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知识与进步

【原题呈现】

2022年黄埔区高三一模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佳作展示】

1、知识与进步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所谓“真正的知识”和“外界摄入的知识”有何区别?我认为,似乎从外界摄入的知识是“旧知识”。我们每天从学校课程或从书刊、网络中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万物运转的规律、哲人对世界的思辨等,诸如此类知识均与现代社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时间差。而我们“摄入”这些旧知识的过程,看似是主动吸收的过程,实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当我们从不同的媒介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停止后,我们的学习过程似乎就停止了。

试想,如果人类始终只被动接受旧知识,那么“从蒙昧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成就将化为泡影,人类将在原地踏步甚至驾驶着历史的倒车走向消亡。

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得以延续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呢?显然答案是“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或可称作“新知识”,也可以说是由旧知识而衍生的新疑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不仅需要传授道理,还需要解答疑惑。而疑惑的产生是新知识习得或诞生的基石。对古人来说,他们没有当今相对发达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宛如新生儿认识世界。当疑惑产生时,他们将进行基于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和探索。由此,主观能动性架设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人类不断获得进步。

对今人而言,社会相对先进,认知相对发达,加之有了前人的充分经验积累和发展历史的积淀,同时,学校的普及以及多媒体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大量旧知识。诚然,人是凡人,何况如今我们学习的是千百年来前人的智慧结晶,仅是学习旧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才会“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

然而,在摄入知识之后,若无“惑”,无思考,即使是自主学习,实际上其中的主动性仍是不够的。真正具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旧知识,产生新疑问,解决疑问,再学习、再产生新的疑问……如此才能习得真正的知识并取得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知识、产生疑问的过程是曲折的。遑论当前各领域的发展已较深入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精英才可能有全新的前人未知的发现。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有准确严谨的自我认识与能力判断,并在能力范围内展开主观能动的学习,在曲折中取得进步,即是获得了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惑”中学习、探索,虽道阻且长,但终可“知”之“识”之,以知识充盈内心。

2、阅尽万物,而后拈花微笑

王阳明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小王子则说:“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内心才能看见。”然而现实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操练着用科学的棱镜分析万物,从他人的言语中启发灵智,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所谓“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这种知识并非学识,而是本能的理性与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时就具有的对万物联系与规律的朦胧感知,是对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的无需思考的价值判断。即便认为这些知识来自内心,与之形成对补的学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人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素养和社交的规则,才能生存下去。可见,知识“来自内心”与“来自别人的传授”并不相悖,缺一不可。

进一步分析,即使是理性和德性这样“真正的知识”也无法独立于外界的传授,康德确实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自足的产物,然而正因为他深厚的学养和从学习中获得的超人般的思辨能力,他才能拨开迷雾,将理性之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王阳明呐喊“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不过,这正是他格竹不成,怀疑理学,宦而受贬、因苦难而阅历丰富之后,看清的道路。龙冈山上一轮月,是洗净万卷书与万里路的铅华之后,反求诸己的本真。经受他人的言语和生活的经验锤炼之后,内心的知识才能超脱于朦胧的本能而日渐清明,正如马克思所言的那样“在更高的阶梯上重现童真”。

当然,仅仅将言语和经验如货物般堆积在自己的脑海中于事无益。一位哈佛教授在与学生共品《李尔王》的智慧,感叹人要有仁慈之心后,回家半途闻呼救声而没有施援,这成为了他内心中的一根刺。这并非说明外界的知识无力动摇内心,只是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催化这个过程,寄希望于浅薄的接受与表面的吸收,终将徒劳无功。

为了使外界的知识催化内心的自我发现,完善内心的素养,我们绝不能持“知识内备于我”的态度。相反,我们要敞开心怀,让外界的知识与内心的价值体系全面充分地碰撞,吸收、整理与之一致的内容,比较、审视冲突的部分,进行理性的衡量后,全身心地拥抱新的知识,不断地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实践将它内化为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

“我生活在自己的光之中,我不断啜饮内心的火焰。”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光和火焰,对其弃之不顾而另寻他途,或者闭门造车自以为足,都只能导致光焰的迷失。火焰的燃料正是从外界而来的经验和学养,而它需要我们大胆的鼓风和小心的看护。在这种意义上,行万里路也好,读万卷书也罢,都只是为了返回自我,获得那简单纯粹而又囊括万物的明识之火。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而在我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外界的知识作为基础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寻求真正的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外界的知识作为信息的桥梁,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我们从书本上懂得“日心说”等基本科学道理,我们从媒体上了解时事新闻,我们从他人的口中明白有用的知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外界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内涵和认知能力,并使我们获得创新能力。

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知识”实际上是更加贴切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站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可以触及更加广阔的天空,寻求自身中更有意义的内涵。

马尔克斯将自己关在小黑屋中,每天花上十几个小时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年孤独》这一文学巨著。他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获取外界的知识,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知识,并将其表达出来。而我们作为读者阅读他的书籍,实际上又是从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外界获取知识和寻求来自于内心的真正知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外界的知识时常鱼龙混杂,从而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获取的知识不够纯粹,不够“真正”。我们不妨去做罗新口中的历史学家,学习历史学家的美德,即“批判,怀疑,想象力”,对错误论述和知识加以批判,对现有的知识加以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求真正的知识,富有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假若我们一味被动地接受他人传授的知识,而不去认真的探求思考,不回归本心,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知识,人生也将归于枯寂。我们的大脑也将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将失去最为宝贵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被强势的无主人格控制的提线木偶。

梭罗独自前往瓦尔登湖边观赏日出,陶渊明弃官而回归田园,他们都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

因而,以外界的知识作为台阶,加以筛选和怀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契合自己的内心,是将人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意义的最好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作文」材料的核心词不合常情怎么办(二)(附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12组热门主题+11组思辨语段荟萃
高三寄语
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拥有“杠杆思维”
在人生前二十年是被动学习,因为理性反思能...
答学修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