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百练:北固山下(张秀云)
①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的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固山峰顶,踩着词人的足迹,一览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②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巅俯瞰神州,正在试图“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登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固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端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故事。
③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天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圆满。
④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⑤一阕《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⑥一阕《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迭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一块好钢埋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里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劾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肓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廷,赵扩泫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⑩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固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徘徊着,踟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
C.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一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慨。
D.第⑩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第⑩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3.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固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4.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故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B(“失望不满”错误。作者意在表现现实中的北固山与其想象中的不同)
2A(从侧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3.“形散”:取材自由、内容丰富。①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②从北固山写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③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④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
“神聚”:①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故事是为了突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6分,每点1分。)
4.①三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建立功业。②英雄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③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辛弃疾)北固山下(散文)(张秀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自我意识”
这首词是辛弃疾艺术成就最高的怀古长调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欣赏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阅读悦读丨文化】宋词时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