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一个人为什么这么难?
亲密关系是一种博弈,也是照出我们内心恐惧的一面镜子,在努力接触爱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暴露出自己最深的不安与执念。但好的亲密关系,是自我成长的宝贵机会,不仅能让我们学会爱别人,还会让我们终将懂得爱自己。 

播客收听方式

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苹果播客、Spotify等各大平台搜索

【喵喵予鱼】


为了方便大家,我们在这一期把视频文案也放出来啦。但大家也可以去youtube或B站搜索【喵喵予鱼】关注支持我们!每次剪视频超级辛苦真的很想放弃呀,求赞赏求鼓励喵喵喵!!(>▽<)



视频文案




1

亲密关系中的吸引

爱情到底是同性相吸还是异性相吸?到底是相像的人还是互补的人更容易在一起?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琢磨过,但其实正确答案是,在一段恋情刚开始时,我们常常容易喜欢上与自己相反的人,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没有的东西, 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但决定了亲密关系能否长久,其实是相似性。

亲密关系的开始在于吸引力,说白了就是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给我们带来一种奖赏。这个奖赏可以是赏心悦目的颜值,让你捧腹大笑的幽默,或者超级有安全感的决策力。
我们会喜欢上那种看起来与我们差距很大的人,比如说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是因为大脑接触到新事物,受到刺激感到兴奋产生了多巴胺。但脑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明,大脑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反复刺激,得到的多巴胺会不断减弱,所以喜新厌旧这件事情,是写在我们的生物属性里的。
但相似性则不一样,因为相似可以带来共情。人是受感情驱动的动物,所以我们会喜欢那些在同一件事情上,能够跟我们产生相似情绪的人。这种情绪的共振并非来自于对方身上的新鲜感,而是来自于两个人对无限外界的探索。因为具有情绪共频的两个人可以一起去不断探索新事物,这种奖赏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这种感知上的一致性,是维持长期亲密关系最重要的部分。比如说我们两个人都喜欢冒险,所以我们一起滑雪、潜水、开飞机,在不断尝试能让两个人都感到刺激的新鲜体验中,获得更好的亲密体验。
“门当户对”这个词,其实并不应讲究物质地位的匹配,而是精神世界的一致。和灵魂伴侣的情绪共振,会让我们不断感到被认可,能从长期亲密关系中获得奖赏。

2

归因和视角 

对于同一件事情,我们看待问题的归因逻辑,往往决定了我们与伴侣的关系。
我有一个闺蜜,有一天跟我抱怨说,男朋友居然在偷偷看她手机。她非常气愤,觉得这男的根本就不信任她,没信任还谈什么恋爱呢?我问她,你不是也经常看他手机么,这有啥好生气的。闺蜜振振有词的说,那能一样吗,我看他手机是因为他先半夜偷偷发短信,我这是被逼的要防患于未然,跟他的行为有本质区别。
 同样是看手机这件性质比较负面的事,如果是对方在做,那我们就习惯性地认为对方有性格缺陷、有本质问题、根本就不信任我们。但如果是我们自己在做,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件事有一定偶然性、有外部因素、而不会反思自己内在的问题。
 反过来也一样,对于正面积极的事件,如果对方在做,我们会认为这件事是偶然由外部事件推动的,但如果是我们自己在做,我们会认为这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内在特征和优点。
我以前总是嫌弃昱辰作为直男太木讷,不会制造惊喜。有一次情人节他安排了一次很浪漫的约会,但我心里还是想着,他也就开了一次窍,本质上还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可每次轮到我来安排约会时,我总是沾沾自喜地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有创意、懂生活的人,是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但其实心理学研究调查显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幸福的伴侣,对待正面和负面事件的归因逻辑与这种本能的习惯是相反的。
他们会常常把对方积极的行为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而把对方消极的行为归结为一个特殊的、外部的意外。
 这种微妙的心态转变,有时会对亲密关系起到巨大作用。当我们总觉得对方的善意是偶然的,伤害却是蓄意的,亲密关系就很难得到满足。既然大脑总是会对生活中的事情添油加醋,那我们就让它去夸大生活中的幸福,而淡化那些过失。

3

依恋类型的作用

判断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有两个最重要的维度:是否回避亲密、是否担心被遗弃。
两者都低的人,是最容易获得亲密关系的安全型。这种人愿意进入亲密关系,同时对一段关系有很大的安全感,容易信任对方。他们不会害怕独处,也不会担心不被人接纳。
回避指数低,而忧虑指数高的人,则是痴迷型。他们渴望亲密关系,会对伴侣投入全部的感情,但极为恐惧失去,很容易贪婪和妒忌。我曾经就是痴迷型的人,因为我上初中时曾经被全班孤立,我在任何人际交往中都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对方的一个小小举动,我都会解读为是对我的负面打击。
昱辰则是回避指数高,忧虑指数低的人,也就是疏离型。他不相信真爱,不需要亲密关系,不依赖别人,也不需要被依赖。
最后一种两者都高的人,是恐惧型。他们感性上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又没办法信任别人,所以时常会表现得前后矛盾。他们不肯付出,又害怕失去,渴望得到,又总是伤害别人。
有时在一段失败的感情中,不是对方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太难改掉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核心态度。所谓安全感是自己给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自身是一个痴迷型或恐惧型的人,那不管对方做的再多,我们依然也会担心被抛弃。
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知和努力,依恋类型是可以被改变的。就如我们在播客中聊到的,在我们两个人这段亲密关系中,我变得更加容易信任他,不再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被爱、是否可能被抛弃。他也更容易接受亲密,可以跟我交流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都在往安全型转变,努力不让自己性格中原有的特质,来阻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拥有美好体验。

4

信念与期望

我一直就是个相信真爱的人,所以总觉得一个人要么就注定是我宿命中的真爱,要么就只能是个过客。在每次恋情中,我都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像玩狼人杀一样在不断判断对方的身份。
在我和昱辰刚在一起时,我觉得他既有那种与我相反的气质,让我觉得新鲜有趣,又有许多与我相似,能和我共情的性格特质。我认定了这个人是真爱。但后来每一次吵架,我这种信仰都会减弱一分。真爱怎么可能会吵架呢?他是不是根本就不是一个对的人,我就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想要拥有一段一生一世的亲密爱情呢?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对感情的宿命论,是受到时代背景影响的。人类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本质从人的体力变成了智力。繁衍的质量就比数量更重要。一夫一妻制的长期亲密关系,最有利于教育出优秀的后代。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告别了宗法制的家族集体,走向了大规模的城市混居。城市化的生活让乡邻和亲戚关系淡漠,但我们内心对于集体生活的渴求依然存在,与另外一个人建立一段矢志不渝的亲密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渴求。
最后,从钻石、婚纱到婚礼和蜜月,婚姻、爱情,亲密关系的概念早就已经被资本化,被渲染成了神圣与美好的象征。再加上影视文化的助攻,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社会、心理、文化、商业各个角度的全方位洗礼,早就对亲密关系种下了执念。
其实,实验数据证明,对感情持有宿命信念的人,发展出来的亲密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每次我们的感情出现问题,我都会归结于宿命,想着是否要彻底结束亲密关系,而不是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与宿命信念相对的是成长信念,就是相信只要努力付出,那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持成长信念的伴侣会积极地处理问题,改善关系。但如果一方的成长信念过于极端,就会特别轴的相信人定胜天,可能会让已经非常不合适的两个人,依然维持亲密关系,对双方都是一种负担。
所以维持健康长期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个人都在宿命信念和成长信念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是相信真爱接受命运的傻白甜,也不能是撞破南墙也死不回头的痴情浪子。

5

社会认同与自我价值

传统文化里总有种说法,叫男主外女主内,郎才女貌才是天生一对儿。但这种形式的亲密关系,往往只是符合传统经济形势下男女分工的需要,男性参与社会事务,女性负责人类繁衍。实际上既压抑男性,又束缚女性。实验数据表明,现实中双方都同时有传统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夫妻,比坚持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妻,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更高。

我们每个人都有向伴侣表达温情,并接受关爱的需要。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男人坚强,要求女人温柔。男人只能接受感情,而女人只能表达感情。这就让双方的感情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坚持传统性别角色,还会影响我们的自尊。当我们坚持认为一段亲密关系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我们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偏离了这种角色,而不自觉地否定自己或否定对方。比如说我们觉得男人一定要比女人挣得多,男人一定要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女人一定要细心温柔擅长做家务。那如果我们不符合这些标准,潜意识里会不断地自我否定,进入了一个低自尊的状态。
心理学研究显示,低自尊的人对亲密关系会变得警惕和冷漠,缺乏安全感,成为回避型或恐惧型的人,损害亲密关系的发展。
我有一对情侣朋友,相爱多年感情很好,还在同一个行业里工作。但有一次因为意外,男生被裁了,失业在家大半年都没找到工作。男生本来就有点大男子主义,失业在家后极度痛苦,正好女生那段时间事业发展得很好,男生开始经常乱发脾气,两人常常吵架,最后只能以分手告终。
后来那个男生又找到了工作,但是单身了很久。我有一次找他聊天,他非常懊悔,很诚实地说失业那段时间,他无法接受自己比女朋友要弱的事实,感觉自尊受到了伤害,心里好像有一头不断冲撞的野兽,他不愿向它屈服,可是又无法控制自己。
我后来一直在想,如果男生潜意识里放弃了,“男人一定要比女生在事业上成功”这种刻板印象,那他因为失业而遭受的心理痛苦,可能就会少一点,对亲密关系的损害也会小一点,也许两个人就不会走到分手这一步了。 

6

亲密关系中的博弈

总结一下,其实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博弈。我们都要能从这段关系中,得到美好大于消耗,才能维持一段长期的幸福状态。这是一个简单的等式,两个人都要做的,是增加美好,减少消耗。
增加美好,就是要培养和发掘两个人的相似性,通过不断创造出情绪共振的体验,增加亲密连结。在对方做的好时,多放大对方的优点,而不是总将对方的成就归结于偶然。
减少消耗,则是对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模型有更多的觉知。在遇到矛盾时,即使因对方而起,也不要认为都是对方本性上的过错,而是能反思到自己的助攻因素,和一起事件的偶然性。
我们也要对自己的依恋类型,和对感情的刻板印象有觉知。我一直觉得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我们潜意识深处的贪婪、不安和恐惧,也能反映出我们对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的执着。
但亲密关系也是让我们获得自我成长的宝贵机会,为了能够收获爱,我们也许都会学着慢慢放下自己的执念,修补心中的恐惧,学会爱自己,也学会爱别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夫妻别再内耗了,要学会放下,婚姻的真相是和谁过,都是跟自己过
丈夫出轨后找到了真爱,声称而我才是“第三者”
关于爱情的秘密—认识亲密关系
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吗?|《亲密关系》
“陷入无回报的爱,我应不应该放手?” : ta不再爱你的的11个信号
为什么女人总喜欢问“你爱我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