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缰绳把人与牛马连接在一起。人抖动缰绳,向牛马发出特定信号,让它们前行、转弯或停止。因此,缰绳是人与牛马之间的一种信息媒介。经过训练,被套上缰绳的牛马,褪去了身上的野性,逐渐理解并记住了缰绳的信号含义,按这些信号来展开活动,耕地、运输或冲锋,成了人们劳动或战斗中的重要帮手。

有了缰绳,人第一次能够驾驭比自己力量更大的生命体。手握缰绳的人,要与牛马构成一对一的关系,关心和保护它们,让它们处于健康的状态中,以便能适度地利用和发挥它们的生命能量。因此,缰绳意味着人与牛马产生了劳动互动。人类的劳动和自然之间构成了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闪烁着自然的生命灵光。

在漫长的农牧业及手工时代之后,人类又发明出了各种使用化石能源的机械和机器,来取代人及牲畜等动物和生物的力量。劳动者是工厂里的工人,成了机器的操作者,而非驾驭者。工人操作着别人的机器,严格遵循机器的操作规范,执行和完成机器拥有者的生产指令。这种机器不是生命体,其运行不由工人主导,从不与工人发生生命的互动。在机器面前,工人的劳动无须全身心投入,工人的身体被器官化了,劳动过程是机械性的,而不再是具体的生命活动。机器的操作者其实是被机器驾驭着。那条曾经连接着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缰绳,被机器斩断了。

到了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和使用家用轿车。在汽车上,方向盘、油门及制动踏板和挡杆等,连接着驾驶者的手脚及身体,控制着汽车的方向和速度。这是新型的机械缰绳。汽车速度比牛马更快,经常会置身于更为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者必须遵循更为严格的交通法规。这需要驾驶者有更敏锐的观察及感知环境的能力、更快速的手脚反应能力,以及更果断的大脑决策能力。驾驶者的眼、手、脚及大脑要保持高度的协作。开车因而是一项需要驾驶者全身心投入的复杂劳动,驾驶者的身体重新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

与驾驭牛马相比,驾车也是一门复杂的手艺,开车,是人在驾驭车,人要充分利用机械缰绳控制汽车的运动状态。人要与汽车的技术性能及交通环境之间展开复杂的互动开车不是驾驶者给汽车打下手,相反,开车重新提升了驾驶技能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工人与机器之间的那种被动和失衡关系,工人被机器大幅削弱了的劳动主体性,都在人们成了生活领域里的汽车驾驶者之后得到了极大的修复。驾驶一辆汽车,就如同人曾经驾驭牛马一样,体现了人与工具间积极的生命互动。

汽车,是现代人普遍要去驾驭的最后一种大型机器。从驾驭牛马开始,中间经过了驾驶马车、自行车、蒸汽机车、燃油车及各种船只等交通工具,再到驾驶各种更快的赛车及摩托车、飞机乃至航天器等。这构成了人类长达数千年的交通工具发展史,这也是人主动地与工具及技术展开积极互动和协同进化的生命史。在这一过程中,人手握各种驾驭动物及机器的缰绳,去赢得驾驭速度的身心快感,并不断突破空间的边界和速度的界限。由此,作为交通工具的驾驭者或驾驶者的人,就是一个不畏风险、持续探索的主体。

近年来,新能源车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种车通过装载各种视觉镜头、毫米波雷达等,获得了对外部环境更为敏锐和全面的观测和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新能源车的车载电脑有强大的算力,能把内部的电子传感系统与对外动态环境监测体系结合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大脑”,能越来越多地替代驾驶者的人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新能源车还互联于一个更为强大的“外脑”,在卫星导航系统、大数据监测中心的帮助下,能够实时获取各种交通信息,与车载电脑共同制订出更为合理的车辆出行路线,提供各种应急处置方案,使得车辆总是能保持一种高效率的智能行驶状态。由此,新能源车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进行着智能行驶乃至自动行驶,犹如一种新型准生命体,成了一种比传统燃油车更为先进智能的移动机器。

在一辆配备智能驾驶乃至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能源车上,驾驶者的大脑不再操心汽车的行进路线及其行驶状态。这些新能源车,就如同农牧时代的一匹识途老马,能自主和自动地把人带到目的地。在智能移动机器上,人的力量只是用在向车发出信号,而无法也无须转化为车的运动能量了。

因此,拥有并驾驶一辆新能源车,和拥有并驾驭一匹马或一辆传统燃油车,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坐在智能驾驶汽车里的乘客因此获得了解脱或自由吗?人会因此去重新感知路途与大地,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和创建新的目的地,以便重建生命的主体性吗?手无缰绳、不再驾驭外物的现代人,难道只能任由自己的主体性迷失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世界之中?人如何才能与数字技术发生新一轮的生命协同进化?这些问题,尚待人们思考回答。

(摘编自徐敏、李慧敏《从缰绳到智能驾驶的旅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缰绳包含着一定的信号含义,人是信号的传递者,牛马是信号的接收者,由此牛马展开了耕地、运输或冲锋等活动。

B. 工人遵循机器的操作规范,表面上是机器的操作者,实际上是被机器驾驭着,他们所从事的是机械劳动,而不是生命活动。

C. 驾驶汽车时,汽车的方向盘、油门与驾驶者的手脚、大脑连为一体,此时人与汽车的关系和与牛马的关系是一致的。

D. 因为具有高度智能化的“大脑”甚至更强大的“外脑”,新能源汽车成为一种生命体,可以保持高效率的智能行驶状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对更大生命体和机器的征服,突破了空间的边界和速度的界限,不仅促成了人类身份的转变,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B. “连接着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缰绳,被机器斩断了”,这句话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在逐渐降低,甚至丧失。

C. 驾驶技能的发挥程度与人的主体性呈正相关关系,驾驶技能发挥得越多,主体性体现得越明显,反之则体现得不明显。

D. “从缰绳到智能驾驶的旅程”,表面上说的是技术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生命关系的问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回答尾段列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一项是(   )

A. 打造智慧城市,归根结底要为人民美好生活和福祉服务,因此数字技术的应用要接地气,要具有亲民性。

B. 数字技术要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让数字经济新应用、新业态持续涌现,构筑起生动的智慧生活新图景。

C. 引导技术向善,突破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人类,构建美好生活,实现人类解放。

D.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件、硬件技术的创新能力。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相关内容,要求体现“驾驶一辆新能源车和拥有并驾驭一匹马或一辆传统燃油车”的不同意义,并引出下文的思考。

5. 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人类的缰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根据文本内容,以层进式的结构,拟写你的演讲提纲。

【答案】1. D    2. B    

3. C 4. 驾驶一匹马或一辆传统燃油车,人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却是驾驭生命的主体。驾驶一辆新能源车,人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乘客,已经不再是决定这辆车运动状态的主体。在智能状态下,曾经驾驭动物及机器的劳动技能、人类的劳动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人与车及技术之间的生命协同进化关系等,也在衰退。    

5. ①缰绳是将人与牛马、机器等连接在一起的媒介,代表着人对外物的掌控,以及和外物之间的劳动互动和生命共融。

②随着科技的发展,缰绳的制约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人类难以再通过缰绳传递息,驾驭外物。

③人类应重新感知路途与大地,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和创建新的目的地,将缰绳掌控在自己手里,加强生命的主体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新能源汽车成为一种生命体”错,根据“新能源车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犹如一种新型准生命体”可知,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成为一种生命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人的主体地位在逐渐降低,甚至丧失”错,根据“工人被机器大幅削弱了的劳动主体性,都在人们成了生活领域里的汽车驾驶者之后得到了极大的修复”可知,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未丧失。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尾段最后一个问题是“人如何才能与数字技术发生新一轮的生命协同进化”,即“在技术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该处于何种位置?”

A.体现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应用的亲民性。

B.体现的是数字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C.“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人类,构建美好生活,实现人类解放”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D.体现的是对数字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此题组织的答案要包含两点:一是驾驶两种物体的不同意义,二是能引出下文的思考。“不同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地位上,驾驭一匹马或一辆传统燃油车能让人保持主体性,而驾驶一辆新能源车却让人成为乘客,失去主体性。下文中对“解脱和自由”“主体性”“人如何才能与数字技术发生新一轮的生命协同进化”等关键词句的思考,也可在答案中体现,以符合“引出下文的思考”这一要求。

作答时,第一句突出人“驾驶一匹马或一辆传统燃油车”时的主体性,第二句强调“驾驶一辆新能源车”时人失去主体性。两句形成对比。第三句分析原因或指出影响:人的退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中的限制性信息:以“人类的缰绳”为主题、层进式结构、演讲提纲。答题时,要结合主题,对“人类的缰绳”的含义、演变及未来进行思考。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形式组织结构,也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的形式组织结构。演讲提纲即演讲的主要思路,一些次要信息可忽略。

①由原文“缰绳把人与牛马连接在一起。……缰绳是人与牛马之间

一种信息媒介”“驾驶一辆汽车,就如同人曾经驾驭牛马一样,体现了人与工具间积极的生命互动”可知,缰绳是将人与牛马、机器等连接在一起的媒介,代表着人对外物的掌控,以及和外物之间的劳动互动和生命共融。

②由原文“这种机器不是生命体,其运行不由工人主导,……被机器斩断了”“在智能移动机器上,人的力量只是用在向车发出信号,而无法也无须转化为车的运动能量了”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缰绳的制约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人类难以再通过缰绳传递息,驾驭外物。

③由原文“坐在智能驾驶汽车里的乘客因此获得了解脱或自由吗?……尚待人们思考回答”可知,人类应重新感知路途与大地,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和创建新的目的地,将缰绳掌控在自己手里,加强生命的主体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弟、羊和老家

葛水平

春天,一场大雪阻挡了回城的路。我和表弟文军站在他家羊圈的篱笆墙前,满圈的绵羊,因为我们的到来,眼睛直戳戳盯过来。它们的样子让我惊奇,此刻,假如有一只羊张嘴说话,一圈羊的叫声就会此起彼伏,那情景十分迷人。

表弟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没有离开老家的人,①不离开是因为离开老家,羊群没有更好的落脚处。

表弟和羊相伴经年,朝夕相处,彼此熟悉对方的气息与温度,他们之间有一种局外人不理解的情愫,有友谊、有爱、有平等,也有相互的感恩,甚至更多。表弟尽其知识储备,给他放过的每一只羊都取了名字。公绵羊在老家的方言中叫“圪羝”,公山羊在方言中叫“骚胡”。“圪羝”类的取了“喜孩”“必土”等,“骚胡”类的取了“喜民”“山汉”等,母羊则一律被亲切喊“彩彩”。这些羊名字是表弟一生中创作出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

老家人说话土,表弟一口土话。从前外出读书人回乡说普通话要被村里人嘲讽,“走了几天,人就疙汰了”(意为“忘本,故意拉开和乡村人距离,显出格格不入的样子”)。老家的土话有意思,叫山丘“疙梁”,叫背心“疙拉拉”,喊太阳“饵篓”,拍胸腔是拍“疙廊”。

表弟不舍得离开老家,站在老家的山疙梁上,穿着红色的“疙拉拉”,看着“饵篓”升起落下,“疙廊”里装满了不舍得离开老家的泪水。

眼看着道路延伸了希望,也带走了一切,没想到的是羊决定了表弟的命运。

放羊不杀羊,是表弟做羊倌的原则。他总说和羊感情缠绵多年,一直都怀念和羊一起成长的岁月,似乎在成长过程中也吃透了羊的性格。表弟一个人站在山坡上还哭了两回,最后痛下决心不离开老家。

养羊人有自己的地界,山下沟为界,羊群在自己的地界内吃草。某一天,突然从对面的山头上跌跌撞撞走下来一只羊,走到表弟放羊的山坡下,没入草丛不见了。表弟从山头慢条斯理走近看,看见一只羊卧在草丛中生育,母羊舔着湿漉漉的小羊羔,看见表弟走来,母羊叫着,站起来丢下小羊跌跌撞撞走了。这是自己去年卖了的“彩彩”呀!

母羊感恩从前的主人,丢下一只小羊羔子走了。

表弟在黄土疙梁上难过了一阵子,羊不是宠物。②宠物与人相似,争宠。羊只知道羊倌放养它在疙梁上,土地接纳了母亲般的“饵篓”送来的阳光,一年四季,土地的呼吸,宛如母亲的呼吸,比山头更为辽阔,尽管土地似无声无息,然却恩泽生灵,给生灵爱。就像梭罗说的,有如山间的空气会喂养灵魂,启发灵性。

羊的行动,凭直觉爱人,不生仇恨。

表弟在疙梁上用手甩着泪蛋子,哭到最后想明白了,羊都知道恋主,自己为啥要离乡背井?

又听表弟讲一只母羊死去,表弟用小羊的胞衣涂抹在其中一只母羊“彩彩”身体上,血水淋漓,小羊跌跌撞撞寻着娘的味道。

娘的味道,前所未有的疼痛,勾勒、构建并呈现老家之所以为老家的光亮属性。

③娘的味道就是老家啊!

城市的方向一直是老家人富足的梦想地。那么土地呢?大面积的土地开始闲置,人总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会想到土地。

我坚信重返故乡是未来人的必然方向。看那二里三里高的疙梁上,晚阳挂在西天边,浮游的尘土托着一方酱紫,裹一身春风转身。

其实,作家的蜿蜒走势皆因为自己的命运和定力。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资使用,建立在自认是好的“过去”之上,用记忆中的经验寻找故事。对我而言,生命里如果出现一个心仪的朋友,那一定是在老家,老家人用“土话”满足了我继续生活的喜悦心情。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回老家,走到疙梁坡上,看见表弟躺在草皮上入睡,④睡得很放肆,四仰八叉,“饵篓”在高处懒懒散散相拥,不亲近,也不躲闪,草皮上的鼾声此起彼伏。羊埋头吃草,鼾声逸出来的自在味道是整个乡村美好心灵的实录。一辈子没有睡过一张好床的表弟,在羊们的簇拥下睡得如此踏实。

想起童年时夏日的夜晚,院子里铺一领苇席,男人女人孩子们都坐在上面,白天出山的大人们把山外听来的事努力用农民文学家的口吻复述一遍。小孩子们不敢大声喊叫,怕一不留神碰落了玉米的香气、青草的香气。月影下老窑花纹繁复的窗栏板,一棵树宽的门扇,紫铜的门环,铁葫芦锁,他们看着看着,睡意来了,不等散场就睡过去了,被大人喊醒时骨软脑糊,恨不得睡死过去。

那样的睡眠,居住在城里的我再没有找到过。面对老家的从前和现在,我无法表达此刻的心情,我从老家人的故事中获得创作源泉,表弟和羊群守着自然秩序。在老家,人们对所有的生命都以兄弟相称,一辈子各安天命,各从其类,但关键时刻总有灵性呈现。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感动的记忆。就我而言,纵然是一句温暖的话,或是一个会意的眼神,无一不是人类高尚心性的自然外露。我常常沉浸在对老家人事的回忆中,被那些曾经的感动永远地感动着,这无数美好的感动,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热忱和欲望。也正是有了这些人、这些事,我生活的天地才越发绚烂明媚。

我选择写手艺人、写乡村。相比时间,他们是有重量的,他们的故事透彻地穿越时间留存下来,他们的坚守也许让我能够看见乡村的远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我”因大雪留在老家,见到表弟和他的羊群,并借羊“直戳戳”的眼睛,暗示“我”与老家、表弟的疏离。

B. 文章第一章节列举了一系列的方言,体现了表弟的“土”,但这里的“土”并不带有贬义色彩,而是充满赞美之意。

C. 表弟为了羊哭了几回,他感动于羊的灵性,认为羊都知道恋主,何况是人,最后他痛下决心再也不离开老家。

D. 童年记忆中孩子们的那种睡眠,“我”在城里再没有找到过,通过“睡眠”这一事件,流露出“我”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羊群离不开老家,表弟离不开羊群,由此可见影响表弟命运的是羊群的归宿和他对羊群的情感。

B. 句子②将羊和宠物、人对比,突出羊“凭直觉爱人,不生仇恨”的品性,批判了表弟卖掉“彩彩”的行为。

C. 句子③由羊及人,小羊在血水淋漓中跌跌撞撞寻找娘的味道,实际上象征着人对老家“光亮属性”的寻找。

D. 句子④写表弟的睡姿,“放肆,四仰八叉”的姿势是自然的,体现表弟在土地之上、羊群之中的安心、踏实。

8. 文中说“我从老家人的故事中获得创作源泉,表弟和羊群守着自然秩序”。这里的“自然秩序”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葛水平曾说过,她努力的方向是“让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温暖的气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以表弟和羊群为代表的乡村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偎、相互守候的生活状态。

②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影响的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的运行规律。    

9. ①表达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关注和尊重,如在《表弟、羊和老家》中,刻画了表弟这一朴实、善良、勤劳的人物形象,赋予其温暖的气息。

②体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作者以表弟和羊群为代表,展现了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形成一个充满温情的氛围。

③暗示了作品中传达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反思,作者关注在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当下,逐渐走向落寞的传统乡村生活,引人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暗示'我’与老家、表弟的疏离”错,写羊群“眼睛直戳戳盯过来”,突出“我”的惊奇,暗示“我”与老家的疏离,但是不能表现出与“表弟的疏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批判了表弟卖掉'彩彩’的行为”错,只是客观地介绍表弟卖掉“彩彩”的事实,没有批判色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表层意:结合“在老家,人们对所有的生命都以兄弟相称,一辈子各安天命,各从其类,但关键时刻总有灵性呈现”,可将“自然秩序”理解为乡村生活中人与动物(或生灵)之间相互依偎、相互守候的生活状态。

②深层意:结合“那样的睡眠,居住在城里的我再没有找到过”等内容,可知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甚至呈现浮躁的气息,而乡村生活“纵然是一句温暖的话,或是一个会意的眼神,无一不是人类高尚心性的自然外露”,依然按照朴实、平静和安稳的规律运行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温暖的人物:刻画“表弟”这一朴实、善良、勤劳的人物形象,而“表弟”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一直坚守在乡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代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表弟和羊群相依相守的生存模式和状态,流露出了浓厚的温暖气息。

②温暖的环境:以表弟和羊群为代表,勾勒和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在乡村老家,人与自然(生灵)之间的关系融洽、紧密,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氛围,作者对这种传统的乡村生活充满热爱,并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共鸣。

③温暖的主题: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视野开阔、境界深远,对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呈现出的浮躁、不安并不回避,而是将其和传统的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进行对比,传达出这样的人文关怀和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仇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是地遍天下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材料二: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文学曰:“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子产如之何?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①不能存亡国也。”

(节选自《盐铁论·卷二》)

注释①〔微、箕〕微子,周代宋国的始祖。箕子,商王文丁的儿子。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赋敛既烦A数矣B又外禁C山泽之原D内设E百倍之利F民G无所H开说容言。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本义指宗庙,古时天子或者诸侯祭祀祖先的专门处所;文中指庙中的神主牌位。

B. 界,接界、毗连,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界”意思不同。

C. 凿枘,榫眼和榫头,凿枘相应,比喻互相投合;也比喻龃龉不合。文中意为前者。

D. 被,蒙受、遭受,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武只能役使归附于自己的人,秦国却可以任意驱使自己的仇敌,让他听从自己的安排,可见秦国的威势比汤武还要强大。

B. 古时统一天下、臣服诸侯的帝王,领地没有超过千里的,而秦国土地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开拓得很远,远超古时帝王。

C. “大夫”认为国家存亡与每个臣子都有关联,秦国的灭亡和赵高、商鞅都有关系,就像殷商的动乱和崇虎、伊尹都有关系一样。

D. “文学”指出商鞅的重刑峭法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商鞅虽然为秦国建立帝业,但他造成的后果,即使有十个子产也无法挽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

(2)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14. “荀子”和“文学”认为秦处于困境或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像这样,即使给秦王在关外修筑明堂来使诸侯朝拜,也差不多可以办到了。

(2)所以扁鹊不能使死人的骨头长出肉来,微子(纣王长兄)和箕子(朝鲜开国国君,纣王的叔父)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    

14. ①使用严酷的刑法和武力治理国家,轻视礼义。②应当增加信用,注重礼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征收的赋税已经很繁重了,还要禁止人民开发山林湖泊的资源,把巨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矣”为句末语气词,故B处断开。

“又”表明另起一个原因,且“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是对称句,结构一致,故分别单独成句,故在D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楚王背着三个先王的牌位。

B.正确。接界、毗连。/界限,边界。句意:与齐国接界。/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

C.正确。句意:而没有周公和姜子牙的配合。

D. 错误。蒙受、遭受。/表被动。句意:好比秋天的蓬草遭到霜打之后。/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认为国家存亡与每个臣子都有关联,秦国的灭亡和赵高、商鞅都有关系,就像殷商的动乱和崇虎、伊尹都有关系一样”错误,由“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可知,“大夫”认为商鞅使秦国富强,赵高使秦国灭亡,并且“大夫”是将“用崇侯虎扰乱殷商这件事来指责伊尹”来类比人们“用赵高亡秦的事来非议商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筑明堂于塞外”,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塞外筑明堂”;“朝”,使动用法,使诸侯朝拜;“殆”,差不多,恐怕。

(2)“肉”,使动用法,使……长肉;“存”,使动用法,使……保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由“力术止,义术行”“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此所谓力术止也”可知,秦国一味使用武力,导致忧患数不胜数;材料二中,由“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可知,“文学”认为商鞅重视财利而轻视礼义,提倡武力而奖励军功,招致秦朝亡国。由此可知,“荀子”和“文学”认为秦处于困境或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使用武力和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国家,轻视了礼义。

由“力术止,义术行”“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可知,强力的方法行不通,礼义的方法行得通,应当以礼义和信用治国。再根据商鞅“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的错误做法,可知,正确的做法是增加信用,注重礼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强力的方法行不通,礼义的方法行得通。这说的是什么呢?”回答说:“说的是秦国。它的兵力比商汤、周武王还要威武强大,它的领土比舜、禹还要广大,但是忧虑祸患多得不可胜数,提心吊胆地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这就是我所说的强力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说兵力比商汤、武王还强大?商汤、武王,能够使喜欢自己的人为己所用。现在楚王的父亲怀王死了,国都被攻陷了,楚王背着三个先王的牌位逃到陈、蔡两地之间,然而秦国让他向左就向左,让他向右就向右,这是使仇人为自己所役使,这就是所说的秦国的兵力比商汤、武王还威武强大。为什么说领土比舜、禹还广大?回答是:古时帝王统一天下、臣服诸侯,疆域没有超过方圆千里的。当今秦国南面占据沙羡一带,北面与胡、貉相邻,西面占有巴国与戎地,东面占有楚国的土地,与齐国接界。这是领土遍及天下。它的威势震慑天下,强大危及中原,这就是所说的能力比舜禹还广大。那么该怎么办?回答是:节制威力返回到礼义上来,选用那些端正诚实守信美好的君子治理天下,同他们一起参与国家政事,端正是非,顺从的国家不管它,不顺从的就加以诛伐。像这样,那么军队不用再到塞外而政令就能通行于天下了。像这样,即使给秦王在关外修筑明堂来使诸侯朝拜,也差不多可以办到了。当今之世,增加土地不如增加信用更为迫切。

材料二:

桑弘羊说:“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而富强,后来终于兼并六国而成就帝业。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由于奸臣独断专行,合理的法律制度得不到实行,旧贵族叛离,使得秦朝灭亡。善于歌唱的人能使别人接续他的歌声,善于手工制作的人能使别人继承他的事业。周朝的建国事业能完成,是周公出力的结果。如果只有裨谌(郑国大夫)为郑国起草政令,而没有子产(郑国改革家)来修改润色,只有周文王、周武王制定的规章制度,而没有周公和姜子牙的配合,那么他们的功业都是不能成功的。现在你们用赵高亡秦的事来非议商鞅,就好像用崇侯虎扰乱殷商这件事来指责伊尹一样。”

文学说:“伊尹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作为商朝治国的基础,因此子孙继承王位,经过一百代没有断绝。商鞅用严酷的法律作为秦国统治的基础,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征收的赋税已经很繁重了,还要禁止人民开发山林湖泊的资源,把巨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财利而轻视礼义,提倡武力而奖励军功,这并不是不能扩充领土,增加地盘,但这就好像人得了水肿病一样,喝水越多病就越重。你们只知道商鞅为秦国开创了帝业,不知他也是给秦朝招致亡国的原因啊!好比秋天的蓬草遭到霜打之后,被风一吹就零落了,即使有十个像子产那样善于为政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扁鹊不能使死人的骨头长出肉来,微子(纣王长兄)和箕子(朝鲜开国国君,纣王的叔父)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韩琮①

竞持飘忽意何穷,为盛为衰半不同。

偃草喜逢新雨后,鸣条愁听晓霜中。

凉飞玉管来秦甸,暗袅花枝入楚宫。

莫见东风便无定,满帆还有济川功。

注释:①〔韩琮〕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石载顺等驱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飘忽无定”,风才被赋予了无穷的意味,它可以体现万物盛衰,也可以寄托人的悲喜之情。

B. 草在雨后见风而喜,树枝在霜雪中闻风而愁,颔联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描绘了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C. “凉飞玉管来秦甸”写风吹来羌笛声,给人以凄凉悲苦之感,与“羌管悠悠霜满地”所造之境相似。

D. 本诗以“风”为题,中间四句却没有直接写“风”,而是通过不同场景的跳跃,体现对风的褒贬之情。

16. 诗歌尾联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道理:不要见到东风就觉得它飘忽不定,如果利用东风的力量,就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这说明了如果善于利用事物的长处,将有助于取得成功的道理。②思想感情:诗人托物言志,表面上写东风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明君的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体现对风的褒贬之情”错。诗歌中间四句想象风在新雨后、晓霜中、秦甸和楚宫中,描述了风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状态,说明风“飘忽意何穷”的特点,没有体现诗人“对风的褒贬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道理:尾联“莫见东风便无定,满帆还有济川功”意为“不要见到东风就觉得它飘忽不定,如果利用东风的力量,就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此联承接上文,体现风“飘忽”“无定”的特点,但又语意一转,写风有“济川”的作用,从正面肯定风,说明了如果善于利用事物的长处,将有助于取得成功的道理。

②思想感情: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要托“东风”言志,表面上写东风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实际上说明自己可以得到君主的赏识,也能施展才能,建立功业,表达了诗人希望被君主重视,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理想——最终能够实现“外户而不闭”。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以反问语气表达愤懑之情,但终究只能无奈地将爆发的悲慨之情强咽下去。

(3)古人经常夜观星空抒发感慨,或以星宿指代地域,或把星宿化入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是故)谋闭而不兴    ②. 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④.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⑤.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⑥. 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踯”“躅”“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A___,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智能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已经大为拓宽,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等等。___B___,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①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②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③感触周围环境,④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⑤不同之处在于,⑥人的感官比传感器更敏锐、更强大。⑦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⑧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之外。⑨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⑩也无法感知“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这些人类感知不到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  B: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    

19. (1)语句③,“感触”修改为“感知”;(2)语句⑥,“传感器”和“人的感官”交换位置;(3)语句⑧,删除“之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

能力。

A处,根据“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可知,要填写的句子中,需要把“人”作为喻体;再根据“传递给智能系统进行计算”可知,此处的“人”指的是“智能系统”,故此处可填“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

B处,横线前介绍的是各种传感器,横线后突出手机的功能。因此,横线处要突出传感器的基础作用,故此处可填“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

一是③句搭配不当,“感触”的意思是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不能与“环境”搭配,可将“感触”修改为“感知”;

二是⑥句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应将“传感器”和“人的感官”交换位置;

三是⑧句句式杂糅,“超出……范围”“在……范围之外”杂糅,可删掉“之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文字运用Ⅰ

___A___,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智能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已经大为拓宽,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等等。___B___,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①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②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③感触周围环境,④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⑤不同之处在于,⑥人的感官比传感器更敏锐、更强大。⑦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⑧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之外。⑨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⑩也无法感知“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这些人类感知不到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语言文字运用Ⅱ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某单位要拟写对联发扬焦裕禄、孔繁森精神,请根据材料内容,及下联补充上联。要求:语言流畅,基本符合对联要求。

胸怀百姓,勇担重任深思熟虑应效孔繁森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使用了引号,说说二者表达效果的不同。

(1)这些人类感知不到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2)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答案】20. ①原句中“片片”“白茫茫”为叠词,较改句强调了内涝洼窝之多、盐碱地贫瘠之严重。②相较改句,原句更形象地写出了兰考大地灾荒的严重,更能突出下文中焦裕祿治灾的精神。    

21. 示例:肩负千钧,直面困难高瞻远瞩当学焦裕禄。    

22. (1)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赋予传感器以人的特殊的感知能力,生动形象。

(2)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指“涝、沙、碱”,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中“片片”“白茫茫”为叠词,强调了内涝洼窝之多、盐碱地贫瘠之严重。改句删去了叠词“片片”“白茫茫”,使“洼窝”“盐碱地”以直白的形式出现,失去了场景的形象性,难以突出灾荒的严重。

②结合下文来看,改句淡化了焦裕禄治灾的精神。相较改句,原句更形象地写出了兰考大地灾荒的严重,更能突出下文中焦裕祿治灾的精神。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等。根据题干要求,拟写的上联要结合材料内容,体现和材料、下联内容的相关性。结构上,下联中的“胸怀百姓”“勇担重任”是动宾结构,“深思熟虑”是并列结构,“应效孔繁森”是动宾结构,上联的结构要与此基本一致。故可拟写上联为:肩负千钧,直面困难高瞻远瞩当学焦裕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

(1)第一句话中的“感受”,是让传感器具有人的“感受”能力,表示特殊含义,赋予传感器以人的特殊的感知能力,生动形象。

(2)第二句话中的“三害”,指“涝、沙、碱”,是特定称谓,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体悟“道”),王弼提出的“体无”(体验世界本相),朱熹强调的“体认”(体会认识),所说的都是“体验”。“体验”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超越一般的语言概念层次,能直抵人的心灵世界,在心中再现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与他者的通融,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体验”一词进行解说,首先指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体验”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接下来例举了中国古代哲人关于“体验”的类似表达,最后材料指出“体验”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它能直抵心灵世界 ,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就“体验”的概念而言,《辞源》对“体验”有两种解释:一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一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这两层意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主要指内部心理感受,后者主要指外部亲身经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亲历性与感知性是“体验”的核心要旨:它是个体对实践经验的亲历,也是人们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对客观实践与事物的主观感受。

考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思考,“体验”会带给你超越言语判断的境界,身体力行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验”是对生命的不断充实和丰满的过程。人生因经历而丰富,体验是我们丰富生命感受最直接的方式。体验没有任何目的,也无需要得到什么结果,里面没有任何得失心,也不会有什么付出和回报。“体验”本身既是目的,也是过程和结果。

还可以从如何获得体验的角度思考,首先,体验,源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源于积极的人生态度。时常怀有积极的心态,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受到国家、社会、他人给予自己的爱,胸中拥有彭湃的热血、期待早日贡献于社会的情怀,那么,体验的感觉便会纷至沓来。其次,真正做到体验生活、充实人生,要求人们必须拥有发现的眼睛,即极为强烈的求知欲。一位哲人曾言: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新太阳”客观存在着,人们只有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始终充满新鲜感,“再看一眼,就会有新的发现”,从而赢得特别的欣喜与特有的感动。另外,很多时候,获得体验需要创造机会、展示自我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体验”之心,抵心灵之境。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体验”:“体”为亲身去实践,去经历;“验”为验证、总结和反省。“体”和“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验能带来更深入、更丰富的认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要勇于去尝试,保有一颗好奇之心,敢于去试错。二、需要全身心,沉浸式体验,不走过场,浅尝辄止。

立意:

1.体验是驶向彼岸的意义之舟。

2.以“体验”的力量,直抵心灵世界。

3.人生贵在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倒计时 | 每日一道高考题,助力高考得高分(34)
每日一道压轴题点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
每日一道压轴题点评【初一】点评:本题考查...
七上语文人教期中综合测评卷(1)
周二月考难点答疑
【每日一题】2018年中考考点分解及演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