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在消失的冬至文化:九九消寒图,你见过吗?

我们都知道冬至吃饺子,那么,除了食文化,冬至就没有其他文化了吗?

当然不!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九九消寒图。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重要性仅次于春节,过去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进行祭天大典,在民间百姓也有在冬至祭祖,吃饺子、汤圆等重要节令食物的习俗。在先秦时代,曾经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直到现在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为什么如此重视冬至,实际上也和天文有点关系。在北半球,冬至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持续最长,接下来将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古人说冬至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以称之为“冬至”。

从冬至开始,白昼便一天天的长了,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寒尽春来,古人称之为“复阳”的过程,即阳气逐渐回复,慢慢变暖。这八十一天每九天被分为一“九”,共九个“九”,称为“九九”、“数九”。民间把冬至叫作“交九”或“数九”,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口溜在许多古籍中都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许多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娱乐活动比较少,古人为了消除从冬至到立春这一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除了“数九九”外,从明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九九消寒图”的风俗,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九九消寒图的种类很多,有画圈消寒图、文字消寒图和梅花消寒图等多种。画消寒图,一方面是为了计算过去的九九日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有趣的消寒娱乐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种有趣的消寒图的使用:

一、画圈式

第一类比较简单的消寒图形式,是画圈消寒图,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下边写“九九歌”。再在每个大方格中,用笔帽印九个红圈,或者印上九个铜钱文。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用笔点染一个圈。点的时候只点圈的某一部分,以便区别不同的天气,规则如下:“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果是阴天,就在圈的上部分染墨,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面一半染黑,左边代表风天,右边说明有雨,如果这天有雪就把中间染黑。等红圈全部染完了,则九出春来。另外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晴为红,阴为黑,雨为蓝,风为黄,落雪则白。等到穿暖花开的时候,纸上也五彩缤纷。

这种记录每日天气的消寒图比较简单,在农业时代,对于计算雨雪天气,“估来年丰歉”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紫禁城景仁宫东厢,还悬挂着一幅利用吉祥佛教语和图案重新组合的消寒图《消寒益气歌》,每一九圈组成一图,如七星拱一、一门五福、八方朝贡,并配合祈祷吉祥的佛语歌词,使消寒图又增添了祈福意味。

二、文字式

第二种文字消寒图略复杂些,称为“写九”。选九画的字九个,组成一句诗句,每画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带颜色的笔填一划,填完九个字,则九尽九出。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就是常用的写九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上有题“管城春满”,因为有秦代大将蒙恬造笔的典故,蒙恬被封在管城,所以后世就用管城作为毛笔的代称。“管城春满”便是在笔下春意逐渐充满人间的意思。在故宫养心殿燕禧堂的隔扇上便悬挂着一幅描好了的消寒图,是1924年,溥仪最后一年居住宫中时所使用,便属此类。

“写九”还有更复杂的形式,便是在每一笔中留白填涂出每日的天气。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九九销寒”:“宣宗(道光)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销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汉声《美哉汉字》一书选用了一幅故宫旧藏“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消寒图,图上每一笔都用蝇头小楷写着当日天气,如“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冷”等,最后一笔还写着“浪费笔墨今日休风”,可见到了九九的最后一天,总算春暖花开了。此图便极有可能是南书房翰林所填涂。

清代“写九消寒”的形式多样,民间还有作九体对联的:上下两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待到九九结束,刚好作完一幅对联。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种消寒图,画三出小戏,每出戏名三字,每字为九笔,共八十一划。如“南阳关”、“破洪洲”、“洪洋洞”,都是繁体字,有的连笔,勉强为九划。还有中间刻绘清代衙门场面,外边环以“九九消寒歌”,也多是戏曲故事。还有一幅《三字经九九图》,文词里都含《三字经》句。

这类寓教育于图中的“消寒图”,过去在农村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既有教子读画识字,又有教育儿童尚勤学、读书成人的作用。 有的画勾芒神倚卧牛背,配以每字九笔的佳句,或者童子戏弄九字牌。如:“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香保送茶来听前待客”等。此外还有两种图上印二十四节气表,供农民耕作参考,下印有“九九歌”。

三、素梅图

第三种消寒图则比较浪漫和美观,称为素梅图,或“画九”。就是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有九个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个花瓣或一朵,花瓣尽而九九出,九尽春深,冬去春来。染完的素梅不但十分好看,而且犹如一幅精心构思、技法独特的梅花图。古时百官在冬至日上朝毕后,互拜礼仪时还会素梅“九九消寒图”相互雅赠。

这种《九九消寒图》,现存最早的实物印刻于明弘治元年,图中画一折枝梅花插于瓶中,梅花共有八十一瓣,冬至数九日起,每天染一瓣,染完则九九寒消,天气转暖。此图四周还画了一九到九九的节气景物,旁系一诗。如:“二九”一图,画寒林漠漠,华楼上玉人对饮赏雪,楼下游子徘徊于途,上题“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缕,谁叹征人尚未回?”正如明代《帝京景物略》所记载的:“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更有趣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曾提及此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他在自注中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妇人每日清晨梳妆的时候用胭脂点素梅图,别有一番闺阁之中的乐趣。

总之,数九寒天,在古人手里,并不是掰着手指头苦熬苦盼,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纸上描图写字,每天写上一笔,或是画上一个花瓣。一天一笔,等九个字写完,等九个花瓣画完,春天也就到了。有了它,萧索的冬天也有了无穷况味,严寒的隆冬被点染得生机盎然。

如果你能书会画,何不亲手绘制一张九九消寒图呢?

下面提供几个书帖素材,可以下载后临摹或者打印出来,每天涂抹一笔,你能坚持到春暖花开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至始画消寒图(古人太会玩了)
故宫时尚:从冬至开始,每天来一笔《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你见过吗?
寒梅吐玉 管城春满
冬至文化知多少
“九”为何总被赋予特殊含义?“消寒图”何以至今高挂故宫养心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