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材料一:

宗法制度实质上是父权制家庭的放大。不同层次的“大宗”是不同层次的家长,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最后从属于最高层次的大家长,即周王。通过这样一个层级网状结构将所有人都整合进来,用血缘关系将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惧其散而无统”。从血缘关系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亲戚,是周这个大家族的一员,统属于周王这个大家长的管辖。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联结为整体是氏族公社制遗留下来的传统。马克思认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周保留了氏族公社制的传统,因而运用传统资源解决“散而无统”的问题,由此也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摘编自徐勇、杨海龙《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

材料二: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中国的人口治理格局呈现为“国家——家庭—社会”相均衡的三元结构,而不同于西方以“国家——社会”(或“政府——市场”)为主的二分模式。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是西方经济制度和宗教背景下的理论构建,其底层逻辑源于个人主义,只有让“一切血缘的、半血缘的、伦理的、半伦理的、宗法的、半宗法的关系彻底解体”,才能产生“原子式的个人”以形成西方文明意义上“外在于人”的社会。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勃兴起自个人主义,其内在困境乃至治理障碍也囿于此——人类的生存样态远不只是个体性的。而以解构家庭为特征的个人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显现,中华文化基因对生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有着天然关切而强调联结性。中国自古便有“集人成家,集家成国”的说法,其传统“家国同构”模式便是在“身家一体”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治理与家庭自治的关联,以及家庭在国家治理机理和社会组织功能上的桥梁性。与西方国家不同,传统中国数千年来皆属农耕文明,其核心治理结构只有“国”与“家”两个主体,在“国”之下和“家”之外并不存在西方文明意义上的“社会”。而即便是面对“家”,中西方理解亦不尽相同。西语中“family”多强调“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而家庭对中国人的意义则不仅在于夫妻及姻缘,更强调亲子与血缘,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即提出“expanded family”(扩大家庭/多代家庭)才能相对贴近中国的“家”。如果说西方体制是“身—群”(个体—社会)强而“家—国”弱,中国则是“国”最强而“家”次强,且“国”与“家”在中国并非相互独立或并立关系,而是“家”从属于“国”,“家”的治理被拟制扩大适用于“国”,人们对“家”的感情也同理被衍化投射于“国”,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的文化基石之一。

(摘编自胡湛、彭希哲、吴玉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因血缘关系——联结成为整体/处于不同层次

B.生育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的血缘社会——大体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

C.找过人口治理格局——国家-社会(桥梁)-家庭——均衡三元结构/异于西方的二分模式

D.家——中西理解不同——西方强调核心家庭/中国强调扩大家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朝保留了氏族公社制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联结为整体的传统,解决“散而无统”的问题,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B.马克思认为,由家庭到氏族的家庭再到各种形式的公社,这个整体不断扩大,所以会包含

每个进行生产的个人。

C.近代西方文明的勃兴起自个人主义,因此一旦“原子式的个人”成为现实,西方社会就会

达到文明的鼎盛阶段。

D.在“身家一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国同构”模式,强调国家治理与家庭自治的关联,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具有桥梁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论证了血缘关系在家庭中的联结作用比在公社中大。

B.材料二谈到“结构的静止”时从三种血缘继替的角度进行论证,全面而深入。

C.材料三视野开阔,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中西方国家人口治理格局的异同。

D.三则材料虽论述重点各异,但都能从历史、当下的角度审视血缘对社会的作用。

4.中国人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请结合材料三中有关家国关系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血缘关系对于国家、社会的积极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国家—社会(桥梁)—家庭"错误,原文是"国家——家庭—社会",根据原文"家庭在国家治理机理和社会组织功能上的桥梁性"可知,具有桥梁作用的是"家庭"

2.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B.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后来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C.“一旦……就会……"逻辑错误,原文说"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勃兴起自个人主义,其内在困境乃至治理障碍也囿于此",说明个人主义对西方文明有利有弊,随着个人主义的发展,其弊端也会扩大,不一定是西方社会文明的鼎盛阶段。D.“在'身家一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国同构”模式”表述错误,原文为“'家国同构’模式便是在'身家一体’的基础上强调……""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具有桥梁性"错误,原文是"家庭在国家治理机理和社会组织功能上的桥梁性",具有"桥梁性"的是家庭,并非"家国同构"模式。

3.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A."论证了血缘关系在家庭中的联结作用比在公社中大"错误,论证的是"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联结为整体是氏族公社制遗留下来的传统"C."分析了中西方国家人口治理格局的异同"错误,材料三重在比较中西方的差异,并没有分析相同之处。D.“都能从历史、当下的角度审视”错误,三则材料并没有都提及历史和当下。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扫一屋"代表治家能力,"扫天下"代表治国能力。②这句话反映出""""在中国并非相互独立或并立关系,""的治理方式可以被拟制扩大适用于""""从属于""。(这句话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同构”模式,强调国家治理与家庭自治的关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血缘关系将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增强凝聚力。②血缘关系有利于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③血缘关系促使人们维护家庭,进而“集人成家,集家成国”,有利于人们对国家的拥护认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溯源 作者:钱念孙
原始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简介
婚娶风俗
男人与女人的争斗(张自然)
始祖文化济宁探源 |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社会矛盾(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