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芳记 | 野有茯苓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野 有 茯 苓

文|汪芳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二十日,走出御史台的苏东坡翻过麻邑春风岭,冰天雪地中,山石间的几丛梅花让他心情大爽,吟出了“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自慰诗,沿着春风岭继续前行,苏东坡来到离县驿只有七八里一个叫万松亭的驿路边,站在山岗上,一棵棵碗口粑大小的松树桩子吸住了他的目光,向人一打听,说是十多年前,前县令张毅曾沿此光黄古路植松万株,意欲荫蔽行人,然而,县令离开不到十年,松树已经砍得七零八落,存者十之不及三四。东坡听后,望着这些残存的松树桩和凋敝的松树,不禁惘然,遂作《万松亭诗》:

十年栽种百年归,好德无人助我仪。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诗前有一段引,总结一句话就是好好一排风景胡乱破坏掉很可惜。苏东坡诗里的意思,一面觉得大家不懂得当初县长植树的美意,一面又觉得如果每个当县长的能履职尽责,让邑民锅里有米,灶里有柴,仓满柜满,那一排松树就有可能真的“参天”。遗憾的是大宋朝官员没有“精准扶贫”理念,更谈不上去实践,要不说不定那一排松树还不至于被滥砍滥伐。因为,人们当时砍这排树并不是它有多碍眼挡事,或是仅为柴烧,而是为了发家致富种茯苓。将松树锯成一截截,埋于土中,过它个一年两年,静待腐烂的松枝长出茯苓。《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然千年之松,又有几哉?茯苓更多的是需要依靠人工来培育。人工培养,就要这些松枝。

    回顾历史,张毅县长或许是麻邑最早的扶贫模范。

    大别山盛产茯苓,至今罗田县引以最傲的地道药材就是茯苓,与所谓医方上的“云苓”没有多大细微区别,是茯苓中的精品。同样,麻邑的茯苓也地道。

    茯苓是一种菌核体,寄生于松树根或埋于地底的松树枝,松枝越腐烂它营养越足,长的也越快,经若干时生长后从土中挖出,其时是不规则的茯苓球。古代没有分子原子论,一些观察家认为茯苓是依靠松树的油脂溢于外长成功的,所以还把它叫“松腴”,挺好听的名字。茯苓球加工成块片才能派上用场。加工是一个复杂费工夫的事情,但哪怕再费工夫,人们还是愿意。古人不厌其烦,根据它的部位、颜色分得很细。其中,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薄片,为茯神,像一家子的老大、老二、老三一样,各有名目。当然作为药用,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教科书上说,茯苓皮走表,长于治疗肌表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神则长于宁心安神……如果再去援引历代医家论述,可做成一篇研究的文章。在讲究的中医师那里,临床会根据病情需要,开出讲究的处方。
    最早茯苓似乎并不是单单做药用的。《诗经》说:“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首阳山是一个有历史记忆的地方,西周刚立国时,殷商之铁杆遗民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逃到那儿采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山上。我臆断一下,如果当年他们发现松树底下还藏有宝贝,说不定不那样凄惨。在首阳山上采茯苓,可见春秋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松树菌核的价值,并且还认为,茯苓是松之神灵伏结而成的,所以“苓”原本是“灵”,只不过大家白字写多了,就干脆默认。因为相信充满灵气,古之人在追求长寿求仙的路上,茯苓曾一次又一次扮演过道具。回头看,成不成仙是其次,能够保健还是真的。古方记载有一种“神仙度世”之法,方法是:白茯苓三十斤,去皮薄切,晒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暴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斤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服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这方法就是将加工好的茯苓末浸泡在加蜜的酒中,一段时日后取出茯苓酥来,做成像饼干的糕点食用。沾有酒香蜜甜的菌核,完全成一道可口的点心,久服可能真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东坡杂记》有茯苓饼,“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美食家苏东坡的方法与“神仙度世”酿出来的茯苓酥异曲同工。《神仙传》那个赤松子,据传就是这样成仙的。
    古往今来,贩假售假中,除了假话当仁不让位列第一外,假药第二的地位恐怕坚不可摧。唐朝的柳宗元就有买到假茯苓的经历。柳宗元贬永州,郁闷加惊恐,就得了肚腹痞闷和心慌的“痞病”,找当地一医生看脉,医生说用茯神合适。柳宗元就自己到药市上去买,喝了以后,不仅痞闷心慌不好,还出现头昏眼花,就去找那个医生扯经。医生说我要看药渣。找来药渣,哪里什么茯神,原来是野芋头。医生白了柳宗元一句:是你自己糊涂,反而怪罪于我,是不是很过分?那个时代的医生比现在有话语权,抢白了一顿,也没有人说因为服务态度不好而投诉。柳宗元只能自认倒霉不敢反驳,越想越有气,文弱书生加上戴罪之身,打不能打,骂不能骂,就发挥自己文人的长处,作《辨伏神文并序》,除了自己检讨一番外,还将社会上真假难辨的事奚落了几句。牢骚一发泄,估计就能平静。文人就是那么一点用。然而,世事如麻,哪能样样辨得出真假?有些事,辨出来又能如何?
    关于茯苓治病,可以说是每个中医生的常用药,特别对于内科疾病,适应症十分广泛。曾读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医案,用一味茯苓治疗秃发印象深刻,说是将茯苓为细末,每日适量,白开水冲服,坚持一段时间就有效果。分析原因,秃发多因水饮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说穿了就是头上多水湿,而茯苓能上行渗水湿,并同时引水湿下降,如大禹治水式的疏通,湿去则发生。似乎是那样个理。
    清人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很有影响的本草著作。手头刚好买了这本书,摘“茯苓”条如下:
    茯苓,《本经》上品。附松根而生,今以滇产为上。岁贡仅二枚,重二十余斤。皮润细,作水波纹,极坚实。他处皆以松截断,埋于山中,经三载,木腐而茯成,皮糙黑而质松,用之无力。然山木皆以此翦薙,尤能竭地力,故种茯苓之山,多变童阜,而沙崩石陨,阻遏溪流,其害甚远。闻新安人禁之。
    引文有一个生僻词:“翦薙(jiǎntì)”,剪和剃;“童阜”,光秃的土山。吴其濬担任过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二十余斤重的茯苓,一定是他亲眼见过的。这段引文我的关注点不在于两枚岁贡茯苓的硕大,而在于各地为了引种茯苓,挖树除草,导致种茯苓的山变成了荒山。原来为了致富,甘愿沙崩石陨,溪流阻遏古亦有之。这样杀鸡取卵的事还是新安人有见地。
    仔细想来,当年苏东坡对万松亭万棵松树十年十去六七的大惊小怪就不足道了!
汪芳记散文作品链接
《在移民公园的半个下午》
彼岸花,开或不开
心有丁香结
秋色金樱
车前,车前
汪芳记|中药散文(4—5)
汪芳记|枯草颂(外一篇)
“妒妇”黄芩
血色浪漫——三 七
粉葛迷离汪芳记 | 铁脚威灵仙 
汪芳记 | 记忆白茅根
汪芳记 | 会飞的蒲公英
汪芳记 | 薏苡明珠
汪芳记 | 栀子甲日记
汪芳记 | 败酱草
汪芳记 | 叫我吴茱萸
汪芳记 | “暖胃”麦门冬
尽在焚香听雨中
汪芳记 | 半夏说
合 欢
汪芳记《青   黛》
野葡萄根与骨髓炎
苦不过黄连
汪芳记 | 百    合
汪芳记 | 木   瓜
王也不留行
明目草决明
汪芳记 | 真假何首乌

“在看”我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茯苓:古代方士眼中的上品仙药
野生茯苓,养生佳品且价格不菲,如何在野外找到呢
茯苓与茯神区别
在国画中“松树”真有那么难画吗?松身和松枝要多穿插立竿见影!
平伸式松树画法举要
万年松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