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②“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最显明的例子是唐人的宫词。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的宫词好,和他贬为龙标尉的遇合有关系,但倘若他仅凭遇合的直感写诗,便范围狭小而气象寒伧。他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去,便开辟了写作的新天地,深化了作品的意境。诗如此,小说更是如此。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著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正如《毛诗正义》所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这里,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西方文学批评家有一句话:小说是人生的实验。这里的实验乃指科学的实验。假使在实验室中实验失灵,说明应有的条件未能具备,不应有的条件未能排除,只好从这方面着眼重新装置。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人生观的形成,是由作者的各种因素所凝聚。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的人生观,在现实人生中有实现的可能,但并非作集中的出现,更不能实现到作者所要求的深度。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否则是属于历史而不属于小说。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1.下面对首尾两段加点的概念构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成是作者的共感、背景、人生观与现实人生形成的作品结构和主题。

B.构成是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

C.构成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对象上去、同时把对象化为自己的感情活动

D.构成是在移感及个人背景基础上与共感同时进行的发挥想象力的历程。

2.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     )

A.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用移感而没有共感

B.没有作者个人背景的小说是不成功的小说。

C.只有有想象力的作品才能构成纯文学作品。

D.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

3.本文的层次逻辑严密,请加以分析。

4.你也反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吗?请结合《红楼梦》内容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进探究。

【参考答案】

1B

2A

3.答案示例   本文首段指出移感、共感是文学作品的必备条件,是常识;段、段分别阐释移感、共感、构成;最后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本文先列必要条件并加以阐释,阐释既确立了必要条件,又确证考证派违背必要条件。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

4.答案示例一   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等一一对应考证的研读法。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通过小说内容看其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和蕴含的思想,比如通过贾王史薛的命运,看出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看出美好被毁灭及这种悲剧后面的制度和文化。

答案示例二   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优秀小说创作人物的方法或是杂取种种人,或是以一个人为模特儿。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当分析人物的典型性,由此探求小说的主题意蕴。比如,通过黛玉名字、黛玉出场、黛玉葬花、黛玉悲秋、潇湘馆等等分析黛玉的形象,分析黛玉对那个时代美好人物命运的概括性。

答案示例三   我不完全同意考证派对作者及《红楼梦》内容的有关现实考证。我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应当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背景进行考证,但根本在于文本,读者通过对诸如书名、宁荣二府、大观园及其中人物的各种叙事等等,来探求《红楼梦》的主题意蕴及艺术创造。

答案示例四   我不赞同考证派《红楼梦》是自传、合传的结论,但我赞同考证。我认为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如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种比较,能帮助我们理解贾宝玉这一形象包含的思想及形象创造的手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章开头这样写,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可见构成与想象力有关;结尾写“……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可见构成是一种写作技巧;第七段还有与之相关的句子,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由这三个句子整合,可以得到构成的概念: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而没有共感错。原文是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而王昌龄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去,以不幸女子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了自己的感情,才写出了《长信秋词》这样的好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有移情,也有共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先指出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这句话总领着下面的二至八段。

二段写的是“'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三段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加以论证;四段写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可见二至四段是对移情共感的概念和含义加以阐释;

五段写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六段写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第七段写人生观就是作品的主题,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这就是构成;第八段写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可见五至八段是对移情”“共感”“构成的进一步阐释。

而最后一段指出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接着指出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从而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

再看逻辑的严密性:本文先列必要条件移情”“共感并加以阐释,确立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接着证明研究《红楼梦》的考证派违背了必要条件,从而指出他们的研究违背了文学常识。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运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看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有哪些,然后针对其中的一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如赵先生认为,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他把《红楼梦》的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一一对应。针对这种方法,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反对这种把小说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考证方法。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剧结局表现的是封建制度对美的摧残,而不能只是将小说内容当作现实的映射。或者可以考证作者的有关情况,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注意到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分析主题、探究艺术创造,不能狭隘到认为就是写作者亲身经历。

文中还有考证派的观点,如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也就是把《红楼梦》当作自传与合传。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然后加以分析。如小说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并非是单单写这一个人。比如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经历等,应该是一个集合体,把诸多美好人物的个性集中在她身上,再通过人物的毁灭鞭挞丑恶的社会制度,不能仅仅把人物当作现实中的某一个。还有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就说明艺术作品并非作者人生经历的简单描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千古奇书《红楼梦》(红痴之二)
郑文:《红楼梦》的多重视角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我私藏的下饭好剧,87版《红楼梦》,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吗?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演变
《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家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