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点石成金10:乡与旅

点石成金10:乡与旅

远方与故乡

【导语】

谈到故乡,每个人都可以从记忆图册中截取出独一无二的片刻:或许与村镇里古旧发亮的青石板路相关,或许弥漫着童年时的糖葫芦的香味,或许用温馨的小院牵制了你的脚步,或许唤起了出门远行前母亲的殷切叮咛声。“故乡”,不仅仅是时间轴或地图上的一个点,它代表了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意义源头”,引导我们思考“远方”的含义。

远方”似乎总与“故乡”处于对立的境地,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走出家门奔赴世界必然意味着告别原有的舒适区,离开其实是一种失去。而在外闯荡历经沧桑后,人们又不可抑制地怀念起故乡的种种曾经,回归象征着一种寻找。

绵延的乡愁勾连起故土的这一端与远地的那一端,隔着一座山,有人洞穿了故乡的封闭;隔着一道峡,有人感知了故乡的思念;隔着一片海,有人看见了故乡的强大。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怀着一腔赤诚,告别身后的故乡,迈向广阔的天地,且行且寻觅。

【适用考点】

乡愁情结、爱国思乡、华夏文明、民族文化、文化传承等

【往年真题】

2015年福建卷《路》

2013年湖南卷《闯荡/归家》

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主题人物】

1、汪曾祺:纯粹的文人,最后的士大夫

【荣誉成就】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属于京派作家,代表作品《受戒》《大淖记事》。

【事迹回放】

汪曾祺在《<桥边小说三篇>后记》中提到:“我以为小说是回忆。”他回忆着童年生活、乡俗人事,把旧乡、旧人、旧事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将其融入笔触,使高邮地区的风土人情、时空画面在小说一一具现。

无论是早年间的作品《翠子》《春天》,还是《受戒》《大淖记事》等代表作品,故乡高邮始终处于他的取材范围内,它或是模糊地化作情节发生的背景,或是具体地成为故事的主体,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汪嘉勋考有功名,指导汪曾祺读书、练毛笔字、写文章;父亲汪菊生熟读经史子集,喜好侍弄花鸟、挥毫泼墨,一如传统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在古典文学的浸润中成长,和睦顺适的环境滋养了汪曾祺典雅平和的品性,与中国古典文人相融、汇通。

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一个全过程。”汪曾祺一生见证了太多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社会巨变,历经种种跌宕漂泊,却未曾报以怨诽,他只是从远方召唤回来这些自指缝里随随便便漏出的记忆,用无声的平淡讲述平凡有趣也温暖的故乡事、微不足道却坚强的故乡人,平息当下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伤痛,为自己和读者搭建起遮雨棚。

2、莫言:魔幻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

荣誉成就】

中国当代作家,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

事迹回放】

如果把文学比作美术,莫言的作品一定是涂抹着浓郁色块的油画。一望无垠的高粱地里埋藏了历史的许多秘密,跌宕起伏、充满野性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地痞流氓和英雄好汉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非黑非白、亦正亦邪的性格和行为让人物面目扑朔迷离的同时也更加饱满鲜活。莫言打破了“故乡”的程式化印象,不再赋予它平静安宁的姿态,而是用幻想揭示了历史和人性的另一面。

高密东北乡”不是一个真切的地理位置,而是莫言精心搭建起的、只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以故乡为原型,巧妙地把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风俗、一些传说融入进自己的小说。《丰乳肥臀》的上官鲁氏带着莫言母亲的影子,她象征大地、世界与生命;《生死疲劳》中驴和猪的声音淹没了人声,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显得可怕又可笑。莫言没有对乡村进行精确地复刻,却通过荒诞、夸张、象征、滑稽、讽刺等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手法来呈现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

莫言创造出的“故乡”是一个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激烈交战的地方,远离城市的民间代表原始的人性,充满自然力和生命力,但同时落后、愚昧、暴力也让这里藏污纳垢,布满肮脏的血痕——如此多元的高密东北乡经由莫言的文学冒险,向世界展示了特立独行的形象。

3、席慕蓉:以诗之名,寻找故乡的记忆

【荣誉成就】

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2013年获“中华文化人物大奖”,代表作品《七里香》《有一首歌》《时光九篇》。

【事迹回放】

席慕蓉的人生由许许多多的地名编织而成,原名为穆伦·席连勃的她是蒙古族人,生于重庆,后辗转于上海、南京、香港,留学于比利时,最后定居台湾。她自称是没有故乡的,因为“故乡除了是个空间,还需要用时间去经营”,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剥夺了她熟悉亲近家乡的机会,她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颠沛流离,来不及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故乡”只是她心中一个美丽而缥缈的梦。

在漫长的寻乡路上,席慕蓉通过诗歌这种浪漫而又抒情的形式来表达她对故乡温柔的想象和炽热的爱。她提笔写下“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海峡的这岸遥想月光笼罩中的大陆;她低声吟咏“我的折叠着的爱,像草原上的长河那样婉转曲折”,仿佛回到了浩茫草原重新聆听千回百转的蒙古长调;她高声疾呼“请给我一首歌吧,好让我终于可以深深地记得,这壮美的高原,这父祖的山河”,将对故土的眷恋宣泄得畅快淋漓。

同许多同龄的台湾人一样,席慕蓉可能更适合归类为“漂泊者”,她不曾真正接触过“故乡”,重庆不是,香港不是,甚至蒙古草原也不是——它没有承载她的生活记忆,只是父母经验凝聚起的温暖。但她始终坚持寻找回家的路,“生命在成长,有一个时间,故乡会回来找你”,寻根的脚步永不停歇。

【用法解析】

组合技巧

故乡”是“故”(时间)与“乡”(空间)的结合,它所蕴含的时空揭示了在过去某个时间段内的某种地理环境的面貌,可以看作是历史、民间立场、传统文化等的象征;而“远方”则和故乡形成对应,具备未来、精英意识、全球眼光等内涵。

近年来,我国社会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稳步推进实现,作文命题也频频涉及家国情感、华夏文明、民族文化等热点。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应学会判断它们的适用情况,突出素材与众不同的方面,并在引用论证时注意全面性和综合性,以便于更加深刻地剖析主题。

1、善于引用,为论述增加说服力

在使用人物事例素材的同时也要适当插入人物语句素材,引用素材主人公的原话不仅会更加贴合事例阐述,而且能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饱满。(tips:在叙述席慕蓉与蒙古草原的羁绊时引述她的言论“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我终于可以把草原上那明亮的月光引入诗行”)

2、运用对比论证,更集中鲜明地体现主题

本期素材适用于论述我国多年来的发展进程等话题,使用时可以运用对比论证,反映“故乡”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的变化,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tips:鲁迅《阿Q正传》中未庄的转变、沈从文《边城》中茶峒小镇的变化)

3、挖掘素材与素材之间的隐藏逻辑

我们在使用素材时除了要看到表面上共同的“思乡”情绪,还要挖掘它们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如涉及民族认同、华夏文明传承等话题的探讨。(tips:余光中、席慕蓉、白先勇等台湾作家的作品除了表达浓郁的乡愁,还论述了自我认识、身份认同等意义。)

【佳作展台】

根与翅膀

热烈灿烂、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化在苍茫的中华大地上跳动,它或许如江南水乡般温柔,或许似山岗草原雄壮,融入血脉、刻入肺腑,代代相传。当万千游子为了不同的寄望奔赴远方,会逢陌生的风土,也终将在回望故乡的那一刻再次确认自己“故乡远游人”的身份。(总起句点明分论点)

  当汪曾祺在现实中迷失了自己时,他向故乡高邮寻求帮助。从青年到暮年,他屡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残酷冷峻的社会中找不到归属与认同,于是他在回忆与怀旧中书写故乡,以乡思排解苦楚、慰藉内心,回归那个淳朴温情的故园。

  当走出高密东北乡后,莫言才意识到故乡给他打下的烙印。他在作品中描绘了一片鲜红如血的高粱地,那里满目猩红、暴力混沌,却也寄寓生命的狂欢。《丰乳肥臀》中的母亲、《檀香刑》中的孙丙,他们活成了一个个传奇,用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昭示了莫言的文化血脉。

  当席慕蓉站在海峡对岸时,她仍与生命的原乡——内蒙古相连。尽管她不曾在蒙古高原生活过,这片雄厚的土地却早已成为她血液中的基因。回到老家的第一天,她看到驰骋草原的牧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乡愁,也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乡愁,将中华记忆继续传承下去。(列举铺陈,深入挖掘)

  小霍丁·卡特曾言:“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故乡的根让我们找到了“我是谁”的认同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蓬勃的生命力量,于是我们插上民族精神的翅膀,勇敢地飞向远方。(总结提高,升华主题)

江南瓦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水。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中留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著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如大珠小珠溅玉盘。雨越来越大,出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著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此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著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中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渐渐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的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灿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著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瓦中,抑或在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抹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著深蓝,於是,人们创造出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励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麼是瓦,什麼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哪一片江南瓦?

走进陌生
 

一位青年,在家门口做了六年生意,贩过菜,倒过服装,卖过鸭子,然而每次都因生意不好而歇业。后来,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青海,发现那儿没有卖海带的,于是便电告老父亲发了十箱海带过去。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三年后,他成了那儿的海产品大王,并且把连锁店办到了新疆和西藏,如今资产逾百万。

有一年,他回老家,发现在他熟知的那条街上,竟然布满温州人的眼镜店,安徽人的烤鸭摊,湖南人的竹器铺,广东人的小家电公司,并且个个生意红火。而当年与他一起做生意的几个伙伴,要么北上哈尔滨,要么南下海口,深圳,他们都把家门口的市场留给了外地人,自己则去外地找市场去了。

太熟知或太了解,有时并不一定是优势,倦怠和疲惫,迟钝和漠然,往往都产生与熟知和了解之中;陌生则正好相反,它蕴含着新奇和刺激,蕴含着灵感和商机。因此走进陌生的人,往往会撞上成功的机遇,会发现新的道路,会见到别有洞天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听日历丨12月23日 乡书难寄:离开是为了回归
《沙家浜》之后发生的惨烈故事,肖洛霍夫处女作表现了类似情节
在江南故乡听到《望乡》这首歌,太好了。感动地流淌出泪光,好听
周庄后话:挹一抹缱绻的秋意,投进乡愁的茫茫雾阵。
席慕蓉:乡愁
江南水乡·踏雪寻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