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哲学10大关键问题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核心思想

从现实生活入手

解读哲学10大关键问题

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一致推荐!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PhilosophyA Beginners Guide)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露璐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威廉·欧文

联袂推荐

哲学是好奇的孩子,好奇的对象就是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感知,即能看、听、闻、摸和品尝的对象,还包括人自身,即人的思想、渴望和幻想。自我以及自我对外在世界的意识共同产生了疑问、好奇以及困惑。但自我是什么?表象背后隐藏的真实又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我们试图通过科学、数学和理性,或者通过艺术、音乐和宗教来理解世界,包括理解自我。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改变着世界,同时,相信有些事值得做,有些则不值得。我们拥有人性,能感觉到善与恶,感觉到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人们的自由、福祉与正义,也感觉到生命可能是有意义的,抑或没有。

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着以上所有内容。他们不仅思考自然世界与人类的真相,也思考如何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科学理论揭示出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此外,哲学家还会反思其他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理论领域,以及戏剧、诗歌、艺术、音乐等实践领域内的事。

哲学家不是任何思想共同体的公民,而这就是他成为一名哲学家的原因。

这句话源自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哲学家或许会说,他们要对所有领域进行思考,思考就是哲学工作的心脏。所以他们才会探究心灵、时间和行为的本质,考察上帝是否存在的证据,论证自由意志,辨析善恶美丑是否客观。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立竿见影的事。即使手不染尘,但苦心孤诣的脑力劳动有时与体力劳动一样辛苦,甚至更需一杯苦酒做伴,或者更多。

对哲学家而言,有一个非常经典又具有讽刺意味的形象:苏格拉底漫步在古希腊的街道上,却仰望着天空。实际上,苏格拉底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的哲学肇始于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即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何有些人被誉为勇敢、卓越或博学的,他们渴求的爱、美和真理是什么?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是什么”的问题:勇敢、卓越、知识是什么,正义、美、真理是什么?他最擅长的事情是向人们提问,并通过辩论揭示出人们其实很无知的真相。

于是,最具讽刺意义的事出现了:苏格拉底被视为雅典最富有智慧的人,却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好吧,让我们先悄悄忽视“知道自己无知”中的矛盾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该如何回答苏格拉底式的追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以“美是什么”为例,苏格拉底等人认为,美的事物必然拥有一种共同的特定的性质,这种特质存在于所有美的事物之中,并使它们都成为美的。

维特根斯坦(是的,他的名字还将出现多次)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s),并认为,用同一个术语描述不同的事物足以说明这些事物彼此有相似之处,却不能说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例如,棋牌、运动等都可以被称为“游戏”(game),但它们之间难道一定要具有共同的性质吗?简单点说就是,或许可以在不同游戏之间找到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却无法找到一个对所有游戏而言的共同本质属性。

以上简短的分析已经让我们触及一个哲学思考的对象或形而上学的谜题了,即所谓的“普遍性”。绿旗、绿草和翡翠都是绿色的,它们拥有相似性。但这是否说明普遍的绿色性质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并在不同时间、地点显现出来,比如在此处的绿旗或彼处的绿草那里显现呢?

正是这种思考,使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他将视线从不断变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纯粹精神的幻象世界,并认为里面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抽象概念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柏拉图所关注的正义、美、真理、平等。但之后,他却不得不承认,按照这一理论,许多毫无价值,甚至是很糟糕的理念也同样出现在理念世界中。

哲学探究什么

哲学与智慧有关:从词源学来看,“哲学”这一术语起源于古希腊,意思是“爱智者”。“智慧”意味着对人生的理解更加宏大、深刻、富有洞察力,并且比关注现实世界的研究,如考古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更具有普遍性。当然,诗歌、小说和宗教也可以富有洞察力,但与之相比,西方哲学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更注重理性论证、清晰表述,并且对论证的前提也非常谨慎。正因如此,西方哲学亦不同于东方哲学和后现代作品。不同的方法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致使人们对“事物原本是什么”以及“事物应该是什么”持不同立场。

不过,当代的哲学家似乎早已不再为哲学思考贡献智慧了:他们往往是大学教师,通过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获得资助和教席,而论文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也越来越长。他们以此为荣,并感到满足。但在早些时候,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的,比如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大法官,并且曾被监禁;斯宾诺莎(Spinoza)的工作是磨镜片;莱布尼茨(Leibniz)是一位外交官,还做过图书馆管理员;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John Stuart Mill)就职于东印度公司,夜间兼职做记者,后来还担任过国会议员。

除此之外,今天的哲学也越来越专业化了,就像一个科学领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假若检视当代的哲学研究,你会发现,你通常需要面对大量抽象的论证、技术性的术语,有时还会出现罕见的符号。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也能做出好的哲学,尤其是在逻辑研究领域,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误以为哲学只是一种技术工作,除了专家,其他人都无从理解。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不仅通过哲学难题,同时也通过思考数学与科学问题来锻炼心智。比如亚里士多德、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哲学家便从事多种实证的研究,其中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还是非常著名的数学家。然而,即便哲学家们能够解释科学发现和科学概念,但他们也不是科学家。因为他们所思考的是诸如电子究竟是像生活中的桌椅一样客观存在,还是只是理论中的假设等问题。他们根本不会冒着爆炸的风险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会冒着受伤的风险去进行考古挖掘。

哲学家们探究的概念和关心的问题,通常都是人们已经觉察到的,无论是在古希腊、21 世纪的欧洲,还是在南美洲的某个部落,人们都普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究竟在何处”“如何处理欲望之间的冲突”“我们谈论的公平是什么”,以及“我们担心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了解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参与其中。对于各种问题,虽然哲学里充斥着大量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但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我们能够尝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调和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解决各种疑问。

哲学家通常都会说一些非常奇怪的话。不过只要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说都有很好的理由。而正是由于这种哲学式的求知与好奇,哲学家们对表象背后的真实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在前苏格拉底哲学(Pre-Socratics),即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而巴门尼德(Parmenides)却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在近代,斯宾诺莎想要论证上帝和自然是同一的,而乔治·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则试图说明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中的各种感觉的积累。在20 世纪早期的剑桥,麦克塔格特(McTaggart)认为时间纯粹是一种幻觉,乔治· 爱德华· 摩尔(G. E. Moore)则嘲讽地说他的早餐无疑要在午餐之前享用。

哲学家热衷于论证,且经常与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也是哲学思考令人痴迷的众多原因之一。研究哲学没有捷径。深入思考问题,将片刻的顿悟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慢慢来。此时,我怎么会舍得放弃在序言中再一次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机会呢?这位痛苦的天才曾经说过,当两位哲学家见面打招呼时,他们应该说:“慢慢来。”阅读哲学、研究哲学、思考哲学,一定要花时间、慢慢来。

如何阅读本书

哲学家们要进行理性推理。哲学基本是一门先验的学科,它依赖于人们基于概念、观念和前提进行的理性推理,而非实证研究或经验观察。一旦论证过程中出现矛盾,便说明它是错的,需要再对其进行修订。本书是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因此也强调理性推理和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贬低情感、美和意义的价值,它们也同样重要。进一步说,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位哲学家的立场都建立在自身的情感之上。毕竟,追寻真理之人都怀有对真理的情感欲求。

本书是一本导论性作品,你无须花费精力了解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毕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如果你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参见注释和拓展阅读部分。在本书中,我慎重挑选了一些重要的主题进行论述,它们都提出了深刻却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且大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有时我也会说一说自己的立场。综合而言,在这本书中,读者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理论与观点,了解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哲学家。而本书的目标就是将这些哲学问题呈现出来,从而诱发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阅读。

阅读哲学作品,不同于阅读小说。阅读哲学作品时,有些章节你可以略读,只需对问题产生一种“感觉”;而某些思想和疑问则需反复琢磨。所以,你不妨这样去做吧,在泡澡或在火车上时读一读,或将其作为睡前的催眠手段,当然,我更加希望你能通过阅读保持真正的清醒。

“万物皆相关”,希波克拉底曾经这样写道。这句话说明,许多问题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这句话也经常出现在不同语境中。本书亦是如此。初次提到某些概念和问题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但它们会不断被提及,并出现在不同章节之中,这样你便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尤其是在“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一章中,介绍的问题会比较多,之后的章节将会分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长按二维码购买

选摘

问题4: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

假设厄斯金是你的好朋友,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你陪在他身边,向他承诺,一旦他去世,就把他藏匿起来的现金转交给他年轻貌美的情人利蒂希娅,但她对这笔钱一无所知。厄斯金去世了,正当你准备去找利蒂希娅之前,你忽然发现利蒂希娅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交际花,厄斯金本人也早就知道。同时,你还惊讶地发现,厄斯金还有前妻和女儿,她们都深爱着厄斯金,并为他的死感到悲伤,而且她们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毫无疑问,你现在可以任意处理这笔钱,可是,你应该怎么做呢?

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将这笔钱占为己有一定是错误的,无须多想。确实,假如从道德的维度来考虑应该如何行事,将钱占为己有是错误的。从表面上看,道德与自利通常是对立的。当然,它们偶尔也表现出一致性,比如看见有人落水,在情感上,即自利维度上,你想要救助他,同时在道德维度上,你也应该救助他。但从本质上来说,出于自利或个人欲望的行为与道德行为不是同一回事。这种观念源自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可以依赖纯粹的道德动机,而不依赖任何涉及利益的动机来行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自由意志时已有所涉及,谈到了人类行为是否都是出于自利的动机。

回到厄斯金的事例。有人坚称,永远都不应该背叛自己的誓言。有人主张,就应该把钱转交给他的前妻和女儿,纵使背叛誓言也无所谓。或许还有人更无私,认为应该把这笔钱捐出去,拯救更多处于饥荒中的人。“何必仅仅偏向一个家庭?”他们认为,当声称“我没有违背誓言”时,你所关注的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品德或声誉罢了。

这些不同的答案其实涉及不同的道德理论或伦理理论,因此,下面我们将会转而讨论这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我们会探讨这些理论的原理或原则是否在日常的道德常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会探讨一些哲学家是如何使用“伦理学”(ethics)和“道德”(morality)这两个概念的。

为了避免混淆,我还需要提醒大家:很多关键的道德术语,比如“好/ 善”(good)、“应该”(ought)、“正确”(right)以及它们的对立面,都有非道德的用法与含义。

先来看“应该”这个词。或许你吃饭应该使用刀叉,但这个“应该”只涉及生活习惯或用餐礼仪。假如你去前线作战,你应该考虑好撤退的策略;假如你要追求权力,你应该想好如何压制你的对手。这种“应该”是在向我们推荐手段或方法,以便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但并不涉及这些目的和手段是否道德。与其说它们是不道德的(immoral),不如说它们是非道德的(amoral)。再来看“好/ 善”这个词。我们或许认为默万威是一个好的剧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好人。同样,好的刀子说明刀子锋利,好的盗贼说明偷盗技术卓越,但他们都不能因此而得到道德意义上的赞誉。

义务论:恪守道德原则

有些人坚称,我们必须恪守道德原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康德。他们认为,诸如违背誓言这样的行为,在道德维度上始终都是错误的。具体来说,只有在一个道德原则与某个更高的道德原则互相冲突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根据更高级的道德原则行事,而违背低级的道德原则。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必须在违背誓言和谋杀之间做选择,那么一条道德原则就必须让渡于另一条道德原则。而在这里,虽然遵守誓言和不杀人都是绝对义务(absolute duty),但要如何进行选择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便是义务论(deontology)的应用情况,而在“deontology”这个词中,“deon”的意思便是义务或责任。道德义务依赖于某些具体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决定了人们的基本权利。义务论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谐一致,但并不依赖于信仰,其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义务论要求人们服从道德原则,而上帝要求人们服从他的命令。

义务论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难题是如何揭示道德原则。如上所述,诉诸上帝是方式之一。但是,康德推理出了自己的方法,即他经常提到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他认为这是所有道德原则的根基。定言命令有许多种表达方式,稍后我们会讨论其中最核心的一种。定言命令的精髓在于,永远都不应该把人仅仅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我们要尊重人类,因为人类是自律的主体,即自由且能自我管理的,拥有自己的权利。这种尊重意味着我们要遵守许多原则,例如在与人相处时要坦诚,而不要考虑任何后果。假如违背了誓言,那我们就既没有尊重厄斯金这个应该被以诚相处的主体,也没有尊重自己的理性和尊严。

功利主义: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

康德的义务论与道德理论中的另一派,即结果论存在冲突。结果论认为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即行为是否道德都取决于行为的后果。结果论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以杰里米· 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John Stuart Mill)为代表。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边沁先生,他的遗体穿着生前的衣服,再配着一个蜡像头,安坐在伦敦大学学院里。

根据功利主义的思想,正确行为是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但“效用”并不能被理解为“有用”,而是指人类幸福的最大化,也有人认为是人类痛苦的最小化。这个理论需要人们展望未来,并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判断当下如何行动才是道德的。而与之不同,义务论的立场是回溯过去,因为一个人当下的义务取决于曾经发生的事,比如许下的誓言。

功利主义最经典的理论是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即正确行为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行为。当然,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曾有许多人对如何界定幸福,以及如何判断行为的结果进行争论。就本章开篇提到的这个情景来说,假如把钱给利蒂希娅,她获得的幸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而假如把钱给厄斯金的前妻和女儿,显然能够带来更大的幸福。而且,厄斯金已经去世,他也不会因为你违背誓言而感到任何痛苦。因此,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忽略同一性问题中提到的死后伤害,把钱给需要钱的母女就是道德行为。当然,假如其他选择能够带来更大的幸福,比如把钱用于救济处于饥荒中的难民,那就应该选择这种行为。

继续往下想,假设厄斯金的女儿获得了这些财产,那么,她可能用这笔钱买了毒品,彻底毁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怀孕生下一堆孩子,而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变成了杀人犯;她也可能用这笔钱研究出了治愈某种顽疾的方式,拯救亿万生命。这些结果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对其进行预测。因此,功利主义和日常生活一样,都只能依赖于理性的假设。

从表面上看,功利主义提供了一个能评价所有行为是否正确的简单的原则,解决了道德难题,使道德领域的海面平静了下来。但实际上,在功利主义平静的海面之下,问题与争议一直波涛汹涌。的确,因为在计算幸福总量时,每个人的幸福都要计算在内,所以,幸福最大化原则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假如使一个人痛苦能够为其他所有人带来更大的幸福,那就应该这样去做。

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功利主义只是把人看作幸福的容器。按照这个思路,只要让人口越来越多,并让这些人略感幸福,幸福总量就能提高很多,也就得到了幸福最大化。然而,我们似乎又觉得,一个更幸福的世界不应该是幸福总量,即世界人口足够大,而是应该让每个人都过得更加幸福。当然,这样做也并没有剥夺从未存在过的人的幸福。简而言之,要想实现幸福最大化,究竟是应该通过增加幸福之人的人口总数,还是通过让现存的每个人更加幸福呢?

我们通常认为,幸福就是获得快乐、没有痛苦。边沁在自己的小册子里写道,假如能够获得同样的快乐,那类似于图钉游戏这种小孩子玩的游戏就和诗歌一样好。当然,也有些下流的人认为,图钉游戏是性爱的委婉表述。

密尔深受边沁的影响,他读过边沁的小册子,对其既支持又反对。他否定了这个图钉游戏和诗歌的等式,而是认为,有些快乐是更加高级,更有价值的。有人认为,功利主义就是支持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理解肯定不适用于密尔的功利主义。在密尔那里,图钉游戏、足球和性等欲望的满足,带来的都是低级的快乐,而高级的快乐来自诗歌、哲学和友谊等。

密尔有一句名言:“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远好过做一只满足的猪。”根据这个说法,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在计算幸福总量的时候,密尔是将动物的感受也计算在内的。边沁也是如此,他认为,道德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既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理性,也不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用语言,而是根据他们能否感受到痛苦。边沁希望,有一天,“人性可以覆盖到所有能够呼吸的生命”。边沁反对物种主义,认为我们不应该无视其他物种的痛苦,而仅仅因为它们属于另一个物种。

密尔偏爱苏格拉底似的而非像猪一样的人,这可不是什么怪癖,因为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有些生命比另一些生命要更加完满。或者说,相较于快乐,密尔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幸福昌盛。而幸福昌盛意味着我们要进入这个世界,并获得自身的卓越。回想有关身体与心灵的问题中提到的经验机器,虽然密尔很可能让我们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选择,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并不建议使用这个机器。

或许很令人惊讶,但密尔的功利主义直接引出了他影响深远的自由原则(Liberty Princi-ple)。密尔提倡自由,他认为人们要实现自身的卓越,就要有选择的机会,即所谓的消极自由,使他们能以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成为一个积极的主体,获得所谓的积极自由。但这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毕竟通过自我实现,即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成为卓越的盗贼或骗子,可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于是,密尔的自由原则提出,在要求自由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伤害他人。

根据上文所述可见,密尔的自由原则与其功利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或许,要想幸福最大化,就应该鼓励人们顺从,就应该限制人们选择的机会。想象一下,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是多么犹豫不决;面对本能的欲望,我们又是多么愚蠢。假如要用密尔的思想来反驳这种家长主义的观念,或许应该说,幸福需要自律作为前提,而自律是实现自我卓越的关键部分。

想要理解密尔所说的幸福,就要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比如高级和低级快乐、自律的价值、友谊,甚至高尚与尊严等。这受到了边沁功利主义信仰者的质疑,因为边沁的功利主义要求我们计算幸福的总量,而密尔的功利主义却违背了幸福的同质性和简单性。一旦认为幸福昌盛的人生有许多不同的价值,而它们彼此之间不可公度,就无法以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它们所带来的快乐进行计算。因此,当需要在不同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就无法权衡彼此,无法做出决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大志 | 罗尔斯的哲学遗产
电车问题和道德直觉
机器人伦理的研究进路:自上而下的研究进路
郁喆隽:在圣徒与恶魔之间——从《战略特勤组》反观道德哲学
幸福和道德是等价的吗?欧洲人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影响深远
撞1个or撞5个?我只是个扳道工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