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脱口秀” 熬到第四季 终于进入 “黑魔法” 圈套

如果我取笑一名色盲症患者,将同学围观他的恶行,称为观摩 “色盲表演艺术家” 的表演;或者我挖苦一名相貌平平的女生,说她不适合抢银行,因为有监控,而她又不上镜;或者嘲笑一名残疾人,说他的身高与战斗力会被小学生鄙夷…… 那么,我的良心将会痛多久?会不会因此而 “社死”?

然而,人性总有幽暗,它充满诱惑力。越是被道德禁止,便越有尝试它的意愿。所以我被《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所吸引,几次笑出了声。

这是因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找到了有效的言说策略:找来色盲症患者、相貌平平的女生乃至残疾人,让他们主动 “自黑”,在幽默的掩护下,我的人性恶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

同样一句话,如果我说出来,就是 “让人恶心”,而他们说出来,就成了 “自信的体现”。虽然同样的话,社会功用完全不一样 —— 提供 “怼得人无话可说” 的 “黑魔法” 的爽感。作为观众,我真是为 “自信的体现” 而笑吗?不,我是为 “黑魔法” 而笑。

必须佩服《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 这套 “黑魔法” 卖得巧妙,无痛无血。

我们为什么喜欢 “黑魔法”

所谓 “黑魔法”,又称黑巫术,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透过放蛊、诅咒、秘密仪式、书符等手段,达到迷惑、役使、嫁祸等目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害。

“黑魔法” 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泯灭个体判断,使人不得不接受已有的结论。

其次,炫耀能力,使人对它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其三,与经验、情感等弱理性因素连接,窒息人类的自我反省能力。

“黑魔法” 最擅长的手段就是:你不觉得好笑吗?你不觉得这也是一种才能吗?为什么你不笑呢?你笑了,不就证明你可以接受它吗,为什么还要装模作样?

这套话术能成功,因为它准确地击中了公共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两个 BUG:

一是理性是用来证真的,不是用来证伪的。只要不间断地经历考试、写作业,坚持十多年,任何人都会坚信,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如果写不出,只能得零分,而编造一个貌似合理的答案,总比零分强。理性的前提是怀疑,考试却成功地将它变成相信。当理性被宗教化,个人经历、神秘体验、直觉等,统统被收编成 “证真” 的方式。于是,“笑了” 就代表一切,任何 “笑了” 之后还批评的人,就是虚伪。

一是无法分清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界限。集体生活努力培养一种价值观 —— 集体的错误中必有个体的责任。教育者似乎坚信,即使你没责任,感到内疚、害怕、压力也是弊大于利,也是一种成长,至少可以提升责任感。可一个不确定性、恐惧的青春期,会让人的心理无法走出某种怪圈,终生只能用自恋来冒充自尊。

一声 “不” 就那么难说吗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演员们要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要么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要么有不错的职业记录…… 他们属于文化素质更高的人群,有更清醒的自我意识,且了解更多的信息,许多表演者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为什么在他们中,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 “这个梗违背了我的价值观,我觉得恶心”?

就算是一道名菜,也会有人说 “我不爱吃”。现实是,《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演员们无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显然,他们集体都已被 “社会性说服” 了。

这种 “说服” 有标准方法,被清晰地写进 MBA 的教科书中,即:提供规范 - 创造声誉 - 形成成功案例 - 无限复制。

这基本就是《脱口秀大会》的发展之路:将某种表演方式定义成 “脱口秀”,找到一个能充分吸引眼球的平台,包装出流量明星,鼓励后来者模仿明星。其中最大的成品,莫过于李雪琴 —— 学霸,普通人,渴望成功,没有基础艺术训练,足够幽默,有平民气质。

李雪琴不缺原创能力,但作为个体,很难具有销售、包装、持续高质量生产的能力,但商业化操作可以补足这些短板。于是,李雪琴成了 “丑小鸭变天鹅” 童话的现实版,成了解决不受关注、职场遭遇挫折、缺乏成就感、找不到职场目标等现实困境的金钥匙。

一旦被这个捷径所诱惑,就必须签订将个人良知与利益清晰分开的契约,并在现实的反复揉搓下,形成 “自觉性”。《脱口秀大会》并未明文规定:“可别提负面意见,可别跟我讲道德,对违背道德的梗必须接受。” 可任何 “成熟” 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干。

于是,不论个性如何,不论曾有怎样的梦想与坚持,都难逃 “社会性说服” 的格式化。

大家都被套在了循环中

相信《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节目制作方也不想贩卖 “黑魔法”,但总有一种力量,将大家都绑定在其中。

如果说,曾经的持续劳动靠暴力来实现,现代社会则依靠人的 “自我奴役”,只需制造足够大的收入差距,给部分人不必要的奢华,并将这些安排阐释成 “规则的必然结果”,那么,注定会有人 “自觉” 地接受规则、维系规则,等他们意识到其中的悖论,也已无法挣脱。

靠出新上位,《脱口秀大会》宿命是必须出新,可世上什么东西能持续翻出新意呢?特别是这个 “新” 被规定,只能在狭窄的空间中舞蹈…… 那么,《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也就只好用 “伪创新” 来替代创新。比如把街头巷尾低素质人群对女性、残疾人等的歧视,用保证安全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表达是 “批判社会” 吗?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对人性幽暗的加持与按摩,是将它们转化成 “必有的恶”“调侃一下就可以的一个小问题”。正如宋人也会在笔记小说中记些 “河东狮吼”,却不代表作者们同意男女平等。在传统相声中,有时也会调侃一下孔夫子等大人物,前提是无人会当真。在行业的实际交往中,传统相声业反而规范最严格、礼数最古板。

与梅菲斯特签了契约,就必须接受其规则 —— 作为职场人,必须按时焦虑、按时放松、不得不按市场价格去购买快乐、持续创造剩余价值…… 这才有脱口秀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大循环中,没有谁能真正自由。

表演与舞台分离是致命伤

人类需要娱乐,没必要把娱乐与道德感对立起来。

考虑到人性中有幽暗,且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冲突,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我们也确实需要 “黑魔法” 赋能。现实是,从不存在一个完全拒绝 “黑魔法” 的社会,百分之百完美的社会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会因丧失提升的余地,使人类失去动力与方向,走向腐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脱口秀大会》是必要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明明只是 “小吃”,却被放进了美食城。

作为小吃,只有依靠走街串巷,才能生存下去。小吃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也不能匹配所有人的口味,低成本、高风险的运作模式逼迫它深入理解用户需求,不断完善自己。将小吃升格为大吃,既害了小吃,也害了美食城。

然而,《脱口秀大会》却被放进精英文化的殿堂。表面看,脱口秀的 “层次” 提高了,有利于行业发展,可事实上,《脱口秀大会》因远离普通人,已很难接上地气,只好靠模仿、借鉴来续命。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越来越明显的小品化,表演权重明显增加,对跨界梗、点评的过度依赖…… 已呈现出表演与舞台分离的恶果。

脱口秀源自美国,虽也在电视中播出,但属成人节目,脏话、荤段子满天飞,当然可以清洁化,但清洁化后,它真能变成 “阳春白雪”?靠这样的 “阳春白雪”,助长的究竟是理性精神,还是反智主义?

脱口秀的格局太小,解构性远强于建构性,很难承托起严肃话题。

所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带给观众的惊艳越来越少,老梗、滥梗、自黑梗泛滥,话题空间依然狭窄。这说明,脱口秀真正的舞台在酒吧、小剧场、社区文化中心、企业年会等,这是脱口秀得到养分的土壤。漠视这个根本,勉强将它摆在大舞台上,脱口秀会日渐退化成小品的 “压缩饼干”,最终被观众们抛弃。

来源:北青艺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吐提
不上班,谁来养老板?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被淘汰的ROCK与赵晓卉
《吐槽大会》第四季怎么了?不好笑+不犀利,只有卡姆最像样
《脱口秀大会》:是否还有下一集
周奇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文稿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