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省重点中学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昨天刚握过世界女子壁球冠军的手,她把她的微生物组传给我,现在我又把它传给了你。”吉尔伯特一边说,一边和我握手。
“凭借这双手我就能变成壁球'高手’了吗?”我问道。
“只是右手而已,”他说,“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我只好说声抱歉啦。”
我们与猎狗、大象和獾一样,会把细菌的气味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其实我们也释放了细菌本身。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坐在吉尔伯特的车上,我会把微生物留在车座上。现在我靠在他的厨房料理台上,在上面留下了微生物,其中写满了我的信息。为了分析这些信息,吉尔伯特最近擦拭了家里的开关、把手、厨房料理台、卧室地板。他的研究团队招募并培训了六组家庭。这项名为“家庭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来自其家庭中的每个人。人们手上的微生物会附着在开关和把手上,脚上的微生物会覆满地板,皮肤里的微生物则蹭上了厨房台面。所有这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其中三名志愿者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住处,而他们的新住所也迅速有了老房子里的微生物特征,即使换到了酒店房间也是如此。在进入新地方的24小时内,我们自己的微生物便覆盖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自身的映射。当别人试图让你觉得“宾至如归”时,人们真的都没有什么自主权,因为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
我们也会改变室友身上的微生物。吉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如果家里养狗的话,微生物之间的连接还会增强。狗把微生物从户外带入室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物种库,丰富了家庭微生物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发现这些啮齿动物变得对各种过敏源都不那么敏感。这些灰尘大餐让小鼠的肠道增加了一百多种细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源侵害。
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我原本以为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他说,“然而,真相让我大吃一惊。二者之间很少甚至没有重叠的部分,室外空气中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含有大量不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可以说,患者把自己浸泡在了“自己的有害微生物汤”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很简单:开窗通风。新鲜空气会带来无害的环境微生物,占据病原体的生存空间。但是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洁净存在矛盾。
我们一直试图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排除微生物,但也许是时候欢迎它们光临了。2014年,格林的团队参观了一栋闪亮而崭新的大学建筑,他们从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300个场所收集灰尘样本。分析表明,许多设计会影响灰尘中的微生物,比如房间的大小、房间之间的联通关系、被占用的频率、通风方式等。几乎每种建筑设计选择都会影响建筑物中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微生物生态。或者正如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塑造了我们。”格林认为,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同样,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实践。农民可以在田垄边缘种一排野花,从而增加授粉昆虫的数量。格林希望找到类似的建筑设计窍门,从而提高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吉尔伯特同意格林的想法,而他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而不是直接喷洒或涂抹在墙壁上。他在建筑师赞助的几件作品中精心设计了新风系统,使流经它们的空气会穿过一面种满绿植的墙壁,绿植捆满了微生物小球,小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微小的裂缝和凹点。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还组织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该团队正在接触研究海洋、草原、洪泛区的科学家,试图说服他们共享样本和数据。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最近甚至到白宫请愿,希望推动各方的协调,促成不同领域间科学家的合作,能开发出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更好的工具。
是时候思考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了!参与研究的家庭已经同意让研究人员擦拭他们的房子;水族馆的经理能够像关心他们的宝贝海豚一样,关心水族箱中的隐形生命;医院也在认真考虑往墙壁上添加,而不是消灭微生物;建筑师和官员可以在品尝高级料理的同时,讨论粪便移植的话题……人们迎来了新时代的开端,大家终于准备好去拥抱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指的是在我们的心理适应新住所之前,我们携带的微生物已经先行占领了这个新的住所。
B.“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指户外空气的微生物群落中包含了家家户户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C.“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的形态来影响室内微生物的生态,提高其多样性。
D.“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指的是让空气穿过微生物小球,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过滤空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微生物组。
B.医院特意设法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C.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过敏性炎症。
D.养宠物的家庭比不养宠物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微生物物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应用更大的图景”的一项是( )(3分)
A.应用于司法领域:通过提取嫌疑人留下的微生物痕迹对他们进行追踪和抓捕。
B.应用于生活领域: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保障师生健康。
C.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体内的微生物种类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D.应用于建筑领域: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设计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微生物生态。
4.下面的图表梳理了吉尔伯特研究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目的,请补写完整。计划部分不超过10个字,目的部分不超过20个字。(4分)
5.为保证传播知识的准确科学,表达应做到严谨客观。而本文以对话开篇,以抒情笔调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笼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文本,揣摩“海”的多重意蕴。(4分)
9.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瘴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戡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②,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擐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
(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指隐蔽、含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不同。
B.正,指使端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朝秦楚”的“朝”用法相同。
C.非常,指不同寻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词义相同。
D.乃,指于是、就,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乃”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
14.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写。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了思家、忧国的主旨。“四千里”是说离家之远,而“五六年”是说战乱之久。
B.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喻自己年老多病,以“兵戈阻绝”点出了不能重返故土的原因。
C.尾联写听到乘胜追击敌人的消息,诗人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也可还乡,表达了欢快之情。
D.这首诗作者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写,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蕴含丰富的内涵。
16.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请结合这一评论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出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即使学术专著《说文解字》也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虽然出自大学者,但都是通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18.下列句中的“你”和材料中“这样你就会变聪明”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你不能因为种子外表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它以后长得很好。”
B.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9.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2分)
信 功  舒  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
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   ①   ,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   ②   。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
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   ③   ,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a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b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c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2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
B.a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C.b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
D.c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6分)
22.下列选项中,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视为止,行为迟 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3.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可忽乎? 吾其还也                B.焉有仁人在位       将焉取之
C.上乃欲变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冀君实或见恕       百姓之不见保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镜子是自我的反射,透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今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但是,所照的镜子有时也会出现偏差,如果照了“凸透镜”或“凹透镜”,结果就会不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B项“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指的是户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包含医院普通病房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并不是指一般人家的住宅内。C项以偏概全。“这个过程”指前文丘吉尔所说“建筑也塑造了我们”的过程,“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从而提高室内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影响我们自身微生物生态。D项“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错误,应是利用微生物来过滤空气。)
2.(3分)D(A项“相同的”错误,应为“相似”。B项,依据原文“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卫生存在矛盾”,并不意味着医院的这种做法错误。C项“抑制过敏性炎症”只是在小鼠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
3.(3分)B(“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是已经实现的应用图景,不是“更大的图景”。
4.(4分)①建筑物微生物计划;②将无害微生物引入普通病房,助力患者康复;③通过建筑设计,提高有益微生物多样性;④促成科学家合作,预测生态系统微生物。(每条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恰当。①科普作品传播知识,既要科学严谨,也要生动通俗。(2分)②开头的对话描写,借吉尔伯特和我开玩笑,传达了“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的观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分)③结尾运用抒情笔调,热切展望了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能感染读者,引发共鸣。(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3分)A(“对我的不满”错)
7.(3分)D(“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错)
8.(4分)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6分)①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②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引发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主题;③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每点2分)
10.(3分)ADH(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12.(3分)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且戴良对高祖和秦府小人无惋惜之情)
13.(1)(4分)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勉励(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人看什么呢?(“劝”,“书不以实”倒装句式,“何观”,每译对一处给1分,文意通顺1分。)(2)(4分)(但)立太子是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的原则),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本来按照道义就是不可以的。(“以”“固”“义”,每译对一处给1分,文意通顺1分)
14.(3分)(1)部下定计发动政变,让李世民陷于不义之中;(2)部下政变之后胁迫高祖,不忠于所事。(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15.(3分)B(“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喻自己年老多病”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以“草木变衰”来暗示自己入蜀已有多年,暗喻自己的飘零憔悴。)16.(6分)①诗人不是抽象地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言情,让读者体会形象中蕴含的忧伤之情,有含蓄隽永之妙。②颈联描绘了“宵立”“日眠”的生活细节: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③这种坐卧不宁的反常生活,生动传神而又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无限情思,照应了题目“恨别”,让读者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忧伤之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铿尔,舍瑟而作(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每空1分,共6分)
18.(3分)C(材料中的“你”是泛指。A指说话者“我们”;B指说话对象:周朴园:C泛指;D指前面的“地”“天”。)
19.(2分)答案示例:信:“人”只要“说话(言)”就一定要讲“信”用。功:“工”作努“力”,才会成“功”。舒:善于“舍”弃,善于给“予”,才会感到“舒”心。忌:妒“忌”之人,因为“心”中只有自“己”。(评分建议:有一定寓意,解析合理即可。)20.(6分)①如果散热太快②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③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评分标准:1点2分)
21.(3分)A(“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错。从上下文来看,前面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后面说“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可见,“热导率”这个概念是在【甲】处提出的,且“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甲】处比放在【乙】处更合适,既照应上文,又引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2.(3分)B(例句为宾语前置,A为状语后置,B为宾语前置,C为省略句,D为主谓倒装。)
23.(3分)C(于是,就A表反问,难道/表祈使,还是。B疑问语气词,哪里/兼词,从哪里。D人称代词,我/表被动。)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镜子是自我的反射,透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今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但是,所照的镜子有时也会出现偏差,如果照了“凸透镜”或“凹透镜”,结果就会不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个材料陈述的是“镜子”的作用,镜子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客观参照,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悼念魏微时所说之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今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与好的人同行,他们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的对错、好坏,让我们能够明白生活、做人中的得失,以此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修养。材料的含意强调“但是”后的意思,即要选对镜子,否则就失去了正确的参照,进而结果就会出现偏差,这是准确立意。我们身边的邪之人,就犹如“凸透镜”或“凹透镜”,在他们的眼中、嘴中我们会发现歪曲的自己。他们可能放大我们的优点,让我们骄傲自满;他们也可能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迷失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可能放大我们的缺点,让我们自卑、迷茫..·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正文部分可先论述平面“镜子”对我们的益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坏处;最后可以论述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拿出“亲贤人,远小人”的精神,择良人而处,以他们为参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生境界。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1.以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
2.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照镜自省:寻找真实的自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自古以来便是仁人志士追求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而在这漫长的修身之路上,镜子——这个日常之物,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镜子,乃自我之投影,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容颜、举止,乃至心灵深处。经常照镜自省,如同古人每日三省吾身,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然而,正如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镜子也有其“凸”与“凹”之分。当我们照了“凸透镜”,眼前的自己仿佛被放大,优点变得熠熠生辉,而缺点则隐匿于无形之中;反之,若照了“凹透镜”,则一切都被缩小,连那原本闪耀的光芒也变得黯淡无光。
那么,如何在照镜自省的过程中,避免被“凸透镜”或“凹透镜”所迷惑,找到真实的自我呢?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谦逊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当我们站在“凸透镜”前,欣赏着自己被放大的优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找到真正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凹透镜”下,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被无限放大,甚至感到自卑和沮丧。然而,这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从而不断进步。正如古人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最后,我们需要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有些观点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照镜自省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的自我。
照镜自省,不仅仅是为了看到自己的容颜和举止,更是为了找到那个真实的、有缺陷但也在不断努力完善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逊、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修身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以镜为鉴,照见真实的自我;以心为尺,丈量人生的宽度。在修身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寻那个更好的自己。
一等(60-54分):审题与立意上:准确理解材料,把握“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的主题,立意高远,见解独到:清晰阐述“镜子”的比喻意义,并能联系现实,提出有深度的思考和见解。内容与结构上:内容充实,论据丰富,能够深入剖析平面“镜子”和“凸透镜”“凹透镜”的不同影响: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证过程清晰流畅,段落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语言表达上:语言精准流畅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多变,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用恰当,论证有力,能够用具体实例或名人名言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二等(53-48分)审题与立意上:正确理解材料,能够围绕“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的主题展开论述,立意明确;对“镜子”的比喻意义有正确理解,能够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内容与结构上:内容较为充实,论据较丰富,能够支持观点,结构完整,逻辑较严密。语言表达上:语言通顺,表达准确,引用或举例较为恰当,有一定论证力度。三等(47-43分)
审题与立意上:正确理解材料,能够围绕“选好镜子,照出更好的自己”的主题展开论述,立意明确;对“镜子”的比喻意义有基本理解,能够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内容与结构上:内容较为充实,论据基本能够支持观点,但对平面“镜子”和“凸透镜”“凹透镜”的剖析不够深入。结构完整,但段落安排或逻辑性可能稍显不足。语言表达上:语言通顺,表达基本准确,但用词和句式可能不够丰富。引用或举例基本恰当,但论证力度可能不够。四等(42-36分)审题与立意上:基本理解材料,能够提及“镜子”的比喻意义,但立意不够鲜明或深入;文章内容与主题有一定联系,但可能未能全面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与结构上:内容相对简单,论据不够充分,对平面“镜子”和“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分不够清晰;结构基本完整,但可能存在逻辑不严密或条理不清晰的问题。语言表达上:语言基本通顺,但表达可能不够准确或流畅;引用或举例较少或不够恰当,论证力度较弱。五等(36分以下)偏题(30-36分),离题(30分以下),套作(20分以下)没有标题扣2分字数不足600的,不超过36分;字数不足400的,不超过20分;字数不足200的,10分以下。
【参考译文】文本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书,希望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见相抵触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本人看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征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勉励(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实录》,很符合公正的道理。”文本二:
我读《唐史》,读到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长叹一声。唉!凭借唐太宗英俊勇武、爱好名誉(的特点),却最终被秦府一众小人算计定策,可惜啊!唐太宗首先倡议用非同寻常的计谋来平定天下,那么(说明)高祖拥有天下,确实是太宗的功绩。虽然如此,(但)立太子是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的原则),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本来按照道义就是不可以的;而且太宗多次推辞不接受任太子,大概也是(因为)看到这(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吧?由是观之,那么太宗的想法,本来已经明白了解(谁可以担任太子的)大义所在。后来最终(发生)宫门喋血、招致天下万世讥责也不顾虑的事情,也是因房、杜两人设计陷害导致的。何止房、杜两人呢?在那时,太宗已经杀了隐匿的敌人,对数量不多的近臣,只劝告他们卸下兵甲受刑就可以了;如果高祖想到这件事是不得已而原谅他,这样以后辅佐他来谋取以后的功绩,也是可以的;最后竟然放弃(这一做法)不做。尉迟敬德这个人,竟然提着盔甲手持长矛,就径直到高祖面前,借口说恐怕惊动高祖的内心,这跟盔甲长矛有什么关系呢?尉迟敬德这一行动只是担心高祖突发怒气,就会对太宗不利,所以借此胁迫他。假如高祖对这种情况不巧偶然像尉迟敬德所料的那样发怒,那么尉迟敬德的长矛难道不会针对高祖吗?秦府一众小人对所办理的事,居然(卑劣)到这种程度。唉!这批人不值得深深仇视;太宗作为一代贤君,也跟着这批人(发动政变)却不怀疑,多么伤心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是被逼的,还是预谋已久的?
文言文66(房玄龄传)
浅论唐代史馆的设置
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
【觅文记】曾巩:知信乎古,知志乎道(上)
解答: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如何用三千骑兵打败十万大军? | 刘三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