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吗?古代趵突泉曾断流复涌四次

现存济南泉水的最早水文资料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面记载说

“泺水出历城古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可见那时济南地下水位是很高的,趵突泉水终年喷薄而出,有如车轮翻转一般。古时车轮通常直径总该有1.5米左右吧,泉水腾空这么高,的确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观。泺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古历城城东“历祠下”的东西舜井,《水经注》记载说那里也是“泉源竞发”的,可见舜井地势虽然高于趵突泉,但是泉涌量也是很大的。正因为有趵突泉和舜井为代表的济南泉群作为源头活水,所以曹魏至北宋的近千年间,济南北郊至鹊山、华山一带始终存在着一片方圆数十里的烟波浩淼的鹊山湖(又名莲子湖、北湖)。鹊山湖是那时济南的第一观光名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曾泛舟湖上,留下千古传诵的诗篇。

就传世文献资料看,济南泉群的第一次停涌发生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熙宁四年(1071),文豪曾巩出任齐州知州,他所见到的舜井尚且是“井干余汲见飞泉”(《曾巩集》卷七《舜泉》)——井水溢出井干为飞泉;而趵突泉则是“最怜沙际涌如轮”的(《曾巩集》卷七《趵突泉》),一切都与北魏时的情景相仿佛。可是到了熙宁六年(1073)诗人苏辙出任齐州掌书记之后的数年间,舜泉却因连年大旱而彻底干涸。七年的夏天,虽然有一定的降雨,舜泉却没有复涌,直到八年的夏天,天公作美,下了一场持续数昼夜的暴雨,“百谷既登”的秋后,遂“有流泫然,弥坎而升。沟洫满盈,虾黾沸腾”(《苏辙集》卷十八《舜泉诗并叙》)。苏辙有诗咏道:

奕奕清波旧绕城,旱来泉眼亦尘生。

连宵暑雨源初接,发地春雷夜有声。

复理沟渠通屈曲,重开池沼放澄清。

通衢细洒浮埃净,车马归来似晚晴。

熙宁六、七、八年显然是济南的枯水年份,舜泉干涸了3个年头。当时的趵突泉等其他名泉,推想大致也应断流或接近断流。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在这几个连续的枯水年间,偌大的鹊山湖竟然一度莽然田壤,无复烟波,时人孔平仲有诗为证:

老杜诗犹在,重华事已无。

千秋临谷变,尘起鹊山湖。

倘若不是济南泉群的普遍断流,这种现象是不会突然出现的。

金代济南腹地旱年较多,仅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至卫绍王崇宁元年(1212)的36年间,史志记载历城县旱或大旱之年就有六次之多(见乾隆《历城县志》卷一),接下去的元初数十年旱情依然较重。《秋涧集》卷七十四《水龙吟》(八)云:

“舜泉在济南城中。自壬子年,水来去不常。今秋岁八月,余到官两日,泉流复出,其深可历,回风萧萧,翠萍盈沼。邦人以为神来之兆……。”

王恽赴济南出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由此上溯至壬子年,即蒙元宪宗二年(1252),三十年间,舜泉“水来去不常”,时断时续,以此推测这期间的趵突泉,即便不曾停涌,但水位偏低,流量很小,还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也就是从元朝前期开始,济南腹地的大气降水渐次增多。自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元朝灭亡的104年之间,史籍明确记载有关“霖雨”、“淫雨”、“大水”、“雨水害稼”的年份多达20年,而有关“旱”和“大旱”的年份却仅有5年(见乾隆《历城县志》卷一)。丰水年远多于枯水年,降水量大,有充沛的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因此从传世文献看,本时期济南泉群依然保持着充沛的活力。就以趵突泉而言,元好问称“且向波间看玉塔”(《遗山集》卷十二《济南杂诗十首》),赵孟頫称“平地涌出白玉壶”(《松雪斋集》卷四《趵突泉》),以玉塔和玉壶形容趵突泉涌,固然比不上郦道元和曾巩的车轮之喻,间接证明趵突泉的水势稍弱于往昔,但是元好问在《济南行记》(《遗山集》卷三十四)一文中又明言趵突泉“涌高三尺许”,而比元好问晚数十年的张养浩也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归田类稿》卷二十《趵突泉》)的诗句来形容趵突泉,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在元代大部分时间里,趵突泉水位是比较高的,泉涌基本维持在三尺以上的高度。

迨及明朝前期(1368—1424),济南的大气降水依然比较丰富,56年之间,7年为丰水年,只有2年为旱年(见乾隆《历城县志》卷一)。在这种背景下,济南泉域地下水补给依然十分充沛而源源不断。我们知道,南山玉符河上的渴马崖一带是济南泉水的主要补给源,河床中布满厚达十米深的卵石层,卵石层又直接覆盖在透水性极强的石灰岩岩溶带上,一般流量的河水流经这里,通常都会通过俗传的“七十二漏”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永乐初年诗人晏璧所见到的景象却是“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明刘敕《历乘》卷十九),证明那时降雨量丰沛,南山河水充盈,有足够的地表水渗漏。为此本时期济南泉水喷涌量依然能够维持在元代的水平,即便枯水的冬季,趵突泉水柱“犹高二尺许” (《趵突泉志校注》附录朱善于洪武十一年十二月撰写的《观趵突泉记》,曰:“是时天气严寒,水脉微细,而斯泉涌出,犹高二尺许。则春夏之交,其高数尺,曾氏之言信不诬也。”),至于地势较高的东西舜井,也能一如往昔,经常性地水溢于外,流入大明湖。晏璧《舜泉》诗云:“巍巍舜庙历城南,中有清泉味极甘。流出迎祥仙馆去,汪汪千顷泛波澜。”《香泉》诗云:“虞帝祠前春草芳,石池漾漾碧泉香。源头活水恩波远,万顷坡田摆柳黄。”(明刘敕《历乘》卷十九)晏璧所谓的舜泉,实指东舜井,而香泉,据我考证,其实就是西舜井。总之,那时的舜祠井泉仍是大明湖的源头活水。

可是到了明中叶以后,济南降水明显偏少,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至明亡的220年间,史籍记载的济南多雨大水之年有23年,旱或大旱之年则有20年(见乾隆《历城县志》卷一),枯水年对丰水年之比,较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高出许多。干旱少雨,势必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于是东舜井成为一眼名副其实的水井,西舜井洋溢漫流于外的奇观也只能每隔六十年才得一见。

有东西舜井水位降低作参照,我们再来看趵突泉的情况。明朝中叶乔宇(1457—1524)在《观趵突泉记》一文中说:“其泉凡三穴,其出喷高尺许,珠沫大涌。土人云,数十年前,高二三尺许。岂气有盛衰然耶?”(载清人任弘远《趵突泉志》卷下《艺文》)晚明时王思任(1575—1646)在《游历下诸名胜记》一文中也说:“昔时剑标数尺,而今仅为抽节之蒲,童子浴裸亵之。王屋之气日短一日矣。”(载清人任弘远《趵突泉志》卷下《艺文》)看来,趵突泉水流量在这一百年间呈持续走低的趋势。

万历四十二(1614)至四十五年(1617),山东省连续大旱四年,而历城的旱情则一直持续到万历四十六年才告结束。时人王象春《齐音》中有《北菜》一诗状写万历四十四年济南北园旱情道:“常年二月献王瓜,错落朱盘碧玉芽。旱后千畦如刮板,葫芦五月未开花。”北园菜地稻田藕塘,最得泉水灌溉之利,是所谓的“水洳之地”,一向是不缺水的,可是如今竟然干旱到这种程度,可见那时济南泉群已经接近枯竭。到了万历四十六年,连年大旱终于导致趵突泉一度干涸。清人王初桐《济南竹枝词题记》云:

“万历戊午,岁大旱,趵突泉竭。五龙潭郭羽士以铁牌沉之,复如初。”

看来这次干涸时间并不很长,当年就泉水复涌了。

迤逦到了明末,旱情进一步加剧。崇祯十年(1637)到十四年(1641),整个山东省发生了连续五年的特大旱灾,尤其崇祯十三年(1640),其旱情不仅是明朝最严重的一年,也是近五百年最严重的一年,推测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连年大旱,济南是重灾区,导致泉群在崇祯十二年(1639)春停喷,对此时人凌义渠有诗为证:

堪嗟己卯春,泉灵忽中閟。

岂止地肺渴,得无天地醉。

蓄泄若有神,兹理讵茫昧。

可能正是在当年秋季,趵突泉又复涌了,这便是凌氏诗所谓的“朅来正秋初,再见惊破溃。响震空外流,屏恶兼洗秽”(《凌忠介公集》卷二《趵突泉涸,久复涌,顿还旧观》)。可是好景不长,崇祯十四年(1641),趵突泉再次停喷。时人叶承宗在《岁旱趵突泉涸歌》的题记中写道:

“辛巳泉涸。宋人化我曰:子无复泉是望,盖王屋之源已竭矣。于是投袂而起,走泺上,痛饮而言之,非独间执谗慝之口也,亦聊以自信云。”

晚明以来,趵突泉流量锐减乃至数度干涸,致使许多人对泉水复涌持悲观的态度,而叶氏终究是有见识和建树的史学家,他对泉水的复涌是充满信心的,故而歌咏道:

“君昔三尺喷飞雪,游人涂壁多奇绝。君今数奇溘然干,过客趑趄不忍看。人情炎凉正如此,不谓一泉犹然尔。人生失意能几何,会见奔腾喷薄之。吁嗟乎!物不大蓄不大泻,千载灵泉焉能灭。风尘偶困休呜咽,有我对君心尚热。”(载清人任弘远《趵突泉志》卷下《艺文》)

清朝268年中,山东省共发生旱灾243次,发生概率为87.3%,比明朝的75.7%高出了11.6个百分点。其中,持续干旱主要有三个时段,分别是:1739—1743年(乾隆四至八年)、1784—1787年(乾隆四十九至五十二年)、1876—1877年(光绪二至三年),总的来说,清朝前期比清朝后期的旱情要严重一些。然而无论如何,晚明那样连续数年的特大旱情并未发生,故而济南泉水停喷的现象也就很少出现。

有学者认为清朝济南泉群停喷共发生三次(《趵突流长·趵突泉之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1页),分别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而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因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无论济南抑还是山东,都没有出现较大旱情,也就是说,以上三个年份及其前后数年间,济南泉水不可能出现干涸的局面。更何况倘若我们再仔细查看一下以上所谓三次泉水停喷的论据,其实也都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所谓康熙三十二年(1693)泉水停喷,证据是清人任弘远《趵突泉志·灾异志》中的一段记载:

“康熙癸酉二月二十九日,由子入辰,天如火烧,至巳渐黄,至申渐白。有星士章某者寓居泉上,早起欲行,见有火星乱落,泉水如赤。”

这只是一种奇异的天象,泉水被天色映红,是不能得出“趵突泉干涸”之结论的。

其次,所谓康熙四十年(1701)泉水停喷,证据是叶承宗《岁旱趵突泉涸歌》的题记“辛巳泉涸”一句话。可是如前所述,叶氏所谓的辛巳年,乃明崇祯辛巳年(1641),而非康熙辛巳年(1701),更何况叶氏早在顺治三年(1646)就已去世。

再次,所谓乾隆三十六年(1771)泉水停喷,证据是乾隆皇帝《再题趵突泉》中的一句诗:“拟唤天龙醒痴眠,今宵一洒功德水。”可是也正是在这首诗中,还有“喷珠屑玉水澜翻,孕鲁育齐相鼎峙”和“拈咏名泉亦已多,氿兹实可称观止”的句子,正是状写和歌咏趵突泉喷涌盛况的,绝然看不到泉水停喷的迹象。其实,“拟唤天龙”一句的意思是说,希望天龙醒来,将地下水变作甘霖洒满人间。此属祷雨之辞,若趵突泉干涸,皇帝是不会祷雨于此的。所以由这句诗,也不能得出“乾隆在泉边看到,众泉停喷,趵突泉干涸”的结论。

要之,所谓趵突泉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停涌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足凭信。那么,清代趵突泉是否停涌过呢?就传世文献看,答案是肯定的——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夏,趵突泉干涸;当年秋,又复涌如旧。关于这次趵突泉的停而复涌,王初桐《济南竹枝词》有诗为证:

济源谁向地中探,岱北潜行出郡南。

断续但看丁未岁,铁牌何必五龙潭。

王氏题记又说:“乾隆丁未夏枯,至秋自涌。

这是清代趵突泉唯一的一次停涌。那么清代趵突泉流量究竟如何呢?总体而言不如明朝前期以前,然而强于明朝中后期,则是可以肯定的。

清代歌咏趵突泉的诗篇汗牛充栋,大多极尽铺张虚夸之能事,对于研究泉水流量实在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可言,倒是为数有限的几篇记文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顺治末年,施闰章出任山东学政,有《趵突泉来鹤桥记》,文中称,趵突泉“壤居都会,群儿裸浴为水嬉,饮马蹂践,沙石阻淤,向所称涌起数尺者,今仅尺许”。后来,他对泉池进行疏浚,“所去沙石成丘”,然后“剑拔雷轰,复泉之旧”(《学余堂文集》卷十二)。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趵突泉曾一度水涌成灾。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趵突泉异》记载:

“济南趵突泉,地中涌出三尺许,余则方塘漫流,清鉴毛发。康熙庚戌,藩臬置酒邀提督杨宫保捷,忽大雷雨,龙首入户,泉涌起丈余,水大上。诸公急呼骑,水顷刻及马腹,踣坠而死者数人,从未有之异也。”

康熙二十三年(1684),怀应聘游趵突泉,记文中说:

“泉有三穴,中间相去不数十步,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尺,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喷珠飞沫,又如冰雪错杂,自相斗击。呜呼,水之劲挺一至此哉!”(怀应聘《游趵突泉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四帙)

可见水势是很猛的,这与十多年后王士禛所见到的趵突泉“溅珠喷雪,仰出二尺许”(《秦蜀驿程后记》卷下)的情形大致相仿。看来清朝前期,趵突泉喷涌量几乎恢复到明朝前期的水平,正常年份在二到三尺之间。

嘉庆以后,济南雨水较清朝前期明显增多,泉水流量仿佛也大了一些。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卷四云

“城南趵突泉最奇,平地喷涌直上,并列者三,各高四五尺,轰然雷震。”

泉涌四五尺,这是道光年间的情形,应该是属实的,因为清末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写到趵突泉时有这么几句话:

“池子正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后来修池,不知怎样就矮下去了。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高。”

土人所说的当年,应该就是道光咸丰年间。至于清末翻上水面仅二三尺高,那是同治光绪年间偏旱、地下水位降低的结果。当然,修池之后,池水水面可能有所抬高,从而影响到泉涌的高度,这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在内。

通过以上对趵突泉在古代一千五百多年间流量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

  • 第一,从历史大趋势上看,泉水流量在逐渐减弱,而减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降水逐渐减少,其间,人为的因素当然应该考虑在内,然而有鉴于古代一千五百多年间济南城区扩张和人口增加是极其缓慢和有限的,因此在具体研究时可以忽略不计。
  • 第二,明朝前期和中期之际的公元15世纪初叶可以作为趵突泉水涌量盛衰的转折点。在此前后,济南泉域地下水位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东西舜井为参照,15世纪初叶以前基本保持常年水溢外流,以后水溢外流的现象只能六十年才出现一次(最后一次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舜井井口现今标高32.15米,推想古代实际标高大致也当如此,那么便可证明15世纪初叶以前济南泉群地下水位通常维持在32米以上,而此后就很少能达到这个高度了。地下水位高低直接决定趵突泉水涌量的盛衰,因此以15世纪初叶为界限,以前的水柱一般在三尺以上,以后大多在三尺以下。
  • 第三,古代趵突泉停涌断流,有明确记载者大致有四次,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崇祯十二年(1636),崇祯十四年(1641),乾隆五十二年(1787)。另外,有理由推定在北宋熙宁六至八年(1073—1075)和元朝宪宗二年至世祖至元十九年(1252—1282)这两个时间段中,趵突泉有可能断流。以上所考的几次趵突泉的干涸,都是连年大旱所致。一千五百多年间,泉涸可能不止这几次,但是发生的频率很低,平均数百年才出现一次,还是可以肯定的。论及泉水常年喷薄涌流的原因,除了大气降水比较充沛之外,当然更与地下水开采有限有关,开采量小于泉流量,是保证泉水常年喷涌的关键。另外,也与古代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时间较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趵突泉地下水位创1966年以来最高纪录,她的水可跟水泵无关系|最高纪录|泉水|水泵|趵突泉|瀑布
双语《陆地诗词》(174)咏趵突泉(书法舞蹈版)
趵突泉泉之旅
趵突观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01 济南趵突泉
泉城济南百姓印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