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品百练:管仲论(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取材于苏洵《管仲论》)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桓B公C幸D而E听F仲G诛H此I三J人K而L其M余N者O仲P能Q悉R数S而T去U之V耶?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薨”,周朝称诸侯死亡。《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大夫曰卒,士人曰殇,庶人曰死”。

B.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C. “管仲相桓公”与“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D. “且各疏其短”与“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疏”字含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死于内乱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王位而争斗不休。

B. 管仲死后,桓公重用竖刁等三人,为后者的作乱提供了机会。

C. 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是由于诸侯国的国君不贤明。

D. 作者认为推荐贤者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5. 文中第二段写到“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理由。

【参考答案】

1. GKO    2. A   3. C   

4. (1)齐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果不是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2)萧何临死的时候,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这样。   

5. ①没有处理刁竖等三人,只说不可亲近。②没有明确地推举贤者。③没有重视桓公好声色的弱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齐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举出来把它们除掉吗?

“虽桓公幸而听仲”中,“桓公”是主语,“幸而听仲”“诛此三人”是两个谓语,谓语之间要断开;

“诛此三人”主语省略,“而”表转折,用于句首,“而”前断开;

“其余者”作主语,“仲能悉数而去之耶”主谓短语作谓语,主语后断开。

故在GKO处加句读。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士人曰殇”错,士死曰“不禄”。

B.正确。

C.正确。“管仲相桓公”是“辅佐、辅助”之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是“表示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句意:

D.正确。“且各疏其短”中“疏”是“列出”之意,“王怒而疏屈平”中“疏”是“疏远”之意。句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由于诸侯国的国君不贤明”错误,由“尚有老成人焉”可知,应是由于“尚且有阅历多办事稳重的大臣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而”,如果;“无以”,没有用来……,无法;“遂”,实现,满足。

(2)“且”,将要;“自代”,代替自己,宾语前置;“固”,本来。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可知,没有处理刁竖等三人,只说不可亲近;没有明确地推举贤者。

结合“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没有重视桓公好声色的弱点。

【参考译文】

管仲辅佐桓公,使桓公能够称霸诸侯,抵御夷、狄的侵扰,一直到他死,齐国都很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齐桓公在内乱中死去,五个儿子为王位互相争斗,这场灾祸蔓延不断,齐国没有安宁的日子。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人却是齐桓公。那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回头看来,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贤能的人来作答,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道“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用这三个人吗?齐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果不是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这三个人当初不被重用,只是由于有管仲在。一旦没有管仲了,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个人只是普通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天下还缺少跟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举出来把它们除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啊。(假如他)趁着齐桓公的询问,推荐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齐国也不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五霸中没有哪一个能胜过齐桓公、晋文公。晋文公的才干,不如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不如管仲。可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还能做诸侯的盟主百余年之久。为什么呢?因为晋国的君主虽然不贤明,尚且有阅历多办事稳重的大臣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他只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往往是有贤能的大臣,而没有圣明的君主。齐桓公在世时,说天下再没有像管仲那样的人才,我不相信。在管仲的书里,记载着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为人的话,并列举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由于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萧何临死的时候,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这样。国家往往由于一个人而兴盛,由于一个人而衰亡。贤能的人不对自己的死亡感到悲伤,而忧虑国家的衰败,所以他们一定要再找到贤能的人,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11 苏洵~管仲论
古文观止175:苏洵•管仲论
苏洵《管仲论》: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看大文豪苏轼的老爸如何写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
苏洵文集
春秋战国异辞卷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