘画期间,他骑自行车或步行探索了整个伦敦,用照片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并做下大量的笔记。为了更好地创作,他甚至还研究了伦敦现有的所有地图。

布里斯托尔

布里斯托尔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在2010年搬到这里后,富勒就开始着手创作这项为期三年的 “城市告白” 计划。

他试图通过这幅地图描述布里斯托尔人是如何生活的,并描绘出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他曾说自己是受到布里斯托尔居民的启发,这些居民“热爱他们的城市” 。

他加入了大量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试图让地图可以在个人层面上与人们联系在一起,讲述故事,开启对话,激发观者的各种想法。比如,让布里斯托尔的标志性热气球腾空而起 ,漂浮在整个城市之上。

 

富勒就这样走进不同的城市,记录人们与城市的故事。他曾在采访中这样说,“我们都在创建自己的地标,我们都有自己的巨石,也有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它其实是抄写我自己的地理位置,然后记录下来。”

正是如此,富勒通过地图还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城市的另一种视角,它们不能指导人们如何走路,却可以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精神世界。

富勒在日本的街头拍照以记录素材

富勒说,“每个人都体验文化。这几乎是现象学的一面,是一个集体的想法,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的事情。因此,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画来填补其他人在自己的思想中的空白,因为它们会引发不同的想法和故事。

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

在这段时间,我们总是处在信息的漩涡之中,社交媒体的轰炸,也在变本加厉地增加着我们的焦虑。这一切仿佛没有尽头。

面对着如此重大的全球性事件,我们又根本无法放下对信息的追踪,就像富勒在家隔离的前几天,我们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着各类信息,甚至会达到一种偏执的状态。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评论家伊夫·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Eve Kosofsky Sedgwick)就曾在《偏执的阅读》(Paranoid Reading)一文中分析了,在发生灾难时,人们处理信息和生活中那些不确定性的方式。

塞奇威克首先描述了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偏执狂式做法:偏执型读者不停地收集信息、追踪链接和揭露秘密。他们总是在提防危险,他们觉得自己知道的永远不够多。

或许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下,偏执可能是一种恰当的模式,因为了解情况越多,我们就越能反应迅速。然而,这样反复下来,整个人也会疲惫不堪。

塞奇威克在《偏执的阅读》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即使是为了有效地应对危机,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追踪有关危机的每一条信息,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文章的最后,她提出了另一种可能,这种方法更关注创造修复。这种“修复”更多地投入于寻找营养,而不是鉴别毒药。这和天真无知、没有危机意识是不一样的。正相反,是想让人们去发现或发明一些新的和有活力的东⻄。

而这,这是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的,也是富勒的隔离地图教会我们的:即使困在四面围墙里,也能创造性地“走出去”。

长久以来,文学和艺术似乎总能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之下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我们投身其中时,它们让我们可以看到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结果。

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给我们喘息或者逃避的机会,而是给我们一种希望,让我们可以冷静下来去洞察这个日益困难的时代。

艺术或许不是疫苗,不是治疗疾病的药物,但它却扮演着混乱时期的心灵解毒剂。

它向所有人开放,并将我们带领到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去,让我们在那里思考、疗愈、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段时间,你是否也常感到不知所措呢?或许也可以试着拿起笔随便写写画画。

病毒可以停住你的脚,但它可困不住你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121年的梦幻城市
3月14日 做苹果派庆祝“兀 day”
囤枪不囤酒,人生路白走!居家隔离的美国人民就是这么硬核……
囤米囤面囤厕纸,如果身处萨拉热窝围城战,作为平民该怎样活下去
澳洲超市开始限购卫生用品!居家隔离擅自外出直接拘留!有确诊患者不戴口罩去Woolworths囤货……...
这10篇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疫情日记,你应该没看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