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理解与误解

【原题呈现】

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类型:现象类  观点型   

关 键 词:理解   误解

【审题指导】

界定概念

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是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对客观世界的事实增添错误的因果。

理解:了解、明白。是用一种相对来说与亲历者更加相一致的视角和体验来对一件事情进行归因。心理层面:缺少理解----被人误解----需要理解----理解万岁;哲学层面: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认同。对别人的话语、行为的认同;对集体政策、科学原理的认同。

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我们的认知局限。

希望被人理解:我们作为社会人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说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

1.误解本身来是很容易的事,因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对外界进行证实与证伪,但理解却很难,正确的因果获得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

2.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间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以自我为中心又是人的本性,我们常以一己之见揣度他人。这源自先人或自身的经验,主观上先入为主造成理解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

3.自媒体时代,人们评价标准不一致而造成误解相当普遍。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却忘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

4.不理解源自方法上的沟通不足和根源上的价值观冲突。误解是因将不理解强行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不兼容而产生错误。

5.人的恐惧心理。当人们无法理解别人的时候,常会恐惧,开始恐惧别人的时,就很少能克服恐惧,去更多的去了解,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6.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或信息传递中出现误差;同情心与同理心的缺乏。

为什么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

1.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惰性驱使我们希望被人理解。当我们被人理解后,能让自己产生归属感,获得同理心和共情,获得某些情境中的正确对待。而正确与公正的对待本身是我们作为个体对于世界的普遍诉求。

2.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聆听、尊重、理解,一旦我们看到自己被理解了,就更积极地去理解他人。学会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激励他人,在一定的时候,就能以积极的方式推动他人,影响他人。

3.理解别人赋予我们影响各个生活领域的潜在力量,如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就需要提升理解他人的能力。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1.在经验主义尘嚣日上的当下,误解成风,是否被他人理解不重要,哪怕是误解,我们也要依然坚持理解他人,做个清醒者。

2.寻求理解的目的不在于获取他人认同,而在于自我审视和敢于面对不理解的勇气。

3.要对误解进行物理隔绝,才能让我们更好的避免误解。要学会避免误解,同时也要学会不过度追求理解,建立自我的内在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

4.当我们放弃自我为中心后,就要学会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要学会欣赏各自的差异。

5.我们无法理解他人就是无法推己及人,为了增进理解,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漂亮标题】

①坚持己见,方为真谛  ②不被理解又何妨  ③做人间清醒者   

④不求理解,不怕误解  ⑤误解是人生常态  ⑥止步于不理解 

⑦强者改变,智者忽略  ⑧需换位思考    ⑨建立自我认同,忽视外界误解

【素材积累】

1.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伽达默尔

2.对于不解之物,切勿蔑视,亦勿反对。-----威廉∙佩恩。

3.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诘难,但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莎士比亚。

4.如果我们理解另一个人的观点,明白他想做什么,那么他想做的十之八九都是对的。-------哈利∙杜鲁门

5.要想在谈话中说服他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视为高于一切。----戴维伯∙恩斯

6.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康德

7.50%的争论和对抗,不是因为观点不同或者无法达成共识,而是因为相互间的不理解,如果我们少一些误解,法庭就不会那么拥挤,暴力犯罪就不会那么多…

【佳作展示】

1.于误解中寻找栖身之所(67分)

①我们常言:倘若你不曾穿上他的鞋子走上几步,你无法与他感同身受。在当今经验主义盛行的时代,理解他人很难,而由于个人之见的局限性,误解却无处不在。(由常言导入材料。)

②以己之见揣度他人,是基于我们的“前见”,可能来源于先人亦或来源自身经验。我们总会不断遇见新人,但在经验主义的裹挟下,我们习惯以固有的模式、类型来框定他人,却忽略了每个人的个体性。因而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局限于已有的认知,很难跳脱出思维的局限性来理解一个人,也正是这些局限让我们常误解他人。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误解也往往来源于此。当对他人的判断被放入充满己见的狭隘天地,一切主观臆断占据我们的主体思想,同时掺杂有个人情感的判断更让对他人判断这一事变得扑朔迷离,误解成为常态。(分析产生误解的个人原因:主观上的先入为主。)

③但除主观先入为主的理解会造成误解外,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评价标准、满目都是标签的现象亦让理解之船驶出航道,不知所踪。当我们的耳目被他人填充,自我还剩几何?主观判断又何去何从?即使是央视记者柴静也曾被既定标签所蒙蔽,与周云蓬采访时将其划分为身残志坚的类型,忽略其“与命运不过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独特个体精神。(分析产生误解的社会原因:评价标准不一致。)

④我们每个人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面对“误解”的风,我们或被压弯,或仍直立身姿面对逆风。即便我们是芦苇,身处史蒂文·斯洛曼笔下“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我们仍希翼寻找一处安身之所,寻求他人对我们的认同感,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感提升,进而对自我进行正向反馈,促使我们在纷繁世相中安放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分析人们希望被理解的合理性。)

⑤诚然,被人理解于如烟世海中仿若“救命稻草”般让我们安静下来,但若将被他人理解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难免落于“以他人认同为核心”的窠臼中,长期以往,易丧失个体的判断,成为他人理解的附属品。(分析若将被他人理解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的局限性。)

⑥或有人言,不被他人理解是否代表自己就是错的呢?“被人理解”只是我们个体价值于群体意义的一种呈现方式,而非个体价值的判断标准,更不能代表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进一步阐明是否被人理解非个体价值的判断标准。)

⑦面对当今经验主义甚嚣尘上的现状,不被他人理解又何妨,于误解中寻找栖身之所,持己见为舵方为真谛。他人误解,不解也罢,何不如做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诘难,但保留你的最后裁决”的澄明清醒者呢?(联系现实,明确做法,点明标题。)

2.不理解就不理解!(65分)

①文题是“我们”的矛盾心态的表述:明知被理解的希望渺茫,误解是常态,却仍旧想要被理解。前者是“我们”的认知,而后者则是“我们”的需求,不妨以此为两个视角,探讨所谓“理解”。(由关键词导入。)

②我们对理解一个人很难的认知,既来自于自己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换位思考,也来自于常被误解的生活经历。若想要完全理解一个人,那么近乎不可能。如果能够完全换位思考,理解一个人的全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消弭了。在某种程度上,不理解的发生是必然的。如果只是理解一个人的部分,不理解可以源自方法上的沟通不足和根源上的价值观冲突,但这些只能导向不理解,而无法导向误解。产生误解的原因恰是因为将不理解强行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不兼容而产生错误。但很少有不理解止步于不理解,而不达到误解的,也很少有寻求理解止步于寻求理解,而不寻求认同的。(分析理解很难而误解普遍的原因。)

③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事物,却忘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同理心的缺乏容易将不理解加剧成误解。伽达默尔在其视域融合理论中提出:沟通的目的在于达成“差异化共识”,所谓“差异化”就代表了包容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谈及“标准”,社会层面价值观念的混乱,或者片面化也容易造成误解,甚至曲解。人们总觉得科学家要清贫,袁隆平院士才会多看了两眼豪车就被抨击;人们总觉得教师要无私奉献,才会有怀孕女教师请假都要被恶言相向。(分析误解产生的原因。)

④我们寻求的仅是理解吗?“理解”是知道你在说什么、做什么,并且认为动因是合乎认知的,而仅被理解是无法给人以认同感的。见识广博、同理心强的人可以理解很多,而达到认同则意味着价值观的契合。寻求认同不仅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更有人的惰性在作祟。“理解”你的知己仿若一个舒适圈,任何想法都被认可当然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同样也是枷锁。同时须知“知己”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盲目对外寻求理解及而会沦入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庸俗一侧。(分析我们寻求的不仅是理解而是认同感。)

⑤我们在不断对外寻求理解的过程中实则已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认知:我是如何想的?我为何这么想?没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不免有些叔本华的悲观,但发现自己能够理解自己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寻求理解的目的不在于获取他人认同,而在于自我审视和敢于面对不理解的勇气。退一步说,不理解不也可以反映出自我与社会、他人价值存在差异,继而反省究竟是谁之过,亦或是“美美与共”,二者皆可?(阐明我们寻求理解的目的。)

⑥不理解就不理解!我已然是我.(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3.要善于理解而非误解(63分)

①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如何去理解一个人,减少误解是每一个社会人应当思考的。(引材料,提出问题。)

②不可否认,我们都希望被人理解。“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有着差异,当不同的个体相遇,理解从而包容个体差异是社会焕发活力的要素。当我们被人理解后,能让自己产生归属感,获得同理心和共情,获得某些情境中的正确对待。而正确与公正的对待本身是我们作为个体对于世界的普遍诉求。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记》中提到的“有机团结”一样,我们需要尽可能的理解、尊重差异,而这种理解是“我虽不同于你,但我会尝试尽可能理解你”美德的体现。(阐明我们希望被人理解的原因。)

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间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性,我们常以一己之见揣度他人。主观上先入为主造成理解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再说不理解源自方法上的沟通不足和根源上的价值观冲突。误解是因将不理解强行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不兼容而产生错误。(分析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的原因。)

④然而,常把理解变成误解就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对社会独创者、先锋人的理解是一种善举。然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那些在科学的前沿、艺术的创新及社会的变革面前的哥白尼、梵高、李大钊等人的误解,这种不理解乃至误解不是构建社会团结的基础,而是逐步消弭了社会存在之本,如若不加以明晰,将演变为集体无意识对社会的反噬。(阐明常把理解变成误解就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⑤因而,在明确了我们希望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把握理解的尺度。我们在面对理解时要以“介入的旁观者”身份尽可能地介入事情本身,还原本质去理解其中合理之处,是最大化的感同身受。“介入的旁观者”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及时抽身,以俯瞰的姿态认清其中之弊、其中之利,是不以个人为他人尺度,不沦为人性劣根的受害者。换言之,就是在我们投入事情本身去还原本质,做合理理解而非误解。(阐明“介入的旁观者”能让人最大化的感同身受,能做合理理解而非误解)

⑥凯恩斯说:“在事实改变基础上,我的观点也随之改变”。托尼·朱特在他的基础上称自己会坚持底线,而这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在面对理解时也应如此,感同身受促成善的最大化,坚守底线杜绝恶的潜伏,做一个“介入的旁观者”,做一个善于理解而非误解的人。(总结上文,重申中心论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高考作文——一道思辨性模拟作文题 审题指导 2篇满分范文(精品,见解非常独到)
如何领导不同年龄层的员工?
五十五岁左右到底算不算老人?心理学家的回答很肯定
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 & 性别角色发展
社会认知指的是什么?
如何从心理学视角理解「人生终极三问」?|《我们何以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