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手法:伏笔与铺垫

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阅读时,会发现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偶尔有伏笔或铺垫的考点。有的考题是将两者作为同一类大概念(两者具有共同点,因而考题模糊或淡化了两者的界限)来考查的;但是,有的考题又考得很细,会将它们作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小概念来考核,以检验大家对两者差异性的认知程度。今天就来聊聊伏笔与铺垫这两个概念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话题。

伏笔与铺垫的基本概念

一、伏笔

伏笔,就是埋下一笔、伏下一笔的意思,是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与结构技巧。伏笔在文章中的表现为: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却为故事中以后发生的事情留下暗示和线索;文章最后的结局总能跟前面的某一处或某几处细节对上号来,形成一一呼应的关系。更直白地说,伏笔就是在文章后面的重要情节出现之前,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给读者提个醒儿。这种“提醒”的方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欲说还休”,是“我已经告诉了你,但我还不想让你轻易知道”。

伏笔处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不起眼的情节或细节,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对话。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有阅读经验的读者就会猜想,后文中主人公小姑娘的故事会不会和这两件物件产生关联呢?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伏笔手法的特点与“伏”字的含义相关,它首先是潜伏的、隐藏的,不想让人一眼看穿的;因为这个特点,又必然决定着它的文字是少的,它的内容是简短的;同样因为作者不想让读者一下子就看穿他伏笔的目的,作者又会将应笔拉得很远。

谈到应笔,这就要来说一下伏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有伏笔必有应笔。有伏而无应的文字在文章中是没意义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与应笔的关系的解说特别形象,大意是这样的:假如你在文章前面写了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如果文章最后还没用上这把枪,那你还是趁早把它拿下去吧。

二、铺垫

铺垫,本指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和积累工作。顾名思义,铺,指铺开、铺张,可以加长,可以增厚;垫,就是加上衬垫,使原基础的东西变得更厚实、更有高度。

文学语境下的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景物、事物、事件进行基础性、过程性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或其它重要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文字就是为后文主要情节(或其它重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云托月,为主要情节(或其它重要内容)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情况下,铺垫处的内容,可以是自然景物,可以是社会背景,可以是事件的开端、发展,可以是次要人物,也可以是对话,等等。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章此处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有研究者总结,铺垫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也是这种铺垫类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前六句的春景已经足够美好,但是它们仍然只是铺垫——为作者最爱的“湖东”绿杨白沙堤之景做衬托式铺垫,以突出湖东景色之美、诗人“最爱”之心。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一般情况下,律诗的首联与颔联的内容都是在叙事或写景,这些事与景往往是在为颈联与尾联的议论与抒情做铺垫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前四句就是为后四句做铺陈式铺垫。铺陈式铺垫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有的律诗甚至连颈联也是在铺垫。

伏笔与铺垫的表达效果

一、伏笔的表达效果

伏笔处含蓄不“显眼”的文字,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既曲折跌宕起伏而又圆合融通、无懈可击,能够增强文章结局等重要内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读者读到后文内容时,不但不会产生突兀、怀疑、“膈应”之感,反而会在读完文章后有着既诧异又满意、满足的感觉。有丰富经验的读者,会把发现作者埋下的伏笔作为一种智力上的快感,如果后面的情节确实如他们所料,这会为他们带来充分的成就感。

二、铺垫的表达效果

铺垫是为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感或主旨而蓄势蓄力,使情节的展开、过渡和推进自然而然,具有水到渠成般的合理性。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可以增加情节张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伏笔与铺垫的共同点

在文章中,伏笔和铺垫的文字,都不是中心和重心,是为文章的中心和重心服务的,只是陪衬或过渡,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的。这里的“别人”,是指后文的重要内容,如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或是文章的主旨或结论,或是作者的情绪情感,或是故事的人物(我将文章中表现情节高潮和结局、主旨和结论、情绪和情感、重要人物的语句称为“目标句”)。总之,它们在文章中是绿叶不是鲜花,是咸菜不是大菜,是处于从属和陪衬的地位的。

但是,伏笔与铺垫在文章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文章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功能作用上,它们都是为文章结构与内容的严谨性、合理性、完美度做贡献;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力量服务于前,功劳显示于后”的,是“前驱”而非“后援”。

伏笔与铺垫的差异性

第一、适用文体

伏笔:伏笔用在小说、戏剧中较多,在散文中(叙事散文除外)较少使用,在诗歌、特别是古诗词中几乎不使用。

铺垫:铺垫,用在诗歌、散文中较多,特别是古诗文,大量使用铺垫,诗歌中的写景叙事都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的,一般来说,在一首唐诗之中,前面的几句是记叙描写,而最后一句则是抒情议论。所以,在一首诗中,通常前面都是在铺垫蓄势,而后面都是在点睛升华。所以,如果有题目问你,诗词的前面几句起什么作用,那基本都可以回答:为后面的直抒胸臆作铺垫!当然,铺垫在小说、戏剧中也较多使用。

使用伏笔与铺垫在文体的趋向性方面的总规律是,伏笔在叙述类文体中使用的多,铺垫在抒情类文体中使用较多,而两者在论述类文体中都不多见。

第二:行文距离

伏笔:伏笔的文字与目标句之间的行文空间距离一般情况下较远:有的文章伏笔句与目标句分别设在文首和文尾;有的文章伏笔句与目标句隔着几行文字;有的文章伏笔句与目标句隔着一段或几段文字。《红楼梦》最突出的结构法——“伏脉千里,草蛇灰线”中“千里”二字,即指伏笔处文字与目标句文字距离之远。

铺垫:铺垫的文字与目标句之间的行文空间是紧挨着的。一般情况下,它们是零距离,前面文字完成铺垫之后,目标句紧接着就出现了。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次要人物,接着就写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当然,一切皆有例外。有的文章在铺垫文字之后,可能宕开一笔写别的内容,然后才来续写铺垫文字的目标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中铺垫内容与目标句的距离相隔就较远:文章选文第2段写玛丝洛娃从衣衫上看出聂赫留朵夫是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第3段写“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第44段“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等等关于笑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玛丝洛娃不以妓女身份为耻、反以为荣的畸形心理和堕落之深,其实这些跨段铺垫性细节描写,就是为了文章第54段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索要金钱——甚至“十个卢布就行”服务的,前文铺垫的内容使男主人公心中原本高洁的天使形象瞬间崩塌为庸俗的娼妇形象而不显得突然而怪异,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玛丝洛娃堕落得如此不堪的现实,从而对造成此种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的思考。你看,从第2段、第3段开始铺垫,到第44段再次铺垫,直到第54段才告诉读者玛丝洛娃“卖笑”的真正目的所在——要钱。这铺垫的距离也够远吧。

第三、字数多少

伏笔:伏笔处内容的文字是少的。可以少到一行文字、一个细节(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物件),甚至少到一个词语。

铺垫:铺垫处的文字是多的,可以多到一段甚至几段,有的作品用大半篇幅浓墨重彩地铺垫,甚至多到不怕“喧宾夺主”。比如律诗八句中,往往前六句都是在为尾联铺垫。很多小说的情节,开端与发展部分一直在为高潮铺垫。

小结一下:伏笔的文字是“轻描淡写”、惜墨如金的,铺垫的文字是“浓墨重彩”、不厌其烦的。

第四、呈现形态

伏笔:伏笔的文字所展示的内容是暗的,有隐含性,不注意是看不出来,即使再细心的读者也有可能会忽略。伏笔一般设于人不着意处,看似闲散之笔,实则与后文的“照应”遥相呼应。

铺垫:铺垫的文字所展示的内容是明的,显露的,是一眼看穿的。即使再粗心的读者,也可能猜出文字的意图和该文字之后的目标句。

第五、表达效果

伏笔:伏笔内容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圆合、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伏笔既让目标句或结局的出现显得不唐突,但又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伏笔有时候甚至会具有一些悬念、悬疑的色彩。

铺垫:为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感而蓄势蓄力,使情节的展开和过渡和发展自然而然,具有自然合理性。

第六、读者感受

伏笔:读者最初读到伏笔处文字是茫然不知的,直到看到目标句之后,才能发现伏笔句的妙处,才能心领神会,会心一笑,恍然大悟。正是因为读者发现了前文伏笔处内容,所以阅读后文内容(目标句)时,才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故事结局给读者的感受往往就是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

铺垫:读者读到铺垫处语言文字的时候,思维就开始思索、寻找铺垫的目标句了。

第七、作者小心思

伏笔:对于伏笔处文字,作者绝不会有刻意显露的痕迹;对于伏笔文字的目的与深意,作者是不想让你轻易知道的,是怕你一读到文字就能明白的,他总要遮遮掩掩、掖着藏着。如果被你一眼看穿,就是他构思的失败,就不好玩了。

铺垫:对于铺垫处文字,作者不仅是刻意来写的,而且要让你知道他是刻意的;对于其目的意图,作者是希望你知道的,作者就怕你看不出他辛辛苦苦铺写的文字的作用,如果你读他的铺垫文字的时候,是云里雾罩、稀里糊涂的,他会很沮丧的。

第八、使用目的

伏笔:伏笔使用的目的主要是表现出作者在结构上谋篇布局的匠心,要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它如同隐藏在黑暗处的一双眼睛,是对文章(故事情节)走向有一个全盘的关照的,要对文章结尾(故事结局)负责。

铺垫: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渲染酝酿,突出人物等等。铺垫重点针对主要人物、重要情节或情节的高潮起作用。

第九、答题套路

伏笔:如果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到伏笔的知识点,答案的表述重点在于结构上首尾圆合,前后呼应。答案文字中是可以出现“为下文某情节做铺垫”的。你看到“铺垫”两个字了吗?回答“伏笔”的问题,可以用到这个 词儿。此“铺垫”非彼“铺垫”也。

铺垫:如果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到铺垫的知识点,答案的表述重点在于叙述的方式和内容上,你的答案里应该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制造情势,使事件结局的出现显得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答案文字中绝不能出现”伏笔“的字样。

伏笔与铺垫示例

下面举几个使用伏笔或铺垫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加深理解。

1.《过秦论》(上)全文五段,前面四段大量笔墨铺叙秦国由弱小而强大、由强大而统一,由统一而败亡的过程,其实就是为揭示第五段的全文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服务的。也就是说,这前四段的作用就是为第五段“卒章显志”做铺垫的。

2《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贾宝玉应薛蟠邀请,参加宴饮聚会,席上遇见了京都名角蒋玉菡,两人一见如故,顾盼传情。出于爱慕,贾宝玉将拿一块玉玦扇坠相赠,蒋玉菡将北静王赐给自己的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大红汗巾子作为“回礼”赠与宝玉,而宝玉又以自己所系松花绿汗巾子回赠。我们读者读到此处,只把这事儿当作两个青年男子的“小情调”,是一笑而略过的。其实这儿藏着一出贾宝玉、蒋玉菡、袭人三人之间关于爱情、婚姻与命运的悲喜剧。咋回事呢?你看贾宝玉宴罢归来,袭人发现不仅宝玉扇坠没了,而且宝玉身上系着的居然是一条大红汗巾子,而不是松花绿汗巾子。于是袭人就向宝玉索要那条绿汗巾子,原来那条绿汗巾子原本是袭人的。宝玉没办法把绿汗巾子从蒋玉菡手里要回来还给袭人啊,便在夜里偷偷将蒋玉菡赠与的红汗巾子系在袭人的腰上。你发现一个好玩的事儿了吗?毫无瓜葛的蒋玉菡与袭人,两人的腰上居然各自系着对方最隐私的贴身之物。读到这儿,作为读者的你仍然会“蒙在鼓里”,毫不在意。当你读完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一回中“袭人嫁给蒋玉菡,蒋玉菡打开袭人的嫁妆箱奁,发现其中竟有当初自己赠与贾宝玉的猩红汗巾子,便也拿出当年贾宝玉赠与自己的松花绿汗巾子(实为袭人的)” 这段情节时,你有没有戄然一惊而恍然大悟呢?进而如书中人物般慨叹“姻缘前定”,正所谓“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作为全书最后一回的第一百二十回,是全书的收束之笔、了结之笔,如此重要的回目,居然把大量笔墨放在了小人物袭人出嫁一事上,是不是“小题大做”?还真不是!作者就是为了圆合第二十八回的“情赠茜香罗”的情节,此即《红楼梦》写法之“有伏必应,笔笔不空”“不写而写,写而不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谓也。

3.莫泊桑短篇小说名篇《项链》中的项链是赝品的结局,前文就有多出暗示,这些暗示其实就是伏笔。举几处给大家参考:

(1).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

(2).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爽快地答应了玛蒂尔德借项链的要求。如果项链真的非常贵重,主人是不会轻易外借给别人的。

(3).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看都没看就收起来了,显得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如果项链是特别贵重的话,主人总得要验看一下。

(4).在玛蒂尔德为找项链而到店里时,店主只说卖过盒子,未售出项链。贵重的项链是不会没有盒子的,这也为项链是赝品的结局留下了小小的线索。

(5).项链没有及时归还,主人却不紧张,可以暗示项链并不贵重。

(6).玛蒂尔德在还给佛来思节夫人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去打开盒子 ,只能说明她不太在意这串项链,所以能看出这串项链价值不高。因为项链若是特别贵重的话,按照生活的常理,主人总得要验看一下。

4.《三国演义》写 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5.请你阅读伊巴涅斯的微型小说《一枪两个》。我把这篇小说故事的结局拿掉了,看看你能猜出来吗?

一枪两个

伊巴涅斯

(1).森托一打开茅屋的大门,就发现锁孔里有张纸……

(2).原来是一封匿名恐吓信,信中要他拿出四十块银元,当夜放在屋对面的灶头里。

(3).整个地区都给土匪搞得惶惶不安。若是有人拒不答应这样的要求,那他的田地就会遭到践踏,收成就会被毁掉,甚至可能半夜醒来,来不及逃出被烈火烧坍、浓烟呛人的茅屋。一到天黑,家家户户就把大门关得紧紧的,一片惊慌。巴蒂斯塔大叔是当地的治安官,每逢当局对他谈到这件事,他就大发雷霆,保证他和他忠实的法警西格罗能尽快破案。

(4).尽管如此,森托却不想去找治安官。他不愿无益地去听治安官乱吹一通。

(5).他看看房屋,就像看看濒临死亡的儿子一样。茅屋的墙壁白得耀眼,发黑的屋顶两端各有个小十字,窗子是天蓝色,大门上方的葡萄藤宛如绿色的百叶窗,太阳光透过葡萄藤照射下来,金黄色的光点跳动着。屋子四周装点着天竺葵和牵牛花的花坛,花坛用芦苇栅围了起来。在那株老无花果树过去一点,就是灶头,泥和砖砌的,圆圆的,扁扁的,好像非洲的蚂蚁窠。这就是他的全部家产,里面藏着他最最心爱的东西:老婆、三个孩子、一对老驽马和一条毛色红白的奶牛。

(6).他是个性情温和的人,全地区的人都可为他作证。他既没有为了灌溉跟人吵过嘴,也没有上过小酒店,更没有拿着枪招摇过市。为佩佩塔和三个孩子辛勤地干活,就是他惟一的乐处。

(7).夜已经渐渐降临,森托却一筹莫展,便去向一位年迈的邻居讨教。据说,老人年轻时曾不止叫一个人送了命。

(8).老人听着他讲,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双颤抖的、满是伤疤的手。他不想把钱拿出去,做得很对。让他们明火执仗地在大路上抢劫吧。他有胆量保护自己的财物吗?

(9).老人的那种镇定自若感染了森托。只要能保住儿子们的面包,森托什么都愿干。老人郑重其事地,从门背后拿出家中的宝贝:一支雷管枪。他抚摸着被虫蛀了的枪托,亲自给它装弹药:五六颗小铅弹,一小撮霰弹,又加些大粒砂弹,最后是填弹塞。

(10).森托对老婆说,夜里轮到他浇地。全家人都信以为真,很早就睡觉了。

(11).他走出屋子,把大门紧紧关上,借着星光看到无花果下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给枪安雷管。要瞄准灶口,要沉着冷静。一有人弯下身子,到灶里寻找“钱袋”……就开火!

(12).森托遵照老人的劝告,俯伏在两个天竺葵花坛之间,在茅屋的阴影里。那重重的枪托搁在芦苇栅子上,一动也不动地瞄准着灶口。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但愿他们不来!枪筒在芦苇栅子上抖动时发出了响声。他不是冷,而是害怕得发抖。要是老人在这儿,会说些什么呢?

(13).森托数着教堂敲打的钟点。已经十一点啦!大概不来了?说不定上帝使他们心软了吧?青蛙猛然不叫了。小路上有两个黑糊糊的东西在向前走来,森托以为是两条大狗。那两个东西伸直了身子:原来是人。他们猫着腰悄悄地向前走,差不多跟膝行一样。

(14).“来了。”他喃喃地说,牙床骨打起颤来。

(15).那两个人朝四下里看看,像是害怕遭到突然袭击似的。他们走近芦苇栅,仔细察看了一番,然后走到大门口,把耳朵贴在锁上听听;他们的头和脸用毛毯包着,只有枪露在毛毯外面。

(16).他们向灶头走去。其中一个俯下身子,把两只手伸进灶口,正好在瞄准着的枪前面。好打极了。可是还有一个打不着怎么办?可怜的森托开始感到又恐惧又苦痛,额上沁出汗珠。如果只打死一个,就要向另一个缴械。倘若让他们一无所获地走掉,他们就会进行报复,放火烧茅屋。

(17).但是望风的那个人对同伙的笨拙感到不耐烦,便帮他寻找。这两个家伙凑成黑乎乎的一堆,堵住了灶口。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沉着点,森托!扣扳机!

(18).砰的一声枪响,震动了整个地区,激起了狂风暴雨般的叫喊声和犬吠声。森托只看见扇形的火花,觉得脸上灼伤了。枪从他手里飞了出去。

(19).茅屋的大门打开了,佩佩塔穿着裙子,擎着蜡烛走了出来。红色的烛光摇曳不定,照到了灶口。两个人躺在地上,交叉地叠在一块。打中了,一枪打死了两个。

(20).森托和佩佩塔怀着又恐怖又好奇的心情,照照尸体的脸,不禁惊骇得失声叫起来,往后直退。

(21).原来是——

同学们,全文故事结局——最后一段,我藏了起来。你知道森托“一枪两个”打死的那两个人是谁吗?如果你回过头去,再看一眼文中第(3)段“尽管如此,森托却不想去找治安官。他不愿无益地去听治安官乱吹一通。”这句话时,会不会心领神会呢?不错!故事的结局就是:

“原来是治安官巴蒂斯塔和他的法警西格罗。”

那么你现在应该明白第(3)段这句话“尽管如此,森托却不想去找治安官。他不愿无益地去听治安官乱吹一通。”是伏笔还是铺垫了吧?——是伏笔。但是你最初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你停下目光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设计了主人公森不信任治安官的的心理细节了吗?肯定没有!这就是伏笔的妙处。其结局可能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这篇文章有铺垫吗?有!第(5)段就是。这一段写森托的家庭虽穷困但充满爱和温暖,就是对原本老实、善良,性情温和甚至胆小的森托竟然做出勇敢地拿起枪保卫自己家人和财产的行为做出最合理的过渡和解释,这样就会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森托前后性格与行为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就是铺垫。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第(6)段也是在铺垫,是反差式铺垫。

你们比较这篇小说第(3)段与第(5)(6)段的文字,能悟出伏笔与铺垫的区别了吗?

最后,再强调几点,你要重视:

一、语文考卷上,细致到让你辨析伏笔与铺垫两个概念之间差异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选择题中,A选项内容说的是小说中某处使用了伏笔,起到了某某作用。对于这个选择题的A选项,我个人判断是它一般不会把误点设在伏笔上。也就是说,你别要纠结A选项提到的小说某处内容如果使用的不是伏笔而是铺垫该怎么办。我告诉你,这个伏笔的点一般不会错。出卷者的答案不会是:伏笔是错的,这儿应该是铺垫。对于这样的A选项,你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其作用的理解上,看看这方面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有没有误点就可以了。

为什么不在伏笔和铺垫的概念差异性的比较上设点?原因是这样的:

其一,很多时候,小说内容在伏笔和铺垫的使用上容易模糊边界,甚至不排除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既是伏笔,又是铺垫。有的文章,有时候“伏笔”和“铺垫”兼而用之,你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的,“伏笔”处即是“铺垫”,“铺垫”处也是“伏笔”。因为两者本身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都有为下文情节提供预设性服务的共同目的。对于出卷者来说,为了“安全”起见,是不敢冒险细考的。

其二,有些出卷者本人对伏笔与铺垫两者概念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或是不够重视两者差异性的。因此在出题时也就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将二者混为一谈了。这种模糊或淡化两者差异性的情况,我们在许多大型的、准高考级别的语文试卷上都有发现过。

二、无论考到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如果有关于伏笔和铺垫的考点,你别要过于纠结,大胆朝铺垫的方向上思考是没错的。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极少用伏笔。当然,叙事长诗除外。

三、小说的环境描写基本都属于铺垫。但是如果环境描写中有某个细节性描写,不排除伏笔的可能。如果有其它非环境描写的细节也是有可能是伏笔,如对话、动作、神态等的细节,你也要多加注意。

四、抒情性散文基本上只使用铺垫,很少使用伏笔。叙事性散文中,两者都可能被使用到。

五、议论文较少使用铺垫,除少数史论、政论、文艺性议论文(杂文)之外;议论文也极少使用伏笔。

六、为了同一个目标句(核心事件或结局),是可以有多处伏笔的,也是可以有多处铺垫的。有的文章,为了同一个目标句(核心事件或结局),甚至可以既使用伏笔又使用铺垫的。

七、要注意悬念与伏笔、铺垫的大致区别:悬念一般是在文章开头;悬念的文字是明朗的、明确的,是作者要让你一眼看到的;悬念的设置往往是针对于文章整体的。

八、判断某处内容是伏笔还是铺垫,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不能因为该处内容具有伏笔或铺垫的某一项或者两项的特征,就断然下结论,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因为特例与反规律的情况也会发生。

高考小说中的“伏笔”、“铺垫”和“悬念”的区别

作文指导:伏笔

小说的铺垫与蓄势专题专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的17种表现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叙文行文模式:铺垫蓄势之铺垫蓄势,增加张力
小说结构技巧
是铺垫还是伏笔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写小说如何留住读者?增加小说的张力,让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高考小说知识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