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校学案:《赤壁赋》教学设计

此情须关风与月,自我突围见花明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章,解决文言知识。

2. 诵读文本,体会赋的特点。

3. 知人论世,把握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1)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2)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3)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2岁)七月,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经常到湖北黄州赤鼻矶头游览眺望。元丰五年( 1082年,45岁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

(二)任务一:诵读全文,感知一种特别的文体

1.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

在形式上,赋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在内容上,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2.诵读指导。这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1)第一段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第二段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3)第三段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4)第四段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3.齐读课文。

4.概括文章五节: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遇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三)任务二:重点赏析,读懂一篇特别的文章

(1)第一节赏读。

【提问】苏子因何而乐?

【明确】友人相聚,泛舟江上,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怎能不乐?所以苏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2)第二节赏读。

【提问】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

【明确】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提问】本段的悲从何而来?

【明确】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提问】为什么要写歌词?有什么内涵?

【明确】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述“萧声”的?有什么意蕴?

【明确】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正面描写)箫声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声音婉转悠扬,如同没有断绝的细丝在空中飘转回荡。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夸张、想象、侧面衬托)潜蛟是潜藏在深谷中的蛟龙,因为受困而无法腾飞,只能暂时压抑着。潜蛟听到箫声,内心震动,就想要舞动起来。嫠妇是寡妇,那呜呜的箫声拨动了女子痛苦敏感的心弦,让她想起伤心往事,于是泪如雨下。其实苏轼自己被贬黄州,不就像是被困在深谷中的蛟龙和舟中凄凉孤单的寡妇?

(3)第三节赏读。

【提问】请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

【明确】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提问】“客”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言外之意是即便是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最后终将逝去,暗含人生的虚无之意,为下文写悲做铺垫。

第二层转到说自己,先说出自我渺小、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所以,只好“托遗响于悲风”以作结,回答前文“何为其然也”之问。

(4)第四节赏读。

【提问】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明确】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使一瞬间的工夫也不曾停止,就像永远奔流的河水,就如随时圆缺的月亮。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一样,事物永是变化。万物在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有什么值得悲伤?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不变的,就如河流不断奔腾,最终却没有流走;月亮有圆缺变化,最终却还是那个月亮。人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山川日月是短暂的,但比蜉蝣、蝼蚁、蟪蛄要长久。更何况人类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也是延绵不断,所以,万物与我都是无尽的,又羡慕什么呢?

苏子认为,变与不变关键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应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如此,即便身处逆境也能随缘自适,豁达洒脱。

更何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个人不能强求。那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江山无穷,风月长存。这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供我们尽情享受,这反映了他顺应自然的处世思想。

【小结】变与不变的道理——万物时刻在变,悲伤什么?人类也是永恒,有何羡慕?

莫取和取的道理——天地万物如果有主人,一毫莫取;但天地万物是没有主人的,且无穷无尽,我们可以共同享受。

【结论】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5)第五节赏读。

【提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任务三:难点突破,理解一种特别的情理

【提问】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提问】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因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之渺小与短暂。赤壁是历史古迹,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联想到曹操带领80万水军下赤壁的威武情形。这样一个历史枭雄,却随大江东去。有为者尚如此,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有志无为者?我们只剩下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之短暂。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这样的悲,用美学家李泽厚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提问】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明确】苏轼针对客人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是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进一步阐述。正因为这样,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明确】①“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②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③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总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小品百练:赤壁赋

小品百练:后赤壁赋(苏轼)

小品百练:前赤壁赋/答谢民师书(苏轼)

精神突围与自我救赎——重读《赤壁赋》

情景默写:《赤壁赋》《诗经·氓》《离骚》《蜀道难》《登高》

《劝学》《师说》《赤壁赋》挖空练习及默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壁赋》优秀教案
古诗理解性默写|《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由《前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自救 | 共享那无尽的清风、明月
赤壁赋
苏子的赤壁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