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美宋词:《南歌子·赏游》



我们今天分享苏轼的《南歌子·山与歌眉敛》: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端午词,写于元佑五年的端午节,因为这个时候苏轼正在杭州担任知州。


西湖是一个三面环山的一个淡水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的余脉,西湖的美首先在水,其次在连绵不绝的群山。


有水无山或者有山无水,都会大大影响西湖的美景,所以西湖的美景在于山水相连,相得益彰。


苏轼是一位非常熟悉西湖,懂得西湖审美的诗人。何以见得呢?


我们有诗为证,他曾经写过一篇描写西湖的名诗叫《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名作,第一句写水,第二句写山,同时兼顾了西湖的山和水,所以在这一首久负盛名的诗篇中,“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是平分秋色、并驾齐驱。


因为苏轼这首名作,西湖得到了“西子湖”这样一个美名、别名。


苏轼在这一首端午词,写的最重要的是西湖的名胜“十三楼”。


但是诗人并没有从十三楼入笔,而是从环绕西湖的群山和人们盛赞的西湖之水入笔,把十三楼置于这样一个群山环绕、湖水荡漾的大背景下来写。


这一下子就把十三楼的地位给凸显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么写西湖的山水呢,应当说作者这一次写西湖的山水和上一首诗不一样,他是下了一番大心思。


他把西湖的山水和歌女做了一个巧妙的比较。比如说,上片的第一句,“山与歌眉敛”,这里的“山”显然指的是西湖周围的群山,“敛”是“聚”,什么东西在聚呢?


是“歌眉”,什么叫“歌眉”呢?


是歌女的眉峰。这就是说西湖周围的群山啊,就好像是歌女的眉峰聚在一起了,你看,这就把自然的山和歌女的眉峰联系起来了。



第二句,“波同醉眼流” ,“波”指西湖的水波,“流”是指眼波流动。在“流”的前面又加了“醉眼”,是指歌女睡意朦胧的眼波。


这两句合起来说西湖周边聚集的山峰,如同歌女颦蹙的眉峰,西湖波光潋滟的水波,犹如歌女醉意朦胧的眼波。


第三句,“游人都上十三楼”,这是写端午这一天杭州万人空巷,齐聚西湖十三楼,这就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景观,是杭州的十三楼。


十三楼因为苏轼这首词成为宋代的杭州名胜。十三楼指十三间楼,这里是杭州胜景之一的“相严院”,原名叫十三间楼。


为了突出杭州西湖名胜十三楼的地位,苏轼特地在这一句的下面,用了“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一句作为这个词的上片的结句。


竹西是竹西寺,原名叫禅智寺,它原来是隋炀帝的宫殿,是扬州最有名的景点。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到“竹西”这个词的。


最有名的诗,应当属于晚唐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说一场秋雨过后,只有一只蝉还在聒噪,风中飘过的松树,桂树带来的,都是阵阵的秋意、寒意。


寺内的台阶长满了青苔,只有白鸟还在徘徊,飞来飞去,似乎还不愿意离去,寺内深密的树中泛起了一股暮霭,夕阳已经落到寺内的小楼之下。


此时的扬州市区歌吹阵阵,繁华似锦,谁还知道扬州还有这么一个幽静的竹西寺?



苏轼在这首词里,他借用了杜牧《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两句,把它解读为杜牧在《禅智寺》诗中盛赞的扬州竹西的歌吹繁华。


如果和杭州西湖的十三楼相比不值得人们再艳羡了,所以作者在“竹西歌吹古扬州”之前,加上了“不羡”两个字,意思是说不必羡慕。


在竹西寺就可以听到的古扬州的歌吹之声,因为杭州有十三楼,它的繁华程度远远胜过了扬州。


这里用扬州的竹西寺来对比杭州的十三楼,就一下子大大的提升了十三楼的地位。


下片换头,“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这是写游人在十三楼盛宴过节,“菰”,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长在池沼里边,“菰黍”指的是谷米。


这首词中的“菰黍”指的是用谷米制成粽子,是端午节典型的食品,并且通过这个食品点明了端午,这首词是写端午的。


“昌歜”,是菖蒲根的腌制品,据说周文王特别喜欢吃的一种食品。


“琼彝倒玉舟”这句中的“琼彝”、“玉舟”都是指的美玉制成的酒杯,“倒”这个字是说把美酒倒入酒杯之中。“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两句合起来是写。


端午之时杭州的游人吃着粽子,喝着美酒,但是还缺了一样,缺了什么?


缺了音乐,所以下片的结尾,“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就写出了端午时的十三楼的音乐。



“谁家”两个字,写正在饮着美酒、吃着粽子的游人,突然听到了美妙的《水调歌头》,但是却不知道这是谁家传出来的仙乐。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这是写那个音乐的美妙啊,绕着这个碧山飘来飘去,晚云也凝结了,似乎是忘了漂浮。


这两句仍然是化用杜牧《扬州》的“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的诗句,来形容美妙的《水调歌头》啊!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全词就在这样一种美妙的歌声中收结了,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苏轼的《南歌子.山与歌眉敛》: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欣赏』南歌子·游赏 ▏苏轼
南歌子·游赏——苏轼
古诗词日历 | 苏轼《南歌子·端午》
《南歌子·游赏》苏轼词作鉴赏
史上最美的一首端午节宋词,开头10个字就美得醉人
苏轼《南歌子-游赏》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