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发布时间:2021-07-29 

文:孙鹏
来源: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Coco有话说

权力会影响人的亲社会行为吗?一方面,有权力的人通常会拥有更多资源,如果为他人提供帮助,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低,因而帮助他人时应该更容易;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认为有权力的人更冷酷、高高在上,不在意别人的疾苦,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帮助他人。那么,“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吗?权力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呢?

权力,意味着控制资源的能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与低权力者相比,高权力者更为自我中心,例如,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前首席执行官在公司濒临破产之际,还花费85000美元为自己的办公室购买了一条地毯。更多实证研究也发现,在经济博弈游戏中,被启动高权力感的被试往往比低权力感的被试为他人分配的代币更少。一些研究者还认为,高权力者通常认为他们更有权获得资源、奖励或特权,较少考虑他人。因此,高权力者在分配稀缺资源时可能会表现得更顾自己,更少利他。

此外,权力也意味着可以在不受社会干预或少受干预的情况下控制有价值的资源,因而高权力者不需要依赖他人就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所以他们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动机也就较低。因此,高权力者尽管有更多资源,但他们表现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却较低。

那么,权力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

观点采择指的是人们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动机的过程。社会距离理论指出,权力会产生不对称的社会距离,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经历更多的主观距离,这会降低高权力者的共情准确性,使其无法准确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此外,如之前所述,掌权者所具有的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使他们不需要依赖他人能够轻松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高权力者也缺乏相应的动机去了解他人的想法或者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权力感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根据共情-利他假说,观点采择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激发共情关心(共情的情感成分),从而产生亲社会动机。因此,我们认为,观点采择的降低可能解释了权力感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

然而,权力并不总是降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研究者发现,公共关系取向(即,关注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期待特定回报)的高权力者会建立更多的社会责任目标,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交换关系取向(即,不关注他人需求,在帮助他人获利之后期待特定回报)的高权力者则会建立更多的自利目标,从而做出更多的自利行为。上述结果表明,权力在影响人们的行为时,还会受制于个体的内在特质或动机。因此,我们认为,探讨权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个人的内在特质是不能被忽视的因素。

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质,道德认同是个体以道德品质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自我概念,反映个体对公平、关爱他人、忠诚等良好品质的认可程度,是个体自我概念中的道德成分,是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来源。道德认同程度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建立他人导向(other-oriented)目标,更愿意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更多的做出亲社会行为;而道德认同程度较低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建立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目标,他们更多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太可能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也更少的做出亲社会行为。

由于权力促进了个体的目标导向行为,因此我们推测,道德认同可能会调节权力感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当个体道德认同程度较低时,权力感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当个体道德认同程度较高时,权力感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1)。具体来说,对于道德认同程度较低的个体来说,权力感降低其观点采择能力,从而减少亲社会行为;对于道德认同程度较高的个体来说,权力感提升其观点采择能力,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

图1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我们以388名中国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测量了他们的一般权力感、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以及道德认同和观点采择。结果发现,权力感负向预测了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观点采择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了权力感和观点采择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图2)。具体来说,当个体道德认同程度较低时,权力感负向预测了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当个体道德认同程度较高时,权力感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不显著。

图2 权力感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从相关层面上探讨了权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通过对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的探讨,依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中国社会是一个高权力距离的社会,对权威的服从被视为一种主导规范。因此,掌权者通常会认为他们更有权获得资源、奖励或特权,而较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也更少的做出亲社会行为。

高权力者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可能并不完全出于较低的亲社会意愿,也有可能是因为其较低的观点采择能力。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中心性,对帮助情境不敏感,很难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当然,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权力并非使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温厚善良的美德。那些本身就具有良好内在特质的个体不仅不会受到权力的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会被高权力激发出更多的亲社会意愿。因此,当我们决定把权力赋予一个人的时候,不仅仅要看他是否有能力掌握权力,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愿意正确的使用权力。

具体文献:
Sun, P., Li, H., Liu, Z., Ren, M., Guo, Q., Kou, Y. (2021). When and why does sense of power hinder self-reported helping behavior? Test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1(5), 502-512. 

作者简介:孙鹏。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本公众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在这里,我们将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相关心理学前沿文献,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责任编辑:小鲸鱼 李梦梦桐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36_6.3 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道德教育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基础 | 青少年抑郁症的根源与本质
小学生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章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凌宗伟:真正的权威应该是内外结合的结果,而非单方面的存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