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百练:赶秋(彭学明)

赶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乐业了,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夫妻被拆散了,山林成了焦炭,田园成了荒草,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斗后,在立秋的时候,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缠缠绵绵的苗歌情话,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丢弓弃弩,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们立即取了暗器,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威风凛凛,剽悍骁勇,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婆!——是秋天的使者,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九眼铳轰然炸响,花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疯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车辐相互错开,或八对或十二对,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送上车顶了,那个还悬在车腰,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飘向空中。先是自由对歌,一个在秋千上唱了,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谁就得唱,这纵然倒了霉,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倒一回霉要什么紧?歌声里可有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

哪条山沟出泉水?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肯不肯过我的河?

……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

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赶秋场。青春,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便顿生万般羡慕与激情,竞相登上秋千,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飞出万首情歌,造设千对情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租借起这年轻人的地盘,摆一个大大方方的情台。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好场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

其实,这人山人海的夜晚,无论哪里,都见得着你的,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也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你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一样,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那么你就很出色,你就会赢得一个姑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可是,千万别挑花了眼,看中人家的媳妇,这时的苗乡人,媳妇比女儿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D.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采用问答的形式,极具民歌特色,凸显了民族风情,表达了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

2.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

B.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

C.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3.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D

3.①选材方面,侧重从面上选材,描写人物群像,表现湘西的民族习俗;②视角方面,赶秋路上、秋台上、秋千上、秋架下、秋场上不同方位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全面描写赶秋的热闹气氛;③语言方面,运用诗化的语言,多用叠音词,如广广阔阔、摊摊点点、新新鲜鲜等,情感饱满,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④人称方面,既运用第三人称,正面实写,直接表现赶秋者的形象,又运用第二人称,带着想象虚写,让人如临其境,很有感染力。

4.①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抗击外来入侵者;②不忘历史,崇敬英雄,祈盼和平安宁;③战胜自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④赞美爱情,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错误,由“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可知,秋场还是交易的场所,并非完全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手法和段落作用等的能力。

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错误,文本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很久很久了”“也是很久很久了”,因此不是补叙,只能算是插叙。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手法的能力。

题干上已经表明是“场面描写”,学生需要分析鉴赏的是场面描写的手法,据此可以从选材、语言、人称、感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选材方面,由“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可知,赶秋场面描写侧重描写人物群像,表现了湘西苗族荡秋千唱情歌和交易等民族习俗。

视角方面,赶秋路上“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秋台上“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秋千上“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下“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秋场上“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不同方位结合;“秋架一二十米高,车辐相互错开,或八对或十二对,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等是视觉描写;“立时,九眼铳轰然炸响,花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疯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描写了苗族人赶秋场面的热闹。

语言方面,文段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双双”“高高”“广广阔阔”“大大方方”“一张张”“新新鲜鲜”等,还使用了大量诗化的句子,如“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青春,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他们也一样,也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这些句子和词语使得文本语言情感饱满,具有音乐美和诗意美。

人称方面,“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是第三人称视角,“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你都听得见歌”是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正面描写,实写了赶秋者唱歌、交易的场面,塑造了赶秋人的形象;第二人称视角是想象之境,仿若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让人如临其境,很有感染力。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作品意蕴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问“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可以从“赶秋”仪式中进行分析。

由“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可知,赶秋包含着苗族人战胜自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情感。

由“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歌声里可有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赶秋场”等可知,赶秋包含着苗族人赞美爱情,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的情感。

由“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可知,赶秋包含着苗族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情感。

由“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可知,赶秋包含着苗族人不忘历史,崇敬英雄,祈盼和平安宁的情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苗乡观看震撼的苗族木鼓舞,聆听苗族飞歌,享受苗族高山流水
能歌善舞的“苗族女神”,多情动听的苗族歌曲,美醉了~
今天湘西凤凰木里“赶秋”,最新视频+动图送给你
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研究
带着使命前行的家族,生来就是苗族文化的守望者
《苗乡情》苗族歌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