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回首和远行(二元“两难型”作文应该怎么写)

今年高考作文呈现出一个特别显性化的特征:字少事大,即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的作文相比,材料字数变得极少,少到甚至四套全国卷的高考题,材料字数还不及去年一道作文题的字数多。

字虽少,但是“事”却大,因为今年的高考作文,探讨的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时空关系(全国甲和新高考Ⅱ),就是如同个群关系、讲好故事这样的宏大主题。(全国乙和新高考Ⅰ)

这样的题目,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极大考验,再加上题目材料字很少,导致命题人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暴露,这就更让题目难上加难。而高考题目又是全国语文教学的风向标,高考题如此命制,全国联考题势必会大举跟上,这不,最新的四川高三绵阳一诊语文作文题目,就延续了今年高考题“字少事大”的命题风格,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这个题目,字极少,主体材料总共20个字,但是题目并不好审。说他题目不好审,也不是因为核心概念不好提取,我们稍作判断就可以发现,这个题目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作文题目,核心概念有两个,“回首”和“远行”,两句话语义又前后矛盾,因此是典型的二元矛盾类作文。

因此,学生在写这个作文的时候,很容易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貌似“辩证”的两分法构思,先说我们要远行,就不要回首,否则很难走远,又说我们要远行,如果不回首的话,也很难走远。

但是如果这样写的话,写到最后“合”的部分的时候,作文就圆不回来了。那到底是要回首还是不要回首呢?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聪明”一点的孩子就会祭出“有时候”的法宝,写“我们该回首的时候要回首,不该回首的时候则不能回首”,那到底什么时候该,什么时候又不该呢?还是说不出来。

这个问题,就是我前几天推文反复强调的二元作文“和稀泥”的问题。而且从这道题目来看,这个“稀泥”也不好“和”,之前的题目,如“蹄疾步稳”,或“表暴韬晦”,矛盾还不是那么尖锐,“和”起“稀泥”来还貌似振振有词,而这个题,矛盾非常的尖锐,如果再“和稀泥”,让人的感觉就是写作者脑子上怕是有什么大病了。

那该怎么办?我认为:字数越少,其实越要求学生要有精准的审题能力,因为学生需要从极少的字数中精准捕捉到命题者的意图,从字中钻出意思来。

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题目。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构成矛盾的,是“回首”和“远行”吗?

仔细看看,会发现明显不是,“回首”两字在分号前后的两句话中都有,但是“回首”前面的字却完全不同,分号前的是“频”,分号后的“不”。

也就是说,“回首”和“远行”之间并无矛盾,不能“远行”不是因为“回首”。而是因为频繁回首,或者从不回首。

也就是说,“回首”是完全必要的,远行必须回首。只是为了远行,我们不能总回首,或者完全不回首。

你看,分析至此,是不是矛盾已经消解了?

这个时候,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或许会问,那么这个“回首”到底和“远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我们要“远行”必须“回首”呢?我不“回首”行不行?难道我要往前走,必须要回头看?不回头看就不会走路了?

不回头看的确依然可以走路。但是要注意的是,题目中说的不是走路的“行”,而是在“行”前加了一个修饰“远”,不“回首”我们当然可以往前走,但是我们必然“行”不“远”。这个“远”字,才是题目的核心,也是命题人设题的真意。

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变成了“回首”和“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频回首”和“不回首”我们都行不远呢?

首先我们说“频回首”,为什么会“频”,“频”是对过去的留恋,对过去过于留恋,暴露对未来的远方的一种畏惧心理,因此不能远行。

接着我们来说“不回首”,回首的目的是什么?回首是回顾,是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笔直,是否朝向正确的方向,有没有走弯曲的路,有没有走回头路,因此,回首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远行,如果不回首,我们就只是行,可能会走很多路,但是却一直在原地绕圈子,走来走去,却没有走“远”。

好了,当题目分析至此,我们就对命题人的设题思路有一个准确的掌握,也对题目中的很多字眼有了一个精准的拿捏,再下起笔来,我想,我们就不会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写了很多,却总是在自己的思维中绕圈子,并没有达到远行的目的。

因此,行欲远则必回首,回首看什么呢?我想,还是认真地看看题目,把握材料。因为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的基点,也是我们“远行”的坐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二元两难型作文的命题意图呢?关于二元两难型作文,是这样做设计教学的:

关于二元作文中的矛盾,希望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世上是否有绝对真理,这个不好说;但是,大多数都是相对真理。所以,矛盾也往往都是相对的矛盾。怎么“消解”这些矛盾呢?那就是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适用范围。之所以称之为相对真理、相对矛盾,是因为它们只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范围内成立,而不是永远普遍“超时空”成立。因此,这类作文审题的重点就在于,找出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各自适用的范围。

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目: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这道作文题很特殊,它其实有三对二元概念:“小时候”和“长大后”,“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觉得正常”和“感到担忧”。因为材料最后问的是“你有怎样的思考”,言外之意是问你对这种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认识,是觉得正常、感到担忧,还是其他。所以,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可以以最后一对概念为基准来谈,即“正常”还是“担忧”这一对矛盾概念。

不过,还是那句话,不存在绝对的矛盾,即便存在,也可以转化或消解。

我们先从根本上讨论,不管是觉得正常,还是感到担忧,都是一种“个人看法”,个人看法就不涉及真理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有正好相反的见解,这是由我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所以,这种矛盾也不是“绝对”的。从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任何一点的思考,都可以得出正反两方面的答案。

首先,从“小时候”和“长大后”的角度分析。“小时候”和“长大后”是人生的两个时期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从这个维度理解,有不同很“正常”。但是,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你还是你,我们这个人并没有变,但是我们的状态变了,对于这种“变”,我们感到担忧,也完全有理由,比如,我们对身体的衰老感到担忧,也在情理之中。其次,从“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这个角度来分析。“喜欢发问”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有好奇心,这固然值得“保留”;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小孩子知识有限,所以不得不求助他人,这样,“喜欢发问”就没什么值得称赞的了。“看重结论”也是一样,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功利”,这固然值得“担忧”;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务实”,这反而值得表扬了。

【随点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
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蹄疾步稳”可以拆解成两个核心关键词,“蹄疾”和“步稳”,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2、“蹄疾”指的是“步频”还是“步幅”?

3、想要“步稳”,应该减少“步频”还是减小“步幅”?

4、因此,想要“蹄疾步稳”,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绍振:从历史和世界视野看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思维走向
【总233】具体思辨: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选择
新题速递 | “蹄疾”如何“步稳”?——从潍坊期中作文看“两难型”二元作文破题
专家解读高考作文题:开放式题型转为命题方向
上海卷:“沙漠与自由”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
2013年高考作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