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在小孩”疗愈之旅 | 疗愈,从感受身体开始

发布时间:2021-06-22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只是伤口的轻重程度不等。

这个小孩一定会在亲密关系的游戏中变出各种戏法来,让你感受到冲突、痛苦。这个时候你不要怪他,不要再继续责骂他,因为这个小孩就是你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能够先带着悲悯去了解他,看到他时,才能开始慢慢的滋养他、疗愈他。

有这样个段子之前在网络上盛传,道破了亲密关系的重大陷阱。

神父: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累积的愤怒吗?

她:我愿意。

神父: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那这个陷阱是谁设置的呢?

按照这个桥段里的说法,自然是男女双方的成长经验造成的。按照《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的主题来说,其实是各自内在的受伤小孩造成的。

亲密关系势必会带出过去的伤痛,去让你去解决那些“与原生家庭相关的课题”。在一个人没有觉知的状态下,甚至会陷入不可思议的“强迫性重复”,重新让自己去经历可怕的童年创伤。这不是内在小孩的错误。

“内在小孩”,用他的任性、痛苦让我们去关注到自己内在的伤痛感觉,向内发现自己更美好的生命本质。

克里希和阿曼娜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中教我去了解这个”内在受伤的小孩“,识别他常使用的策略、他的行为,他受伤的感受,他最显著的特征等等。

作者二人将他们多年来的成长经验,糅合在内在小孩的理论娓娓道来,对受伤的感受、羞愧、恐惧的描述都颇为细腻精准,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书中也有很多他们在举办工作坊时遇到的案例,这些生动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实操指导的不足。

受伤的小孩:

不是我得到,就是被别人抢去

作者在第一章为读者建立了一个“生命模型”,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让读者无需什么心理学知识就能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状态”,进而看到当内在小孩接管一切的时候他所处的生命水平。这个生命模型是三个同心圆。

刚出生的小婴儿都是在圆心的状态这是生命本来的自然的状态。

随着成长、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会通过养育者这面“镜子”的映照形成自我认识。如果我们收到的是认可和鼓励,就比较容易能发展出符合圆心本质的自我感,但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收到的是拒绝、批判和指责,更有甚者,在童年经验到严重的情感虐待和身体虐待,这就造成了破碎的自我感,也就是第二个圈中这些痛苦的情绪感受。

最后,为了不去触碰这些痛苦,我们发展出第三个圈,即保护层。我们变得“政治化”,使用各种防御和补偿行为。我们可能会太执著于这个保护层的“角色”,而与内在的本我越来越疏离。

但无论我们如何认同这个保护层中的角色,不论这个角色是好的部分多一些还是坏的部分多一些,它都不是我们的本质,它也不能够掩盖因为和生命本质脱离而带来的巨大空虚感。

保护层是内在受伤小孩的游乐场,他擅长制造不同的戏码来达成自己的“想要”。因为他深信“不是他得到,就是被别人抢去”。

这个小孩内心深处最显著特征是恐惧。恐惧源自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验,他们基本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期待一直未被满足;被遗弃或者拒绝;身体/情感上的虐待;被忽略、被挤压存在空间。

恐惧会在身体中制造感受。和这些感受相连接,是接纳恐惧的重要途径

受伤的小孩:羞愧

在第三章作者也讨论了羞愧的感受。羞愧是一种洞穿生命的深深的无力感,空洞感,觉得自己不够好、无价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依赖外界的回应来发展勇气、自尊、自我感,但当外界的反应是拒绝、批判的,给出不合理的期待时;当被别人(通常是养育者)的期望和投射所控,按进一个不符合生命本性和天赋的“模子”里时;当受到身体、情感上的虐待时候——这将导致破碎不全的自我感。这些都是羞愧感的来源。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羞愧感而不自知,只是根据童年的经历,羞愧感或轻或重罢了。如果自我感依据外在反馈塑造而成(着也是大部分人的成长路径),我们就需要一直去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内心有羞愧的人常常会摆荡在“我很棒”和“我很糟糕”的感觉间。

疗愈羞愧的重要一步是看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并去感受它,了解自己是如何为了获得爱、认可与赞同而放弃自我的。对于羞愧感的理解和处理,如果童年有比较深的创伤经验,推荐阅读《这不是你的错》

“惊吓”是羞愧感集中发作的时刻,伴有深刻的恐惧、无力感,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处于“惊吓”中的当事人会在在触发惊吓的相似情境中表现出某种功能失调行为。

内在小孩的受伤感受和策略

被遗弃(拒绝)、被剥夺(长期无法达到想要的状态)、空虚感(感觉生命不真实、毫无意义)是相同伤痛的三种不同感受,内在小孩在过去的经验里感觉被遗弃、被背叛,因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伤痛、心碎。

这三种感受的底层情绪都是“恐惧”。直面恐惧,也是我们去看见、接纳、疗愈内在伤痛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不愿意面恐惧时,我们就被内在受伤的孩童意识所掌控。他相信丛林法则:要么我得到,要么被人抢去。因此他发展出很多策略:讨好、指责、报复、操控,改变别人、麻木(不去感受)。扮演拯救者、受害者或是暴君。

孩童意识状态是情绪化的、条件反射的(反弹行为)和充满期待的。当期待没有被满足,往往会带出生气、失望的感受,责备、批判他人或者干脆放弃、隔绝、心灰意冷。

期待也可能被压抑和掩藏,以隐晦的形式向内或向外攻击。

否定自己对爱的需要和对爱抱有完美幻想都是为了避免自己重新体验过往的伤痛(被遗弃、被剥夺、空虚感)。但亲密关系本身就蕴含着会与旧伤不断相遇的经历。当蜜月期结束,双方内在的创伤展露出来,就会开始上演依赖与反依赖的戏码。

依赖与反依赖的戏码

反依赖者表现出情感的淡漠,他的内在小孩感觉不被爱、不被信任,他所经验的“爱”是占有、操控、被吞没、过度保护、被用来满足他人的情绪需要等等。因此,他感到需要更多空间和自由。

依赖者感觉对方不是真正在陪伴自己,深层的伤痛则是“被遗弃”。他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爱,总在等待、期待和感到沮丧之间徘徊,成为讨好者、祈求者。

反依赖者害怕亲密,用静坐、独处、自由、与世隔绝来标榜“生命的目的在于走入单独”,而依赖者害怕孤独。反依赖者和依赖者终将找到彼此。他们是挣扎着想要变得完整的两部分,各自将自己少掉的那一块儿投射到对方身上。

在我们内在,我们可能既是反依赖者,也是依赖者。为了躲避恐惧,我们采取补偿行为:取悦、控制、理性分析、叛逆或躲入内在。

为了不感受当下的痛苦,我们还发展出各种显性或是隐性的上瘾行为,以摆脱当下能觉知的羞愧和痛苦。有些人选择的是口腹之欲,有些人选择的是权力,有些人选择的是分秒必争地时间表。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隐性的上瘾行为,只要能够不去感受。

用身体去感受

在本书的第四、第五部分,作者阐述了如何去“疗愈恐惧”、“学会爱自己”。

这部分篇幅并不短,有一百多页,但实操性并不强,作者着重在讲的是“方法论”,穿插案例。

这本书的名字叫《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又叫直面恐惧),那么,究竟怎样做是“拥抱”呢?怎样做才是“直面”恐惧呢?

作者在每一章后都做了一些小练习,来引导大家实操。总结起来:

要做到能够“拥抱”,首先要去感受那个“痛苦的感觉”,和它们呆在一起,不作任何评判。痛苦的感受,可能是恐惧、羞愧或者惊吓等等。也许你能够辨识出它来自三种“基本创伤”(被遗弃/被剥夺/空虚感)中的哪一种;也许你只是感受到表层的痛苦,难以言说。

重要的是去“感受”。作者一直强调“用身体去感受”,任何感受都会在身体中留下痕迹。作者一直推荐“静心”,其实他们说的静心就是“安住在当下”。正念疗法、内观打坐、瑜伽、茶道等都可以做到“安住在当下”,静心的方法很多。

“当我们能够留意和信任自己内在的信息时,直觉是非常清晰简单的。

这些信息常常来自对身体的聆听和感觉。

当感受到被爱、与某人相处舒服而敞开以及什么是滋养的,身体会知道,并且以它的方式告诉我们。

我们的头脑或许会喋喋不休,也会去听别人所说的每一件事情,但是身体知道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以及什么是对的。”(p149)


所以,回到自身来吧,归于中心。因为,“我们在别人身上所拒绝和崇拜的,都是我们自己身上所拒绝和压抑的。”

疗愈,从感受身体开始。


文:王媄仪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拥抱你的内在的小孩,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
如何唤醒我们本有的 自我疗愈的内在智慧?
尹丽芳快速阅读 |《拥抱你内在的小孩》
读书笔记—2020—3
亲密关系开启内在被遗弃与被剥夺创伤的内在空洞
生命共依存《爱的艺术》精彩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