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守正与创新(乡土中国)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乡土本色”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确,我们这个与泥土分不开的民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却也曾在土的束缚中彷徨、挣持、拼搏。进入新时代,昔日“老土”的农民在改革的大潮中守正创新,他们既能守住那片土地,又能及时了解农村政策、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令人赞叹的创新理念,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新时代的乡土中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守正”和“创新”多次出现。如何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很多领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守正与创新:相融并进,推动乡村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守正”和“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多次出现,引发了我对乡村发展的思考。在中国的广袤乡村,乡土性的社会特征明显,农民对泥土的依赖和爱恋深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乡村的发展,达到“守正”与“创新”的和谐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守正”的含义。所谓“守正”,就是坚守正道,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在乡村社会中,“守正”的具体体现可能包括坚守土地、传承农耕文化、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等方面。我们的农民祖辈们都以土地为生,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赖和热爱。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就是乡村社会“守正”的体现。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守正”精神,坚守农业为本,不忘初心,继续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然而,仅有“守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新”,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的发展。所谓“创新”,就是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乡村社会中,“创新”可能包括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农村旅游、推广网络销售等方面。这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从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守正”与“创新”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乡村发展中,我们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又通过“创新”来丰富和深化“守正”。只有这样的相融并进,才能推动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一些地方在保持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引入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同时,一些地方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又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一个典型的“守正”与“创新”并举的例子。这个战略既强调了保持乡村的乡土特色和文化传统,又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这种在“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总的来说,“守正”与“创新”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理解并实践这两个词的含义和精神,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推动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运用新的科技和管理方法,让乡村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二)
发展中人口大国“三农”现代化路径探索
邢成举:乡村社会的螺旋线
中国乡村社会演变: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
为什么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值得反复阅读?
01乡土本色-精读批注.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