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

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

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

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材料二: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仰韶村遗址的多个发现展现了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

结论

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

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大型人工壕沟

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

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首次发现象牙镯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

第四次发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

(摘编自《广州日报》《大河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仰韶文化发掘上,安特生准确判断其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为之规范命名,但有功也有过,在发掘工作中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B.仰韶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

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依据有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也有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样式与仰韶彩陶很像。

D.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防止“仰韶文化西来说”进一步引申,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这驱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深入推进。

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时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安特生则使用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

C.碳—14检测,助力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可见考古技术不仅关乎考古科技含量,还影响结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D.仰韶村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前三次是针对遗址历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

3.下列选项,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论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937年,中国本土考古专家尹达发现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的判断。

B.1931年,梁思永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论断。

C.1944-1945年,夏鼐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推翻了安特生关于彩陶工艺从西亚、中亚先传播到甘肃等地再传播到仰韶的推断。

D.1960-1961年,考古学者在李家村发现大量彩陶,经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

4.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现大型人工壕沟,说明仰韶村经常遭到野兽袭击,或者来自其他部落与外来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时也显示出村落振兴。

B.发现丝绸、涂朱草茎泥墙壁、彩绘陶器等物件,说明仰韶村民已学会植桑养蚕、建造房屋,并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花纹,文化兴盛。

C.在小口尖底瓶内研究人员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表格中①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

D.由发现象牙镯形器、多种玉器等遗物,表格中②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装饰品,能打造玉制饰物、礼器等”的结论。

5.为什么说仰韶村第四次发掘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争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天蒙蒙亮,在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给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唉声叹气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脸色惨白,小眼睛露出胆怯不安的神色。

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答理他。

“①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

他觉得自己应该向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要把他们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夺走,他们答应过至少六个月内保证不会把他送到前线去,可是现在突然说三天内就要开拔,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送行。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

有一人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上了前线。”

“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

“可是……那是我们的独子呐。”那个丈夫竟然放胆地说。

“你说这话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你尽管可以拼命地宠爱你的独子,可是,如果说你还有几个儿子的话,那么在这两者之间,你总不能只宠爱他一个吧。不管一个孩子也好,还是十个孩子也好,做父亲的就是要一视同仁,把自己全部的爱交给他的每一个孩子。如果说这会儿我正替我的两个儿子揪心,那么,我替他们每一个人揪心,决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相反,还要加一倍呢……”

“说得有理……有理……”那个窘态毕露的丈夫叹了口气说,“可是,不妨就这么想某某父亲有两个儿子在前线,要是失掉了一个儿子,那么毕竟还留下一个儿子可以安慰他……而……”

“是啊,”另一个人怒咻咻地回答道,“留下一个儿子可以安慰他,但是他也一定还要为了儿子而活下去,要是换上独子的父亲呢,只要儿子一死,父亲也会死去,从此了结他那痛苦的一生。这两种境遇,哪一种更糟呢?你不觉得我的情况要比你糟得多吗?”

“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光的蓝眼睛里布满血丝。他胸中难以控制的那股狂热劲儿,仿佛从他凸出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来,其猛烈的程度,几乎叫他那孱弱的身体都支撑不住了。“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图好处吗?”

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②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国家的……”

“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育女时,可曾想到过国家没有?我们的儿子生下来,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十岁,他们活脱脱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虽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

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

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一到二十岁就去了,万一死了,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前发来电报,说他死得其所了。”这时,他那嘴唇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

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她暗自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

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从不号啕大哭。

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

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身来向那个大胖子问道:

“③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

那个大胖子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令人发指的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④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好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之一惊。

(选自《小说鉴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潘庆舲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瘦弱不堪的丈夫,细心地呵护着妻子,彬彬有礼感谢旅客的同时,也想让大家理解妻子的悲伤。

B.关于哪种境遇更糟糕的争论,其实丈夫与有两个儿子上前线的旅客强调的都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C.大胖子旅客在慷慨陈词时,极力地克制自己内心的悲伤,表现得非常自豪,认为儿子死得其所。

D.女人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得一丝宽慰,却被大胖子旅客点醒,面对儿子死去的事实应当以苦为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糟透”说明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麻烦,为下文旅客的对话创设了背景。

B.句子②中“原来”一词表明这位父亲在明白孩子“是属于国家的”的事实后豁然开朗。

C.句子③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情节也在此刻实现了反转,产生了极强的艺术张力。

D.句子④中的“讳莫如深”暗示大胖子旅客心底有隐秘的东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作者是怎样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这场火车厢内的争论虽然没有结局,但是颇具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鼓山记

[明]吴海

岁乙巳秋,郡人黄伯弘,约予与广平程伯崇、建安徐宗度,自河口买舟,顺流而下,抵白云廨寺。过东际石桥,桥覆以舟。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近里许,有亭曰“乘云”。近亭有窾泉,行者掬以饮。又里许到半山亭,亭后小溪,俯瞰山下。又里许,有阁曰“玄通”,阁外疏竹斜映,倚栏平睇,江流二道,如白虹游龙,萦带长洲,靡焉而东趋,渔歌互答,西山凝晖,碧翠异状。前登岭路,影射人背。转而右,见奇光玲珑,筛林若金色,点缀树上,如花婴.条,如果有叶,华彩相映,瑰丽不可名状。转而上,皆幽林清树,半里许,夹道有小松,曰“松关”。日已下山,促行。下小坂,皆干途,迤逦达寺,已昏黑,宿超凡阁。

明日径寺右,行蔬畦间,度松林二三百步,入丛篁中,径傍小竹,微露缀其上如珠,时滴人衣,觉清爽。出篁竹微蹊,二里许,登小顶峰,峰直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危。西望都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①,台前府寺,释老之宫,辉耀崇丽,州邑之雄,可谓罕丽。由小顶而上,又里许至大顶。使僮仆伐披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武.,少转而南,然后造乎鼓山之巅。乃拂石刻,观晦翁大字,读沈公仪铭,摩挲徐鹿卿《请雨记》。记漫.,久不可辨。

中宵月色如午,罡风忽起,联立东望扶桑,以候朝旭,奔星矢驰,四面相射,有玄云横亘在海面,高四五丈,不得视其初出之景,须臾日上已高,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迭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

至寺已近午。寺左有灵源洞,石磴垂梯,两岸崇塘,通以石梁,白云亭其上。坐稍久,洞谷生风,时来袭人。起观蔡君谟书,有奇石立道侧,号将军石。于是履危栈,度石门,求晦翁题名,赵子直诗,抵“天风海涛”之亭极焉。孤撑巉岩,凭栏欲堕,川分谷擘.,江面如沼,险绝清旷,遂兼得之。

夫升培塿②者隘一方,陟冈阜者薄百里,乃今纵目力于霄汉,纳溟渤③于胸次,晦冥昼夜,收拾举尽。岂非所处者益高,所见者益远,所造者益深,则所获益富邪?

(选自《闻过斋集》,有删改)

[注]①阛阓:市场,商场。②培塿:小土丘。③溟渤:指溟海和渤海。这里泛指大海。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沿麓A稍登B鸣涧C在左D荔荫E团团F有大石G可H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婴,指缠绕,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相同。

B.武,指半步,与《劝学》“故不积跬步”中的“跬”意思相同。

C.漫,指模糊,与《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意思不同。

D.擘,指剖裂,与成语“擎天巨擘”中的“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与友人游览鼓山,第一天雇船向东,下船后登山,晚上住在白云廨寺,第二天从寺院右边再次登山,在山上看日出,然后回到白云廨寺,观赏灵源洞等景物。

B.作者在欣赏玄通阁外的美景时,看到楼阁外面是相互掩映的稀疏竹子,倚靠栏杆平视,看到江中有蛟龙游过,江水沿着长洲向东,听到渔歌互答,欣赏西山凝聚着斜晖。

C.白云廨寺左面有灵源洞,石阶像垂下的梯子一样,洞的两边有比较大的水塘,有石梁连接,白云亭就建在上面。作者与友人坐了一会儿,洞中吹来凉风,时时吹拂着人。

D.作者在游览鼓山时不仅注重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还注重对文化景观的观察,沿途观看晦翁的题字,阅读沈公仪的碑铭,抚摸徐鹿卿的《请雨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下小坂,皆干途,迤逦达寺,已昏黑,宿超凡阁。

(2)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迭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

14.与苏轼《石钟山记》所阐发的启示相比,本文游山所获启示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苏轼友人陈裹,字述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送别词篇幅短小而对仗工整,情景相融而风格豪放,离愁的表现层层渲染,极具韵致。

B.词人回看山色,只见乱山交横,实际上并非是山石交横杂乱,是境由心生,词人心乱如麻。

C.词人以“残灯”暗示时间流逝,以“荧荧”写灯火闪烁不定,衬托词人送别友人后的心绪。

D.上片写景由远及近,下片描写由外物到己身,词人用意象的组接,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16.近代学者顾随曾说此词“遣词之工,实基于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观点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抚摸,更有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来,便抑制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诗人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吾纳孜艾是海拉提的跟屁虫,整天为了牛啊羊啊的事情跟着瞎操心。别看他干起活来 ① ,像个大人,可一玩起来,仍然是个小孩子,淘气起来更是花样百出。自从成了加依娜的哥哥,两人到哪儿都 ② 。整天一起推着独轮车进森林拾柴火。去的时候吾纳孜艾用独轮车推着加依娜,回来时两人一人扶一个车把共同使劲。车上的柴枝垛得高高的,捆得整整齐齐。

最常见的情景是两人一起荡秋千。秋千是海拉提挂上去的,很简陋,不过是两根羊毛绳系了根短木棍,高高悬在山顶平地上那棵被雷电袭击过的大松树上。吾纳孜艾踩在秋千横木上,加依娜坐在他腿边。每当秋千荡回平地,吾纳孜艾都会伸出右腿用力蹬一下地面,于是秋千越荡越高,我看着都 ③ 。那时,莎拉古丽的小猫也会跑去凑热闹。它爬上高高的大树,一直爬到系着秋千的那根树干上,一边喵喵叫,一边往下张望,还想顺着绳子爬到正在天空中来回飞驰的两个孩子之间——真的是“飞驰”啊!天空一上一下地摇摆,( )。空旷寂静的世界像巨大的摇篮,只为孩子们的一架秋千而悠扬晃动。

(摘编自李娟《羊道》)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不过”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来再正常不过。每天都有数十个外乡人经过马孔多,从未引发混乱,更无须事先神秘预告。

B.算了算了,你们没必要一直揪着我的错误不放,我不过念错一个字罢了,又何必如此呢?

C.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

D.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20.请仿照画线句,在括号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中国人明确讲“风水”的文献可以追究到郭璞著的《葬经》。②《葬经》中描述了“气”的概念,说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③也就是说“气”遇到风会被吹没影儿,遇到水则停止向前运行。④所谓风水,就是考察居住环境,⑤其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这个环境能否“聚气”。

理想风水的原型,就是原始人类栖息地的理想模式。这种理想风水格局一般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子背后,也就是北方,有高山,因为高山可以阻挡寒冷的北风。屋子南边不远处要求有“正弓”(即弯曲的向自己住宅两侧收拢)的河,这样可以提供好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又没有水灾水患之虞。屋子应该处于树木和小山包的掩映之下,同时前方是平坦开阔地,这样住处既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也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

风水的理念系统在后世发展得异常玄奥诡谲,但其核心思想,却是根植于原始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基本需求。距今约20-70万年的北京猿人栖息地的整体景观结构,就是满足风水“聚气”所有要求的一个例子。

(摘编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1.文中画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根据第二段内容,在表格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要求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近年来,常有某大学宿舍全员保研这类事情,原因之一是室友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有共同目标。反之,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的案例也不少。

“河钢塞钢”成立八年来,不仅支援了塞尔维亚的国家建设,也密切了两国的友好邦交。近日,塞总统武契奇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是最可靠、最宝贵和最伟大的朋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表述错误,“据此”的“此”还有“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2.C(A“首要任务”说法错误,原文为“重要任务”;B“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说法绝对;D强加因果)

3.D(“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无中生有,安特生只是发现“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没有说“中国不会有”)

4.C(“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于文无据)

5.①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考古学者经过大范围勘察,对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制定针对性发掘计划。②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此次发掘综合运用建模、扫描等多项技术,有利于考古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断、还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6分。每点2分,做法、效果各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D(“儿子死去的事实”错误。)

7.B(“明白……的事实后豁然开朗”错误。)

8.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女人因儿子上战场沉默不语,结尾主动向大胖子旅客提问“儿子是否真的死了”,首尾呼应。②故事场景集中。众多旅客谈话都聚焦在“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③利用对话加快叙述节奏。人物之间的争论快速推动情节发展。④中心话题聚焦。小说以战争为中心,围绕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叙述。(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任答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争论话题:这是一场关于爱国主义与亲情、理智与情感、死亡与荣誉、战争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矛盾冲突的争论。②争论结局:这场争论没有留下一个人的名字,他们全都是普通人,小说最后也没有交代这场争论的结局。③意味深长:在战争面前,这场争论没有人是胜利者,借此表现了反战思想。(每点2分,3点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BDF(原文: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意为“模糊”,与材料相同。)

12.B(作者在欣赏玄通阁外的美景时,看到的是两条江流像白虹、游龙一样,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江中有蛟龙,选项表述为无中生有。)

13.(1)走下小山坡,都是主道,曲折地到达白云廨寺,天已经昏黑,(我们)住在了白云廨寺的超凡阁。(“干途”,主道、主路,1分;“迤逦”,曲折,1分;大意,2分)

(2)山中的雾气、水中的烟气苍茫一片,远远近近轮流隐藏显现,恍如人在图画中一样,这又是一种奇观。(“迭”,轮流、交替,1分;“奇”,奇观、奇景,名词性短语即可,1分;大意,2分)

14.①苏轼感慨,凡事要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不能根据主观猜测判断是否正确(1分);②本文作者感慨,站的地方越高,看见的事物越多,到达的地方越远,获得的感受越丰富(2分)。

参考译文

乙巳年秋天,同郡的黄伯弘,约我和广平的程伯崇、建安的徐宗度,从河口雇船,顺水流向东,抵达白云廨寺。经过东面的石桥,把船停在桥边。(我们)沿着山脚逐渐攀登,左边有轰鸣的涧水,聚集在一起的荔枝树荫下,有可以坐的大石头。走了大概一里,有一个叫作“乘云”的亭子。靠近亭子有泉水,行路的人可以用手捧着喝。又有一里地左右到了半山亭,亭子后有小溪,(站在亭子中)可以俯瞰山下的景色。又大概一里,有一个叫作“玄通”的楼阁,楼阁外面是相互掩映的稀疏竹子,倚靠栏杆平视,看到两条江流,像白虹、游龙一样,缠绕着长洲,沿着长洲向东流,(站在“玄通”阁,能够听到)互答的渔歌,(能够看到)西山凝聚着斜晖,碧绿、青翠,形状不一。前面登岭的路上,太阳光照射在人的背上。转向右面,看见玲珑的光色,从树叶中透露出的光就像金子一样,点缀在树上,就像花朵缠绕着树的枝干,就像果实旁边生长叶子一样,光华与色彩相互映衬,其色彩的瑰丽不能用语言表述。转身向上爬,都是幽深的树林和青翠的树,走了半里地左右,路两边有小小的松树,叫作“松关”。夕阳西下,大家都催促着走。走下小山坡,都是主道,曲折地到达白云廨寺,天已经昏黑,(我们)住在了白云廨寺的超凡阁。

第二天走白云廨寺的右面,行走在菜畦间,过松林走了二三百步,进入一片翠竹中,路边的竹子,露水点缀在竹叶上好像珍珠一样,不时滴在人的衣服上,(让人)觉得很清爽。走出竹林有一条小路,走了二里左右,登上小顶峰,山峰就在白云廨寺的后面,向下看(白云廨寺的)宫殿楼阁,像骑在高高的山崖上。向西望都城长洲,有几千个城垛,栈房、集市、高台寺院、佛教和道教的宫殿等,光辉照耀、崇大富丽,雄壮的州城,可以说是罕见的美丽。从小顶峰向上,又一里多到大顶峰。让僮仆砍伐荆棘,踏着僮仆的脚印才能登上去,像这样走了两百多步,小路慢慢转向南面,然后登上了鼓山的山顶。就拂去石刻上的灰土,观看晦翁的题字,阅读沈公仪的碑铭,抚摸徐鹿卿的《请雨记》。但文字模糊,很长时间也不能辨别。

夜半,月色像正午的太阳,忽然刮起了劲风,我们站在一起向东望着,等待朝阳的出现,光像奔跑的星星、射出的箭一样,射向四面八方,海面上有黑色的云彩,有四五丈高,不能够看到太阳初升的景象,不一会儿太阳就已经升起很高了,山中的雾气、水中的烟气苍茫一片,远远近近轮流隐藏显现,恍如人在图画中一样,这又是一种奇观。

回到白云廨寺已经接近中午,白云廨寺的左面有灵源洞,有像垂下的梯子一样的石阶,洞的两边有比较大的水塘,有石梁连接,白云亭就建在上面。坐了一会儿,洞中吹来凉风,时时吹拂着人。(于是,我们)站起来看蔡君谟写的字,(并且看到)有一块叫作将军石的奇石立在路旁。于是,我们踏着高高的栈道,越过石门,看晦翁的题名,赵子直的诗歌,到“天风海涛”亭的边上。亭子用支柱撑在悬崖上,站在栏杆边上,就像摇摇欲坠一样,河流分开,山谷剖裂,江面就像沼泽,险峻、清绝、旷远的景色,于是都看到了。

登上小土丘只能观看狭隘的景色,登上山冈只能看到百里的景色,如今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胸中接纳大海,白天黑夜明明暗暗,全都能看到。这难道不是站的地方越高,看见的事物越多,到达的地方越远,获得的感受越丰富吗?

15.A(“风格豪放”错。)

16.示例一:①顾随认为此诗遣词工巧的原因是诗人善用联想(想象)。(2分;“工”和“想”的解释各1分)②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无计留下友人,便想象自己与默默迎客来、送客走的山塔一样,将无奈与伤感之情表达得极为工巧。(2分;想的内容1分,情感1分)③诗人思友难眠,独对残灯、潸然泪下,便联想到即使缠绵的秋雨停了,思念友人的眼泪也依然会止不住。(或“便由泪联想到雨,秋雨停时,泪也难收”)将对友人深切真挚、难以消解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极为工巧。(2分;想的内容1分,情感1分)

示例二:①诗人由无计留友、只能送友人离开的自己想到默默迎客来、送客走的山塔,巧妙表达出无奈与伤感之情。(由什么想到什么2分,情感1分)②诗人由止不住的眼泪想到连绵的秋雨,秋雨停时,泪也难收,巧妙表达出对友人难以消解的思念之情。(由什么想到什么2分,情感1分)

17.(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6分,每句1分)

18.①有模有样(或:有板有眼、老成持重、一板一眼……);②形影不离;③头晕目眩(或:心惊胆战、心惊肉跳……)(3分,每空1分)

19.B(原文与B都表示程度轻,是“只不过”的意思。A.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C和D,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只是”。)

20.群山一左一右地倾斜(主语1分,谓语2分,共3分)

21.①“追究”用词不当,改为“追溯”或者“上溯”。

③“吹没影儿”过于口语化,改为“吹散”。

④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所谓风水,就是对于居住环境的考察”

(6分,每点2分,指出错误1分,修改正确1分。)

22.①理想的人居地理环境(或理想风水、或理想风水格局);②视野(或地势);③背靠高山;④河流由两侧向住宅收拢;⑤树木山包掩映。(5分,每空1分)

23.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
考古学对于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及中国文明起源范式的演变(上)
仰韶文化点亮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考古故事 |中国考古新纪元--发现仰韶遗址
今晚讲座:仰韶百年及其文明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