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靠种树救不了中国的碳排放!

猫盟CFCA

民间野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

  这可能是近期最硬的推送。

  但读完它,你就会知道,未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哪里……

  大家知道,这个月初,我们一直关注的蓝眼小猫猫荒漠猫达成了一个特有排面的成就——不仅进了人民大会堂,还到央视和各大报纸的头版走了一遭,在全国人民面前大秀帅脸。

  那家伙,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听到这个消息,办公室里的大猫当即把他的肚皮拍得嘣嘣响,用一种“我好兴奋啊.jpg”的表情跟我和绿总讲:

  “快!快查查两会还有什么动物生态方面的提案,咱们的机会来了!”

  然后我们查了,然后我们愣了,斑驳的屏幕映着我俩没有那种世俗欲望的脸。

  因为今年的两会一共收到了5913件提案,而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就有468件,这个数字与2020年国家林草局承办556件相比略有减少。

  但总的来讲,在“禁食野生动物”不再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时期,依然有这么多人在关注野生动物和生态文明,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提案中发现了一个生态的新热点:碳中和。

  这个说法看起来相当牛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被直接写入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它是我国“十四五”开局的发展重点,是绿色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

  碳中和,将指导未来五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碳中和,到底是什么!

  2021年的全国两会,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及到“碳中和”。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中,关于碳中和有这样的表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一时间,有关“碳中和”的消息沸沸扬扬。

  那么碳中和是啥?是像化学实验课上往酸里加点碱就会变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吗?

  来源:@央视新闻

  要理解“碳中和”,需要首先引入三个词:碳源(carbon sources)、碳库(carbon pool)和碳汇(carbon sink)

  碳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碳(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碳汇则是指从大气中吸收或消耗碳的过程和活动

  当然,在碳循环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吞吐的完全同步,未进入大气的碳便在各个地方被暂时储存下来,也就是碳库,比如海洋、土壤、生态系统碳库等。

  碳循环过程 来源:wikipedia

  而“碳中和”,指的是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换句话说,“碳中和”就是一定时期内碳源和碳汇呈现相互抵消的状态

  在我们的世界里,碳元素是无处不在的。

  在大气中,它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而在土壤、水体中,碳大多以碳酸盐的形式固定。另外,目前已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也都是碳基生物(AI绿绿才是硅基生物嘎嘎)。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能不产生碳排放,这是维持生命所需的必然结果。

  好在,绿色植物和部分微生物有着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比如光合作用),从而使整个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碳循环。

  从某种程度上说,稳定的碳循环就是一个“中和”的状态。

  图源网络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被小学奥数荼毒过的朋友肯定接触过里面的放水问题。

  大概是说心血来潮的小明整了一个浴缸,一面开着水龙头,一面开着排水口,问多长时间他才能接满一整个浴缸的水。

  虽然小时候一直在想这位神奇小明是不是脑子不太好使,但这个问题里设置的条件恰好很适合用来解释有关碳的三个词汇——

  碳源是排水口,碳汇是水龙头,而碳库就是浴缸本身。

  一边注水,一边放水,当浴缸里的水依然保持在同一水平不变时,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和。

  一边注水,一边放水,当浴缸里的水依然保持在同一水平不变时,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和。图源网络

  然而碳源也好碳汇也好,原本都是自然界碳循环的正常交换过程。

  问题在于工业革命后,由于化石燃料使用的急剧上升,人们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再加上毁林开垦、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破坏,使得一些地方的碳循环受到影响,造成了气候变化和生态灾难

  譬如温室气体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令城市温度升高,中暑人数增加。

  上个世纪80年代时,日本东京每年因中暑送医抢救的人数大约在150人左右,90年代增加到了300人;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至500人以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将突破1000人。

  热岛效应的形成 来源:wikipedia

  而热岛效应也威胁着动物们的生存。

  2001年8月,美国爱荷华州锡达拉皮兹的一条小溪,由于下雨导致水温每小时上升10多度,造成大量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Paul A.Tipler and Gene Mosca , 2007)

  2007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因此,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早日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

  减少碳源,增加碳汇

  碳排放自身是件很正常的事,碳排放问题的核心在于碳源和碳汇的不平衡。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也非常明确:一是减少碳源,二是增加碳汇。

  可是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工作报告》里还提到了“碳达峰”一词。碳达峰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的碳排放总量在某一时期达到历史峰值。

  当到达“碳达峰”后,这段时期内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才产生稳步下降。

  如果排放的碳源持续增长不停歇,相应的碳汇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抵消的速度的。

  换句话说,这里头的关系是,先有“碳达峰”,才能“碳中和”

  来源:@央视新闻

  我国设置的达成碳达峰目标时间为2030年,碳中和则铆定在2060年。

  这样的目标设置不难理解,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而以我国高碳排放的能源消耗结构,即便正在转型,也尚需一定时日。

  于是,当前控制碳排放总量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增加碳汇上

  来源:@央视新闻

  增加碳汇的方式很多,根据保护组织TNC的评估,在所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下,增加碳汇潜力最大的路径是造林再造林,其次为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天然林管理、泥炭地恢复、避免泥炭地转化和退化等等。

  而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在增加碳汇的路径中,造林带来的碳汇可以每年多吸收36亿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碳排放量的十分之一(361.53亿吨,2017年数据)。

  乍一看,植树造林对于增汇来说是个立竿见影的方法。

  但立竿见影并不意味着最优解。

  植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前全球平均碳足迹(指个人、事件、组织、服务或产品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是每人每年5吨二氧化碳,相应的,每棵树一年能够吸收的二氧化碳在22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单是靠造林,仅仅一人的碳源就需要200多棵树的碳汇才能持平

  说到这里,请回想一下自己每年参与植树的数量……

  40年来,我国一共种了742亿棵树,但今天,我们需要一年种70亿x200多棵树,碳汇才能持平。来源:@央视新闻

  并且植树还可能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问题。

  事实上,得益于我国的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然而很多的人工林子里却没有动物,甚至是生物量都比不上本应相对贫瘠的农田和荒漠。

  原因在于造林的树种

  有研究者对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工程所造的森林类型进行了分析,在记录到的202个县中:90%以上的县种植单树种纯林,种植简单的人工混交林(不超过5个树种)的县不到40%,而种植天然林的县仅有3个。

  也就是说,各地所造森林普遍以纯林为主,天然林几乎完全缺失。(Hua, Fangyuan等, 2016)

  热带种植的纯橡胶林,生物多样性完全缺失 

  此外,与天然林相比,热带地区种植园的森林(如橡胶林)地上生物量较天然林低20%~50%;温带地区生产性森林的地上生物量则低40%~50%。

  砍伐或开采自然森林后形成的次生林的固碳能力将降低,在无干扰生长条件下,温带次生林要重新累积到原始森林的固碳量需150~250年时间,而热带森林则需150年以上。(李正才, 2006)

  此外,造林再造林的途中,还可能发生活动转移、生态泄漏等途径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泄漏,比如森林采伐和火灾的发生,可以造成每年12亿吨的森林碳损失,抵消造林再造林最大固碳能力的一半。(刘魏魏等, 2016)

  3月30日凌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突发森林火灾,500余人进行抢救(央广网发 森林消防供图)

  所以增加碳汇,植树好使吗?好使。但单靠植树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理应是实现“碳中和”的两条并行路线。

  关键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改造

  在向着“碳中和”目标迈进的时候,我们并非是在反对植树造林再造林,关键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改造的管理。

  如果世上每一样东西、每一项成果都可以用数字的变更来衡量,那么实现“中和”确实不是件难事。

  可惜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不能为了宏观数据的好看而去忽略更小尺度中生命的生存状态。

  比方说以前的某水库湿地曾是猛禽和水鸟的乐土,但现在成了人工造林地,水鸟显然是进不去了,一旦这里全变改成了树种单一的人工林,要恢复到原本鸟集鳞萃的盛况,便不知道还要多少年。

  成群的亚洲短趾百灵依靠荒草地而生 ©大猫

  再比如南方常常出现在城镇旁边的桉树林,这些人工种植的桉树几乎把整篇林地的高处掩了个严严实实,并且桉树对水、对土壤肥力的需求量都非常大,这样的林子底下基本上是长几根草都困难,啥也没有的。

  不过好的例子也不远,像是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荒漠猫所居住的地方——浩门林场造林地。

  这片主要由沙棘、山柳和青杨所造的林子就养活了荒漠猫、赤狐、狍子、鼢鼠、雉鸡等等。

  人造林中走过的荒漠猫

  所以通过精心选择物种和地址,再进行退化土地的再造林的管理方法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

  人们可以种植本土树种,努力满足本土野生动物的各种需求。

  甚至这些林地的出现还有可能扩大森林栖息地面积,从而在支离破碎的景观中提供了物种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客观上促进了这些物种的繁殖扩散。

  俄罗斯拥有世界约22%的森林。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和火灾管理的改善不仅帮助当地保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东北虎栖息地,而且还保留了北方森林和底层泥炭地的重要碳储存。

  哈巴罗夫斯克的森林

  还有农田和湿地,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每年0.97百万吨,这个数字将在21世纪末增加到每年1.82~3.64 百万吨。(王法明等, 2021)

  而农田虽然限于自身的土壤利用条件,本身的碳固定量不多,但经过科学的肥力管理和轮作,提高有机碳的稳定性,最终也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碳汇的增加……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必须有减排减碳的同时配合

  比如一个不合理的水电站,将淹没一片天然林的动物栖息地,又或者一条高速公路,可能直接破坏周边山体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等——

  这无异于是在“减源”的名义下,强行提升了“增汇”的难度——都是些得不偿失的行为。

  国家电网公司主管的《亮报》揭示,未来风电、光电、水电将作为清洁能源,大力推进碳中和。

  在区域或地区尺度,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存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

  为了协调好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满足其他方面需要之间的关系,需要合理区划和规划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

  实现“碳中和”,我们的每一位邻居都不能少。 

  本文感谢葛乐老师的专业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南大学科技咨询发展中心
碳科普 | 如何增加碳吸收汇推动实现碳中和?
如何提高森林整体质量
FSC
生态主体苍莽森林
林草碳中和|探索建立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林业碳汇交易新市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