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志9:圣贤孔子

春秋大义:孔子为何能称圣贤

【导语】

存前圣之业,明将来之法。

一、孔子作春秋

出场人物:孔子

相关成语:礼崩乐坏;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一句话评价: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

我国上古时代便设有史官。在周朝,史官的工作,便是把所有典籍都整理好,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以供统治者参考使用。小事就用简记下,大事则要书写到册上,这些文字,便被称为“史记”,意思是由史官所记。

此外,周天子还会把史官分派到各个封国,将各地的情况记录并呈报给中央。史官的职位不高,但毕竟是王官,代表着周天子的威严。各国在史官的监督下,都谨守礼仪,倘若有什么非礼和僭越的行为,史官便会报送中央,到每年冬天朝会的时候,天子便会依此降下惩罚。

但到了东周,时代变了。周室衰微,王官流散,史官制度也难以为继。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子弑父、臣弑君等非礼僭越之事屡见不鲜。即使有忠于操守的史官如实记下,也会惨遭位高权重的诸侯大夫杀害。他们那些罪恶,仿佛要随史官制度一起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这是孔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孔子起初也想走到台前,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诸侯害之,大夫壅之”(诸侯嫉害他,大夫阻挠他),那些表面光鲜的大人物,都不敢直面圣人的灼灼目光。孔子终于明白,“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唯有用笔记录下这些罪恶,让历史成为最终的审判,才能继承下前代圣贤的事业和精神。

此时离东周建立已有两百多年,周室早已衰败,史官名存实亡,由史官保存的文书典籍也多失散和残缺。孔子只能四处游历,遍寻周室和各国史官遗留下来的“史记”,拜访各地贤士请教学问,韩愈《师说》里提到的孔子师郯子和老聃,便是为了学习古代官制和礼法而去的。

在不懈努力下,孔子用鲁国的旧史为底本,“笔则笔,削则削”,撰成了这部《春秋》。他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既然口说无凭,无法令人信服,便用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将这些善恶是非都清楚明白地记录下来,让世人都能从中窥见真正的大道。孔子的思想和精神,虽不明言,却已贯穿于每一段可稽可考的历史事件之中,传承至千秋万代。

自《春秋》之后,史学从政治上升到学术,从官府下溯到平民。一代代史家接过了孔子传下来的史笔,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个时代的善恶是非,让善得以传扬,让恶受到惩戒。每一朝的乱臣贼子,都被推到聚光灯下,接受历史的公正审判。

孔子生前,见世风日下,万马齐喑,心下如何不悲凉。然而在后世,他的春秋大义通行天下,千万人追随他的脚步,守正不移,坚贞不渝,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先生天上有知,可会安息?

二、素材解读

角度一:传承与发展

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长的史学传统,而周代的史官便是保持上古文化的重要群体。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载籍残缺,上古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孔子挺身而出,以平民之身,接过了天子的事业,誓要将先王圣道传承发扬。

他撰成《春秋》,继承了上古时代的史官传统和礼乐精神,为后世制定了史学体例,打开了民间撰史的大门。若无这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壮举,又如何有后世千百年的前赴后继与代代相承?孔子念念不忘的先王圣道,也借由这传承不断的文明,跨越千古,流传至今。

【示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离不开每一代仁人志士的苦心孤诣和代代传承。孔子思存前圣之业,提笔作《春秋》,整齐旧典,传承大义。司马迁见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卒后亦有五百年,遂作《史记》,追述往事,以求来者。此后史家前赴后继,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史料,成为世界史学上的一朵奇葩。没有哪个文明,如中华文明这样重视历史,每一代人都不辞辛劳和繁琐,只为将那过去的精神记录下来;所以也只有我们中华,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跨越千年时空,走到今天。

标题范例:《继往开来,垂范千秋》、《为往圣继绝学》

相关主题:文化与文明、文化的传承等

真题链接: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角度二:使命与担当

《春秋》是一部伟大的创作,它将史学从政治升格到学术,将过去史官记事的传统,整齐为记述历史的体例,更是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时代的精神,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将二百多年间的是非善恶一一呈现。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已经亲身经历过,“言之无用,道之不行”。人的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收不回去。那些身居高位的诸侯、大夫,已经尝到了僭越失礼的美妙,又如何肯再接受仁义道德的约束?

可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要挺身而出,将善举与罪恶都一一记录下来,善不再被遗忘,恶不可被饶恕,惩恶而扬善,让世人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大道。从孔子以下的贤士良臣,会更加坚定地行善举,以求流芳百世;从孔子以下的乱臣贼子,会更加审慎地行罪恶,以免遗臭万年。

如果孔子不站出来,没有《春秋》的世界,行善却吃亏,作恶则享福,世风必然日下,又如何能期盼大道通行的一天。所以,哪怕自己僭越了天子王官的职责,要受后人苛责,孔子也在所不惜。为了社会的正义,为了心中的良知,这份使命和担当,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示例】

个体在时代进程面前总是如此渺小,让人难免心生无力感。春秋时,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僭越失礼之事屡见不鲜。孔子有志于克己复礼、扭转时局,然而诸侯们早已食髓知味,不愿再受礼义道德的约束,孔子在各地都受到冷遇。面对时代的浪潮,孔子想必也产生了无力感,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坚信传承礼乐精神的使命就落到他的身上。他用笔作武器,用历史作为自然审判的工具,微言大义,撰成《春秋》,成一王之法,为后人指明大道的方向。先圣已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不要恐惧于时代的浪潮,每个人在时代中都有其位置,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使命,用双手推动社会前行,共筑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标题范例:《当仁不让,舍我其谁》、《肩担道义,笔下传神》

相关主题: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社会责任等

真题链接:2020年上海卷《个体与进程》,2019年全国卷二《青年学生当事人》等。

【名句链接】

1、孔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2、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3、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

4、《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

三、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里仁篇》(13)《礼崩乐坏的祸根在朝廷》
礼崩乐坏——《论语心读》〈八佾篇1〉
故纸堆里寻安全 | 贰伍:殊途同归,春秋往圣两苍天
春秋战国,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多大作用?
孔子與柏拉圖思想的比較 WORD
孔子的教育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