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绛传》| 走着走着,我们仨失散了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遇见有趣的灵魂。


最近,十点人物志开启了“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领读人总结提炼出经典人物传记的精华,带领大家欣赏、分析书中的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一部传记共有10天的精华领读内容,每日更新一期,敬请期待。


文 | 洛熙


昨天我们读到了杨绛和钱钟书终于熬过了漫漫十年“文革”风暴,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在这春天里,杨绛创作和翻译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漫长的改造岁月给了杨绛诸多的回忆和经历,那么她会根据这些宝贵的往事创作出怎样的作品呢?杨绛和钱钟书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的共读目标是原书的345至435页,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共读吧!


1

最卑微的愿望


杨绛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


就拿《倒影集》来说吧,《倒影集》是杨绛在七十年代写的作品,内容全部反映三四十年代的女性生活。


杨绛也曾为《倒影集》的名字作过解释:


“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旧社会的。


在我们的新时代,从前的风俗习尚,已陈旧得陌生,或许因为陌生而变得新奇了;当时见怪不怪的事,现在也会显得岂有此理而使您嬉笑、使您怒骂。


这里收集了几个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所以称为《倒影集》。”


她还对读者说:


“我希望这几个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余,供您片刻的消遣,让您养养心歇歇力,再抖擞精神投入工作。这就是我最卑微的愿望。


假如您看完之后,觉得还有点意思,时间消耗得不算无谓,那就是我更高的愿望了。”


由此可见,杨绛对于文学谦逊的态度,以及对读者至上的情怀,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作家对广大读者的最好奉献。


2

最才的女


杨绛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其代表作当推《洗澡》,这也是作者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通篇采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知识分子在建国之初的众生相。


杨绛为何起名为“洗澡”,她是如何思考,又是如何下笔的呢?


杨绛在前言中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


这部小说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有“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说的“洗脑筋”。


杨绛在《洗澡》的前言中还写道:


“写知识分子的改造,就得写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因此,《洗澡》共分三部分,这三部曲构成了“洗澡”的前奏、过程以及洗后的结果。


在小说的结尾处,杨绛意味深长地说:


当时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


一切都在不言中。


杨绛以一位女作家特有的慧眼、慧心,静观与体味这一运动的发展,叙述了“洗澡”的前因后果,引人入胜。


她行云流水般的平淡自然的风格,给众多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其从容、温婉、幽默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知识分子“洗澡”的种种处境。读来令人叹息,掩卷长思。


3

最贤的妻


杨绛家里摆设非常简单,没有豪华装饰的家具,地面是光光的黄木地板,没有铺设地毯。


门左边有一间大约二十多平米的房间,这是兼做书房的会客厅,屋里只有五个中型书架并排着,给人一种坐拥书城的感觉。


清澄的空间,体现了主人不尚繁华的气质。



徐泓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他在钱氏夫妇书房的所见所闻,值得一读:


第一次走进钱室,只觉得满室书香。


屋里一横一竖两张书桌,大的面西,是钱钟书的;小的临窗向南,是杨绛的。


“为什么是一大一小呢?”我问。


“他的名气大,当然用大的;我的名气小只好用小的咯!”杨绛回答。


钱钟书马上抗议:“这样说好像我在搞大男子主义,是因我的东西多嘛!”


杨绛笑吟吟地改口:“对,对,他的往来信件比我多,需要用大书桌。”


看钱老案头,确实堆满信札和文稿。他坐在桌旁,举着毛笔告诉我:“每天要回数封信,都是叩头道歉,谢绝来访。”


在钱氏夫妇的客厅里,听两位世纪老人的谈话,清言妙语,谈笑风声,真是一种享受。


尤其那逸兴湍飞的淘气话儿,时不时似珠玉般涌出,语惊四座,令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幽默与众不同,有一股洞达世情又超出物外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世界里。


特别是杨绛,在云淡风轻的谐趣之中,有潜沉的洞澈与谦和的宽容。“珠联璧合”用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4

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岁月静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心钱氏夫妇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仰慕他们的来访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钱迷”们。


为了得到平常人的那份安宁,钱氏夫妇杜门谢客实属无奈。


杨绛告诉我们:


我经常看到钟书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或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什么《围城》;或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礼貌又不讲情理地拒绝。


一次我听到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


“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我真担心他冲撞人啊。


由此可见,杨绛与钱钟书虽已扬名海外,但他们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只求两人相依相守,岁月安好。


杨绛与钱钟书的居家生活,相敬如宾。


“杨绛练书法”的轶事,便是一例。


年逾七十的杨绛拿起毛笔练字,她请钱钟书当教员,钱钟书慨然接受。但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每天交作业,由他评分,认真改正。


钱钟书审批杨绛写的大字,一丝不苟地或画圈儿或打杠子,好的地方就画圈儿,稍微差的地方就打杠子。


杨绛嫌钱钟书画的圈不够圆,找到一支笔管,让钱钟书蘸印泥在笔画写得好的地方打个标记。


钱钟书了解杨绛的心思,故意调侃她,找更多的运笔差些的地方打上杠子。



杨绛只好乖乖地受了“批评”。


两位老人童心不泯,感情如初,令人好生羡慕。


5

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杨绛和钱钟书年事已高,她常常自比“红木家具”。


杨绛常说:


“年纪大了,别看咱们外表挺结实,其实是红木家具。你知道红木家具吗?那是一种用胶水粘起来的家具,摆在那里挺好看的,就是不能搬动。”


从一九九四年开始,钱钟书身体一直欠佳,先是因发烧住院,后被查出膀胱部位有癌变,不得已进行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期间,杨绛五十多天不离左右,在丈夫的病房内安放一床日夜服侍。待钱钟书病好出院时,杨绛也摇摇晃晃地快成纸片人了。


期间医生、护士、朋友们也曾多次劝她回家与人替换替换,杨绛却一往情深地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说话时杨绛倦乏憔悴的脸上呈现出静静的笑容。


6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钱钟书这次病愈不久,又生病住院,一住四年余,终于不治。


杨绛始终日日夜夜相伴,不离不弃。


夜渐深,敲窗的雨声时缓时紧,大颗小粒的雨珠沿着玻璃拉长,零碎地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季康,不是说咱们找的人手明天就来吗?,明天你就回家吧。”黑暗里钱钟书说。

“这怎么行,咱这只是以帮忙辅助为目的找的人,我不走。”折叠床上的杨绛说。

“你可以站在一旁看着她做,看过了你总该放心,就明天一天啊。”

“钟书,我发现《槐聚诗存》上有几处我抄错了字,书都印出来了,这可怎么好?”

“打住,说你该回家的事。”

“我怎么能把你的诗抄错了呢?真是的。我怎么会抄错了呢……”小床上杨绛叹着气。

“明天你就回家去吧。……”


杨绛没有回答。


在被街衢道路包围的医院里,夜深时总能听见车声。雨地过车声又有不同。


床头柜那边传来钱钟书摸索的动静。


杨绛问:“找安眠药?”


“睡不着,闹离愁了吧?吃一片吧。不用你,不用开台灯。”


杨绛起身,按亮壁灯,端上温开水,看着丈夫服下舒乐安,她自己也拈来一片,钱钟书伸手按住。



杨绛挣道:“这不公平,在家时不是我吃安眠药你也陪着吃吗?你说过要是中毒咱俩一块中,岂可让我独中乎?”


钱钟书拉着她的手臂:“你不失眠,最近睡得挺好,白天一累,夜里呼噜打得跟咱家猫儿似的……”


伉俪感情之甚笃,由此可见一斑。


7

你们还是走了,

独留我一人在这尘世间


杨绛的家庭充满着恩爱、和谐的气氛,但是短短两年,杨绛屡遭不幸。先是爱女先老人而去,钱钟书又一直在重病之中。


翌年,钱钟书也离开了杨绛。事属意料之中,但毕竟相濡以沫一辈子,杨绛的痛苦可想而知。


钱瑗的病,是累出来的。


钱瑗虽然淡泊名利,但非常重视肩上的责任。


因为学校的人手不够钱瑗作为博士生导师,除了研究生的课之外,还开本科生的课。加上她住在城里,来往不便,十分疲惫。但她的精神却亢奋而紧张。


北京交通高峰时常堵车,遇到这种情况,平时沉稳而有风度的钱瑗,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


为了不误课,只有一个办法:早起早走。


她因夜间工作得晚了,匆匆梳洗后出门,一路疾走,赶到车站,盼车,挤车……


总算到了学校松了口气,可上教学楼的台阶时,一低头,发现自己穿的布鞋,真是忙中出错!


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件令人发笑的小事,可也说明钱瑗精神紧张的程度,她像一架上紧发条的机器,已经停不下来了。


有人问她近况如何,钱瑗回答:“心力交瘁。”


“为何不赶紧‘勒马’呢?”


“我是骑在虎背上的……”


人非钢铁,而钢铁“过度疲劳”也会发生断裂。长期负荷工作,使钱瑗这块钢铁出现了裂纹。


先是咳嗽,继而腰疼,经过医院的专家会诊,确诊为肺癌晚期,已经病入膏肓了。


这一消息,对杨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的丈夫钱钟书已经重病在身,在医院卧榻不起。这时女儿钱瑗又病倒了,杨绛非常着急,分身照顾两个病人。


钱瑗的病情发展很快,缠绵病榻无几,便告病危。


三月四日下午钱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是,杨绛坚强地挺住了。她打起精神,全身心地照顾丈夫。


人们没有想到,钱瑗去世不久后,在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的清晨,钱钟书也匆匆而去。


钱钟书弥留之际没有经受痛苦,杨绛始终陪伴在他身旁,不停地用家乡无锡话在他耳边轻轻地祝福着。


钱钟书的呼吸停止了,杨绛亲了亲他的额头,久久地贴着他的脸颊。


杨绛非常坚强,从始至终没有落下一滴泪,她说:


“钟书不喜欢人家哭他。”


这是多么深爱丈夫的一个女子啊,但悲痛与劳累还是使得杨绛显得尤为疲惫。


8

寻觅归途


惟一的女儿和一生的伴侣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


天上人间,阴阳隔断,却难断亲情、挚情。


在人生伴侣离去四年后,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独伴青灯,用心记述他们这个特殊家庭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在这部书里,她向彼岸的亲人倾诉心声:


……一家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的确以“我们仨”自豪:


“我们仨是不同的遇合”,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这样的话绝不是寻常关系的人能够说出的。这样的话寻常生命态度的人也无法说出。因而使得“我们仨”最后的失散,令人痛心至极。


杨绛在余下的晚年生活中,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直至生命的终点。


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一日,这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天,杨绛与世长辞了,去寻觅与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聚的归途了。


这位一生奉献于文学事业的作家,翻译家杨绛,走了。她走后,世间再无女子可称先生。


结语


杨绛和钱钟书不离不弃,相伴终老。在钱钟书弥留之际,杨绛始终相伴左右,这是一段怎样相濡以沫的恋情啊!即便如此,钱钟书还是先杨绛一步撒手人间,但杨绛不哭不闹,继续完成着她和钱钟书此生的愿景,潜心研究文学,这是一个怎样坚强而富有韧劲传奇才女啊!最终,她还是静悄悄地了,留下了世间再无女子可称先生的神话。


明天,我将带着大家回顾传奇才女杨绛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回顾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伊琍做客“朗读者”,朗读《我们仨》
《我们仨》:“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迎103岁生日:谢绝看望祝寿 我无名无位活到老
杨绛:钱钟书致钱穆书
【好题精选】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杨绛篇
【焦点人物】杨绛先生103岁生日:钱锺书离去之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