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中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道法自然”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它们在汉朝之后不能成为独立学派的命运。

B.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C.儒家出类拔萃者以天下为己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道家典型人物表现出明显出世倾向,追求隐逸山林或市井生活。

D.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佛教渐渐中国化,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矛盾对立关系的不可协调。

B.材料二侧重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三足鼎立,站稳立牢“国学”根基。

C.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权威性。

D.材料三侧重论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儒家生活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4.有人说以下文段既符合儒家的主张也符合道家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析。(6分)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干净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待清楚,即中国

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

B.文嫂虽“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但其妨碍建校,拒绝搬走,并得寸进尺,要求

学校加盖鸡窝,还是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C.文嫂为金先生服务,虽然是为了讨生活,但也因其对知识分子的敬意而尽心尽力,

而金先生却偷吃了文嫂赖以生存的鸡。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

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于平淡中开掘出金昌焕在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与鄙俗,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

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B.《鸡毛》为笔记体小说,其文字叙事简要,朴素干净,点到即止。华丽浮躁之词极

少,多为平实之语,遵循了汪曾祺一向的语言风格。

C.本文以“鸡毛”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

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D.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显出 “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7.汪曾祺的《鸡毛》运用了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都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4分)

8.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②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

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

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

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3.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

B.颔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诗人驰书慰问。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诗句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的险阻。

D.尾联诗人想象韩愈在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

15.本诗的尾联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借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自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两句是               ,               。

(2)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               。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               ”;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               ”,最终导致民心背离。

三、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本小题共8小题,24分)

(一)根据题目要求,完成17~20题。

17.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欲辟土地,朝秦楚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8.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小易大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子路率尔而对曰         提刀而立

19.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技经肯綮之未尝

A.为国以礼

B.臣未之闻也

C.此亡秦之续耳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0.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

血予以祭祀。

C.《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瓷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地位___________, 然而对百姓来说,瓷器毕竟是家中稀有的珍贵物件,出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般百姓要是不当心砸碎了家中的瓷器,便会去找锔活匠人修复。“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瓷器坚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破碎的瓷器留着无用,弃之可惜。( )。经过了匠人们艰苦的摸索实施,失败成功,最终规范、理顺、总结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__________的“金刚钻”和“锔钉”,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锔活作为一个行当,也分“行活”与“当活”。“行活”工艺较简单,大多使用铁钉,日常街头所见锔活,大多属于这类;而明清以后出现的“当活”则更加精细,主要针对___________。现代的锔瓷手艺人,比起功能性的修补也更注重现代审美,比起之前形似蜈蚣脚的整排锔钉风格,钉偏少的修补更能体现出瓷器本身的素雅,也更___________。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众所周知 独一无二    平民百姓    美观

B.人尽皆知 司空见惯    达官贵人    美丽

C.众所周知 独一无二    达官贵人    美观

D.人尽皆知 司空见惯    平民百姓    美丽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匠人们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实践,失败成功,最终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B.匠人们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实施,失败成功,最终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C.经过了匠人们艰苦的摸索实施,失败成功,最终规范、总结、理顺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D.经过了匠人们艰苦的摸索实践,失败成功,最终规范、总结、理顺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匠人们需要琢磨如何把一件破碎的瓷器修补好

B.匠人们需要琢磨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如何把它修补好

C.匠人们需要琢磨如何把它修补好,当一件瓷器破碎后

D.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匠人们便需要琢磨如何把它修补好

24.班级组织同学前去淮安大剧院观看越剧《红楼梦》,演员扮演角色以及台词对应的情节,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演员①:似一支寒梅独自放,今日接来娇花倚松栽,从今后,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演员②:盼姐姐盼的我苦难诉,盼不开啊宫门锁,盼了七年才回家……

演员③:老爷,你就看在我们夫妻的份上,我年已半百只有这一个孽障……

演员④: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A.演员①—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贾环—《元妃省亲》

演员③—邢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晴雯—《晴雯撕扇》

B.演员①—贾 母—《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宝玉—《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晴雯—《晴雯撕扇》

C.演员①—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贾环—《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晴雯—《晴雯撕扇》

D.演员①—贾 母—《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宝玉—《元妃省亲》

演员③—邢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晴雯—《晴雯撕扇》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中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朱光潜先生并举其《无言之美》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如果……就……”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未说其被吸收的原因,更未说其不能成为独立学派的原因。B项,“只要……就……”错误。由原文“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原文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项,“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可知,选项混淆了陈寅恪和作者的观点。

2.【答案】A

【解析】A项,对立互补关系。原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3.【答案】B

【解析】A项,体现儒家“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的生活态度;C项,体现儒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的生活态度;D项,体现儒家即便身处低位,依然积极进取的的生活态度;B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大智若愚”,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才智出众的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只是不处处与人计较而已;“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从表面看好像笨拙,其实是不炫耀显露自己而已;“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智若愚”句体现道家的“为人处事不露锋芒”“道法自然”“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然,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相”等理念。

4.【答案】①三五成行,各有志向,没有争斗,从容等待着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了儒家的“和而不同”;②春风和煦,沂水洗浴,祭天祷雨地吹风,人类探寻进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③“春服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这符合儒道两家共同主张的“和”“和谐”。

【评分要点】每点2分。第①点,结合文段分析1分,体现儒家主张1分;第②点答到“遵循自然”1分,体现道家主张1分;第③点结合语段分析1分,具体点出儒家道家共同主张的“和”或“和谐”1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答案】B

【解析】B.“体现了人的劣根性”错误。结合第二、三段“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分析,不搬家可以理解为社会底层妇女正常的心态,“劣根性”说法有失偏颇,而且“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的简洁的文字描写说明文嫂没有文化但老实、规矩、透亮,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故选B。

6.【答案】C

【解析】C.“本文以'鸡毛’为线索”错误。“鸡毛”不是文章线索,线索需要串联所有情节,而本文只在后半部分提到鸡毛的事情。故选C。

7. 【答案】(1)对比衬托。如:汪曾祺将文嫂和金先生对比,深刻批判金先生所代表的少数缺少良知的文化人的自私与虚伪。

(2)漫画式夸张。如:汪曾祺描写金昌焕“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写其怪诞。

(3)细节描写。如:汪曾祺描写金先生“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通告、启事的空白处剪下以展现其吝啬贪婪。

【评分要点】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找出文中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的讽刺手法,从文中来看,文章讽刺的对象是金先生,在塑造金先生的时候主要运用对比衬托、漫画式夸张以及细节描写等技巧。

(1)对比衬托。

如:汪曾祺将文嫂和金先生对比,深刻批判金先生所代表的少数缺少良知的文化人的自私与虚伪,一个受过教育,而且是抗战时期最高学府的顶尖教育的学生——金昌焕,却不如一个普通的,没有文化的,不知身世的劳动妇女,甚至连那些鸡都不如。金昌焕看似斯文的外表却掩藏着虚伪、丑陋、鄙俗、冷漠、吝啬、自私以及功利。身为大学生,“这金昌焕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了”,文嫂的生活已经不易,还偷她的鸡吃,而且偷吃别人的鸡,还与主人借鼎罐,用完后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相比之下,文嫂作为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普通妇女,不拿别人一针一线(除非是给或丢弃的),靠自己缝补拆洗养鸡糊口。在与文嫂的对比之中,反射出金先生人性中一种丧失人格尊严的邪恶。

(2)漫画式夸张。

主要表现在金先生外貌或者肖像描写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结合“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分析,他的行为怪诞可笑;结合“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分析,可见人物的衣着怪诞可笑,这些都具有讽刺夸张意味。

(3)细节描写。

文中写金先生“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这些细节展现出金先生的吝啬贪婪、自私自利。

8. 【答案】(1)校方有温情。对于不肯搬走的文嫂,联大主事给她盖房,盖鸡窝,允许她住在校舍旁。

(2)文嫂有教养。老实,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勤劳,懂得避嫌,丢鸡后仍能克制自己。

(3)生活能自给。文嫂养鸡喂鸡,洗衣缝被,养活女儿。

(4)家庭有温暖。女婿孝顺,经常带回外地特产,还答应养文嫂一辈子。

(5)生活有态度。文嫂痛失女婿后,仍坚强过日子,继续劳作。

(6)学生有善意。许多青年学生毕业前请金嫂挑拣带不走的旧衣物。

【评分要点】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让人感受到“欢乐”“温情”等正能量的内容,并进行概括。

如文中的校方有温情。结合第二段“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分析,可见对于不肯搬走的文嫂,联大主事给她盖房,盖鸡窝,允许她住在校舍旁。

如文嫂有教养。汪先生用优美的散文式描写塑造了文嫂的形象。文嫂坐在草地上缝补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文嫂洗衣拆被生活虽艰辛,却不缺乏热情;文嫂养的鸡是文嫂过日子的,卖了蛋可以换回来盐巴、辣子,然而,鸡却被偷了,而且还是三只,文嫂却没有“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后来知道鸡是金先生偷的以后,“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虽然此时已经知道是金先生偷吃了,但也没用恶言恶语;虽然历经磨难,尝遍人生百味,但文嫂没有因此暴戾。老实,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勤劳,懂得避嫌,丢鸡后仍能克制自己,彰显人性美,给人温暖。

如文嫂生活能自给。“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文嫂养鸡喂鸡,洗衣缝被,养活女儿。

如家庭有温暖。“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女婿孝顺,经常带回外地特产,还答应养文嫂一辈子。

如文嫂生活有态度。“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即便女婿遭遇车祸,还得活下去,不曾绝望,文嫂痛失女婿后,仍坚强过日子,继续劳作。

如文中大多数的学生有善意。“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许多青年学生毕业前请金嫂挑拣带不走的旧衣物。

9. 【答案】CE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王疾先下汉王”与“齐国可得而保也”是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中间断开,故在C处断句;“齐国可得而保也”中“也”表判断,放在句末,故E处应断开;“不然”的“然”为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投降汉王之事,“不然”与后面的“危亡可立而待也”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故在F处断句。故断句的三处为CEF。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法相同,都是句首语气词。句意: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B.用法相同。句意: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C.含义不同,《师说》中的“复”是“恢复”的意思。句意: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就可以明白了。

D.含义相同。句意:在此之前。/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错误,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效力并归心于他。故选B。

12.【答案】

(1)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畔”,通“叛”,背叛;“莫”,没有人;“为之用”,被动句,被项王任用。

(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副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3.【答案】

(1)收集天下的兵员,扶立诸侯的后裔

(2)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

(3)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评分要点】如若只答项王之弊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前文皆直接围绕此点展开叙述。

参考译文:

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郦食其说道:“我听说'知道天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业。’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敖仓,作为天下转运输送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多。现在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用来帮助汉军的啊。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楚军)自己耽误有利战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的渡口,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并能克敌制胜的态势,那么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又去谋取敖仓。

郦食其又劝说汉王道:“目前燕和赵都已平定,只有齐尚未攻克,(齐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以东海、泰山为依靠,黄河、济水为屏障,南面临近楚,百姓多狡诈善变;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为此我请求准许我奉您的诏令前去游说齐王,使他归顺汉,自称作汉东面的藩属。”汉王说:“好!”

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齐王说:“不知道。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呢?”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道:“您为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让汉王到汉中去做王。项羽随后又迁杀义帝,汉王闻讯,即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扶立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被他任用。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以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了!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北魏;攻下井陉,杀成安君;这不是人力,是上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蜚狐的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即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以抵御汉军。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

14.【答案】C

【解析】“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的危险”理解有误。“海浸城根老树秋”写的是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

15.【答案】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借用月亮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牵挂与关切;(2分)

②不同点: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明月人的情态。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分)贾诗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尾联写有一天大风吹散了瘴气,皓月东升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韩愈无辜遭贬的冤屈大白于天下的憧憬之情。(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要点:“相同点”得分点在情感;“不同点”,两首诗各2分,手法1分,情感1分。贾诗手法提及“想象”“虚写”亦可。

16.(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能克终者盖寡,则纵情以傲物。

17.【答案】C   

【解析】例句:“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A.“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B.“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C.“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D.“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18.【答案】D

【解析】A.介词,因为;介词,用。

B.介词,依靠;介词,趁着。

C.动词,到;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

D.都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句是判断句,D是被动句。

20.【答案】A  

【解析】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人尽皆知:人人都知道,比喻一件事流传很广泛。语境强调普遍性,应填“众所周知”。第二空,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根据语境,文中形容“金刚钻”和“锔钉”的发明没有可以相比的,所以应选“独一无二”。第三空,达官贵人:指地位高的大官或出身侯门身世显赫的人。平民百姓:指普通百姓。根据前文“行活”工艺较简单,大多使用铁钉……而明清以后出现的“当活”则更加精细可知,此处应选“达官贵人”。第四空,“美观”和“美丽”意思相近,因这里是用来修饰“瓷器”的,所以选“美观”更贴切。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1)成分残缺,“经过”淹没句子主语,应把“匠人们”调到句首。(2)搭配不当,“艰苦”和“实施”搭配不当,应将“实施”改为“实践”。(3)语序不当,“规范、理顺、总结”的语序错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后半句应该为“最终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括号前说的是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括号后说的是锔瓷技艺产生,根据语境及前后文的衔接紧密程度,那么括号内的语句应该是一旦发生瓷器破碎的情况,匠人们该如何去做,故填入“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匠人们便需要琢磨如何把它修补好”,故 D最恰当。

24.【答案】B

①贾母,林黛玉进贾府;②贾宝玉,元春省亲;③王夫人,宝玉挨打。④晴雯,晴雯撕扇

25.作文

【文题解析】:

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是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1.材料:材料是选自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人生与我”,其核心话题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悲剧”。注意:这里的“悲剧”是一个比喻,其本体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等等。

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朱光潜先生对“人生的悲剧”的看法(态度)——“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第二层次,是朱光潜先生对其“人生的悲剧”看法(态度)的阐释。其中,第二层次又可以分为两层:

①省略号前的内容为第一层次。在此,朱光潜先生给出了一个似乎矛盾的观点(“最完美”的原因在于“最不完美”)。

②省略号后的内容为第二层次。在这一部分,朱光潜先生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世界的美满是因为“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命题的时候省略了以下内容:这话表面看法,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必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为什么要省略这部分内容?一则出于文字内容有些多,再则也是主要想给考生提供一个比较大的思辨空间:考生需要论述好世界的“完美”与“不完美(缺陷)”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这两个层次之间呈现的是递进式(渐进式)关系,采用的是“缘事说理”、步步引申的方式叙述,句间关系有着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2、引导语:引导语由3句话组成。

①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在此,注意“启示”这个关键词。所谓“启示”就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启示”应该是来源于材料内,不是来源于材料外。当然,“启示”也是有大有小。那么,就本材料而言,朱光潜关于“人生悲剧”的看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得需要具体分析一下: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

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

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考生)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悲剧”(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这也是本次作文命题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主要意图所在!

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这里需要注意“结合材料”。一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义。本次作文的“结合材料”也与此相同。

③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所谓“感悟”,侧重于感性方面,考生在写作时可以描写、抒情;所谓“思考”,侧重于理性方面,考生在写作时要议论分析。总体来看,考生要能够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不过,因为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考生最好选择“论述文”,侧重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因此,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接受人生的悲剧: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人生中的悲剧,认识到悲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能使我们更珍惜美好的时光,更懂得如何去追求幸福。

缺陷造就美好:正是因为世界有缺陷,人们才会有追求完美的动力。缺陷为人们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使人们不断努力,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悲剧中汲取力量:我们应该从人生的悲剧中汲取力量,使之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使我们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把握可能性:面对生活中的悲剧,我们要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可能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创造美好的未来。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立意为:我们应该接受人生的悲剧,从悲剧中汲取力量,把握可能性,并认识到缺陷造就美好。在作文中,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贯彻这一立意,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补充:(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的,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的,出现3处以上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关于题目:试题要求“自主确定标题”,缺标题者扣2分。

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诗歌按行计算。

关于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但扣分上不封顶。

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作文,按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作文,按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2分,不评0分。

5.只有标题的,给1~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曾力劝韩信三分天下而自立,在韩信死后被刘邦抓捕,却平安获释,你知道他是谁吗?
西汉演义·第五十九回
郦食其: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汉朝最阴险的奸雄丞相:双面卧底间谍
舌卷齐城
《生命·觉者》郦波:儒家解决习性,道家解决欲望,佛家解决情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