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百练:赠王判官(李白)/云山(杜甫)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节选)①

李白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②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云山③

杜甫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神交④作赋客,力尽望乡台。

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

白鸥元水宿,何事有余哀。

【注】①写于公元756年,屏风叠,在江西庐山下。②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③写于公元760年作者寓居四川成都时。④神交:梦魂相交会。形容思慕深切。

【译文1】

       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赏析】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诗体现了时间的变化,诗人先写过往之经历,再写此时心绪,最后写未来期许。

B.杜诗体现了空间的转换,诗人身在蜀地遥望京师,京师音断故而详叙蜀地之漂泊。

C.这两首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都有“鸥”这一意象,但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

D.李诗换韵恰切,杜诗对仗工稳,这两首诗共同展现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美感。

2.这两首诗都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诗人对战乱时局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C项,“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错误。李白和黄庭坚的诗歌尾联,都运用“鸥”这一意象,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情感。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李诗第1、2句以比喻写出时局的变化,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之情;第3、4句表面上写自己没有才华无法济世,实则使用反语,表现自己内心的不平;最后两句是写自己想要远离时局,过自由放达生活的隐逸情怀。杜诗写自己与京师音信全断、作客蜀地思念故乡,这都与时局战乱有关;诗人既挂念京师(朝廷)又心系亲友,表现出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①两人都表现了对时局的关心。李诗首联“割鸿沟”“扫秋叶”写出了叛军侵占地方之广和为害之烈;杜甫对云山而望京师,体现了对朝廷的关心。②李诗还隐含着激愤、洒脱的矛盾心境。“吾非济代人”使用反语,表现渴望济世却怀才不遇;尾联又表现出远离时局、心向自由的旷放。③杜诗重在表现自己寓居蜀地,漂泊孤苦而又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古诗选择题鉴赏题考点类型解析与易错题训练
初中古诗词背诵
李白与酒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默写题
中考复习初三古诗赏析专练含答案
李白诗《流夜郎赠辛判官》楷书全文,何时回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