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叙事学的小说阅读和教学探索——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程时进)

一、基于叙事学的小说阅读

(一)叙述视角

关于叙述视角,不同人的分类不太一致,笔者采用曾为北大出版社编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黄子平的《小说的叙述类型》(1985年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的讲座,该院内部资料《学文学》第五、六辑)中的分法:全知视角,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因而又称为“上帝视角”;次知视角,故事中的非主人公知道的事情;自知视角,主要人物自己知道的事情;旁知视角,旁观者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只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见证人,一个现场目击者,比如鲁迅的《孤独者》,叙述者“我”始终保持一种缄默的态度,非常冷静,不作任何评论。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全知视角”和“自知视角”的区别,从对主要人物的故事内容知道的情况来看,两者基本相同,但是,“全知视角”的讲述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自知视角”则未必,比如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以第一人称涓生的“自知视角”叙述故事的,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涓生就不一致,其中有对涓生的批判,有对子君的肯定。一篇小说采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对于小说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直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叙述者的“我”,既是祥林嫂故事的参与者,又是见证者,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看,属于次知视角。如果采用全知视角,将应该如何叙述?从情节来说,将如何选择?根据全知视角的特征,祥林嫂在娘家的情况,在祥林家的遭遇——嫁给祥林的前前后后,祥林的基本情况,祥林死后受到婆婆虐待的具体情况,甚至她去找卫老婆子的前后心理和细节,被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之后的一切生活状况,祥林嫂如何沦为乞丐的过程,都必须一一叙述清楚。比原作只以祥林嫂三次出现在鲁镇的事情要丰富得多。和原作比较之后就可明白:一是选材组材势必轻重失调,主次难以区分;二是作为短篇小说,时空转换复杂,情节不够集中;从主旨表现来说,许多不紧要的情节就不能简略。如果采用让祥林嫂来叙述的“自知视角”如何?其情节大致会和“全知视角”类似,更重要的可能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那样,除了悔恨和愧疚之外,还会感叹自己的命不好,比如克夫克子等;人物描写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尤其是精彩的“画眼睛”的手法,就无法表现。其结构和主题方面的缺陷同样明显。原作的叙述视角,空间集中于鲁镇这个唯一的环境,情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仅能表现小说经典的人物描写艺术,更有利于集中表现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二)叙述者

叙述者和叙述视角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区别。比如,即便是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也会有显性叙述者和隐秘叙述者的不同,所谓显性叙述者,就是读者能够明显知道叙述者在讲故事;而隐秘叙述者,就是叙述者将自己隐藏起来,像电影镜头那样,将人物和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的妻子听陆虞侯等人密谋,山神庙前陆虞侯、富安、差拨的对话等部分情节。不过,作为全知视角和自知视角,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相对比较单一,很好理解。这里重点要谈的是次知视角,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而参与者往往不止一个人,这样就会有多种选择和安排。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故事,同类型的叙述视角,不同的叙述者将会呈现不同的情节,甚至成为不同的小说。即如《祝福》,“我”、鲁四老爷和四婶、卫老婆子等,都可以是叙述者。

如果叙述者是鲁四老爷和四婶,从情节上说,就不会有原作中与“我”有关的内容,而他们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厌恶和谴责祥林嫂的内容可能会更多些;从主题的角度说,就“不会像原作一样视角灵活广阔,情节丰富宏大,主题深刻全面”。④

如果叙述者是卫老婆子,原作中与“我”有关的内容也不会有,而在鲁镇部分的重点内容就可能比较简略,祥林嫂几次求她找工作的内容则可能详细;和鲁四老爷相比,她可能会对祥林嫂有同情,但也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不幸故事,不可能有原作那种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和意义。

这些叙述者或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或站在对封建礼教的危害麻木无知的立场,他们的身份和思想决定了不可能揭示封建礼教的危害性和反动性。不像“我”,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知识分子,思想比较先进,对封建礼教的本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以这样一个“我”作为叙述者,才能够深刻地揭示出反封建的震撼人心的主旨。

在许多小说中,叙述视角和叙述者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往往会互相穿插,交错互用。在《祝福》中,除以“我”为主叙述者外,还穿插着其它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祥林嫂在婆家、在贺家墺的相关情节,是由辅助的叙述者卫老婆子叙述的,叙述视角也算次知视角;而有关狼吃阿毛的一些内容,则由辅助叙述者的祥林嫂自己讲述,属于自知视角。这样根据作品表现主旨的需要交错互补,不仅使故事情节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而且主次分明,详略精当,空间集中,结构紧凑。

(三)叙述结构

任何故事本身,只能是按时序发展。但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会打破时序,依据艺术需要来安排顺序:可以从头开始,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从结尾开始倒叙;也可以从中间开始,而且不一定非得有头有尾;还可以把几个人的故事融合穿插在一篇作品中,以明线和暗线(主线与副线)组织结构,比如鲁迅的《药》。体现在叙述方法上,就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涉及,比如2018年全国I卷的题目: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个题考查的其实就有叙述结构的成分。

叙述结构,往往和叙述视角和叙述者是紧相联系的,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叙事结构和叙述方法。在同一篇作品中,叙述方法往往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交错互用的。即以《祝福》来说:

如果选择全知视角,一般来说,应该是按照祥林嫂一生际遇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采用顺叙的方法。

如果以卫老婆子为叙述者,就会从祥林嫂第一次守寡后,去找卫老婆子帮忙找工作开始叙述,由祥林嫂作为辅助叙述者,先倒叙其找卫老婆子的缘由,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期间在鲁镇的经历,可能会让与鲁镇相关的鲁四老爷等人倒叙或补叙;在贺家墺的经历,则可以采取让祥林嫂再次找卫老婆子之后补叙的方式和结构。

如果以鲁四老爷或四婶为叙述者,则会从卫老婆子第一次介绍祥林嫂到鲁镇开始,先由祥林嫂或卫老婆子追叙祥林嫂在祥林家的基本情况,采取倒叙手法;接着顺叙第一次在鲁镇的经历。关于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卖到贺家墺,在贺家墺的经历,直到被大伯收屋赶走,再到鲁镇之前的一切,当由祥林嫂或卫老婆子来交待,采用倒叙或补叙;之后的经历再按时间顺序运用顺叙叙述。

以上几种叙述结构中,都不会出现与原文中的“我”相关的内容。

如果以祥林嫂为叙述者,叙述结构的可能性会更多一些。可以完全按照时间顺序,采用顺叙的方法;可以从寻求卫老婆子帮助开始,采取先倒叙后顺叙的方式;可以采用从第二次到鲁镇,先倒叙后顺叙的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从结尾开始,先倒叙,后按照顺叙回顾一生。

原作的叙述者是“我”,先倒叙祥林嫂第三次出现在鲁镇的情形,再顺叙第一和第二次到鲁镇的情节,期间穿插补叙她在婆家和贺家墺的情节。这不仅决定了主次分明、详略精当、空间集中的叙述结构,还丰富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就是留白。比如祥林嫂在婆家的经历,采用补叙的方式只给我们交代了一鳞半爪,我们结合她初到鲁镇的表现,尽管工钱是每月五百文——只相当于城里“价廉物美”的“一元一大盘的清炖鱼翅”的半盘菜钱,可她却“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然而她反满足”,读者可以想象她在婆家受到了什么样的虐待。这是其他叙述视角和结构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再如贺老六意外死亡、儿子阿毛意外被狼叼走、大伯蛮横收屋等情节,通过卫老婆子的简单补叙和祥林嫂再到鲁镇后反复讲对儿子阿毛愧悔自责的自叙,可以想见她一生中在贺家墺所经历的短暂难得的幸福状况,更突出了她所受打击之沉重,给了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反思余地,显示出突出的艺术张力。不管是主题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体现了作品的经典价值。

二、基于叙事艺术的教学实施

依据以上阅读分析,单从叙事学角度,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话合作等方式,完成对小说除环境描写作用外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主任务:“以写促读”,完成人物性格、情节安排、叙述方法、小说结构、相关人物描写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和赏析。

(一)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任选下面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

1.《祥林嫂小传》

2.鲁四老爷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

3.卫老婆子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

4.《祥林嫂自述》

(二)要求提示

从情节取舍和详略、地点转换、叙述顺序、人物描写方法、讲述者的思想态度等方面着手。

(三)具体步骤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筛选符合自己所选题目的材料。

2.完成写作任务。

3.分组交流修改。按所选题目分成四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各小组推荐优秀者在全班展示交流。

4.通过比较,讨论原作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欣荣:从叙述者角度细读《祝福》
【叙述视角】《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叙述中的“我”与“他”
语文 | 视角、人称变换中的课本小说改写
高考备考:从六点入手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
小说中的叙述艺术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四)叙事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