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自己打造一个退休后的家
userphoto

2023.01.26 贵州

关注


2022年,趁着居家时间变多,不少人开始规划设计自己的退休屋。这个春节,我们一起回顾其中的3个

重庆夫妻的400㎡退休屋,完全打破了养老式住宅的“刻板印象”;70后武汉夫妻因钟情“中国味道”的房子,满世界寻20种百年老木自建“全木屋”;48岁的上海妈妈,大胆选用新材料,为老宅置入4种材料的节能运用、5处超爽的储物空间、20面玻璃带来的光影和互动……

后疫情时代,面对人们不再拘泥于单一居住功能的空间需求,养老式住宅会有哪些设计上的新突破?我们与三对夫妻一同聊聊与家人独处又共融、久宅不腻的设计秘诀。

Linda是70后,和先生都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两人在同一所高校任职,一直以来居住在在老城区一间150多平的房子,通勤时间短,生活便利。

两年前,临近退休,加上女儿两年前上了大学,夫妻俩希望拥有一个推窗有树、开门有院子,可以划分出多处适于彼此独处的新家。他们看中了缙云山下一处400㎡的别墅,于是找来室内设计师彭洋洋与软装设计师杨茜,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可分可合”的退休居所,作为人生走过半程后的“养老房”。

在这之前,彭洋洋设计过一套养老式住宅。他发现,年纪越大的屋主,对物欲的需求会越弱,尤其在子女有了个人生活、自己有能力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下,其实不会考虑太多的功能性(比如养老设施),反而倾向于保持年轻的心态,享受两人世界,找寻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人达成了共识,在预留未来可以增加辅助设施的地方之余,尽可能还原夫妻俩各自的生活方式。既能独处,寄托各自的兴趣爱好,又能弱化掉独处中的边界感,形成共居氛围,保留互动。

一楼的主空间做了开放式布局,重新规划出客厅、餐吧、厨房三个功能区,让空间承载更多可能:想要互动了,就到客厅聊天,或是走到厨房一起做饭,希望独处,三个空间也能互不干扰。

位于餐厅挑空的上方是二楼的书房,满足先生处理公事时的私密性,同时通过上推窗,与餐厅之间形成“连接”,“到了饭点,Linda只需在餐桌旁喊一声便可,就像以前的街坊邻居,有人路过,在楼上就可以推窗问候。”

Linda钟爱园艺,日常有练瑜伽的习惯;先生酷爱喝茶,也是音乐发烧友。彭洋洋就将原本阴暗潮湿不透气的负一楼空间利用起来,用半透明玻璃门,分隔出了夫妻俩的茶室(休闲室)、音乐室、瑜伽房,再置入下沉的天井花园,栽种Linda心爱的红枫、龟背竹、霸王蕨、杜鹃……以此创造室内外、夫妻间的互动性。

Linda和先生有各自的作息,因此在三楼的主卧设计上,彭洋洋提出“双主卧”,兼顾彼此的习惯。通过重新规划出的早餐吧,串联起两个卧室,同时提供一个两人的互动区。彭洋洋也为未来养老设施的添入预留了空间:楼梯处预留了安装电梯的空隙,卫生间也有可以直接加装扶手的区域。

软装部分,Linda喜欢老木头、石头、铁艺、老陶罐、亚麻、羊毛这类天然的、有年代感的物件。彭洋洋于是在负一楼、一楼、花园、卫生间分别用了西班牙秋黄石、珍贝米黄莱姆石与大理石;橱柜和中岛的台面及墙面,则选用了几乎完全等同于天然石材触感、花纹和肌理的西班牙进口岩板,营造出空间整体的质朴与“粗砺感”。

客厅以“主沙发、单沙发、皮墩、边柜”为组合:宽大、质感耐用的牛皮沙发增加空间的舒适度,考虑到整个餐厅空间的结构比例,餐厨空间的材质以柚木为主,搭配上杨茜挑来的自然木边的超长餐桌与藤编中古餐椅。

增加空间的图案与色彩,是打破“老件孤品”带来的沉闷感的方法。白色单人沙发看似突兀,却能调解“老物件”营造出的视觉沉闷感。被杨茜从隔壁院子捡来的枯枝,与展示架上Linda淘来的船型物和陶罐相辅相成,反倒让这一隅成了客厅的亮点。

落成的新家,满足了夫妻俩的各种空间需求。宅家的大部分时间,两人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时刻:在客厅沙发上看电影,或是在茶室喝几口西湖龙井,听听卡雷拉斯的《Memory》《Quando Sent oche Mi ami》,聊聊彼此工作上的事情,互相给予建议。

有人看到这个空间,会生起“温润如玉”这个词,彭洋洋并不觉得意外,家如人,对于两人来讲,生活就是不断地简化,再简化。

70后夫妻朱俊亿和肖亦,相识相恋21载,在城市打拼多年、搬家数次。2016年,他们来到武汉郊外一个三面临水的岛上,为自己造退休养老的居所,设计、修建花了整整5年。

夫妻俩对“中国味道”的房子情有独钟,在受到了著名设计师阿塞尔.维伍德的作品的启发后,他们依据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决定以木材老料来切入整个设计,亲力亲为地造了个“全老木”之家。

朱俊亿一家三口

如今,木质结构的家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实现:木材老料是极端稀缺资源,上哪儿去找这么多老木?就算找到了,拼接还有稳固、安全、物流等诸多问题,没有任何经验,如何落地?朱俊亿开始满世界去寻找,在网上四处搜索资料学习,到处打电话打听、托朋友辗转介绍……前前后后,买了将近40次,才找来这栋房子所用的20多种木材。

楠木21立方米,铁力木7吨,栎木45立方米,绝大多数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朱俊亿看来,老木吸引人的地方——那些肉眼可见的生命的痕迹。它和人一样,在呼吸,在经历,在变化,在记录。

家中的梁柱,为楠木

栎木,密度大,做出来的家具非常结实,纹理很漂亮,色彩饱和度高

收来的老栎木,和它曾经所属的傈僳族民居

用栎木、楠木做的活动家具

铁力木制作的柜体

疫情居家隔离的三个月时间里,朱俊亿画了几十张图,第一次自己设计家具,共有50多件。

有段时间,他每天和木工师傅们在一起,不停地讨论、修改、做模型——风化料那些不可预期的变化和问题如何解决?哪一块料适合用在哪个地方?如何能把不规则的老木做出来严丝合缝、稳固扎实,美观的同时不会有安全隐患?

手绘的设计图纸

一件橫向4门结构的供桌,使用天地轴、复古的门拴,整体是对清代样式进行了极简化的处理;为了让3米多长的罗汉塌看起来轻巧一些,朱俊亿把它整个高度降低,宽度缩短,扶手及靠背的设计都做了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的改良。

横向4门结构的供桌

罗汉塌

客厅的花器,实际是以前农村用来储存粮食的米桶。包括家里很多的凳子,也都是以往农村日常使用的。形状各异的小边几,拿到室外放了3-5年,风吹雨淋,朱俊亿拿墨水去浇,就像泼墨画一样,让它不用做任何的涂装,也能产生丰富变化。

花器

小边几

梁柱,在传统木质房屋结构中非常重要。这一形式也贯穿了整个设计:地下室的工作室、一楼的客厅、二楼的主卧、顶楼的书房中都有大面积的梁柱结构。客厅用了4根30公分见方的楠木立柱,卧室的天花用了4根7米长的楠木主梁。

这些梁柱,最长的需要7个人一起才抬得动。阁楼屋顶的安装更是困难重重,坡屋顶的结构下,要严丝合缝地安装不规则的17根主梁,三个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装了整整20天。

卧室的梁柱结构

这些年,朱俊亿本身也收藏了近30件石造像,100多件茶器、食器和木器。它们身上的那种手作感、时光感与家里的这些老木浑然一体。

收藏的明代家具

收藏的石造像等老物件

为了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老木,负一楼,除了传统的除湿机,还安装了电防潮,通过正负极作用,使水分子向外运动。地暖的地板,都是经过几年油浸、阴干的反复处理。

整个墙体使用了老墙泥,是农村用来做外墙的,里面参杂稻草,非常环保;整个房子没有用一滴油漆,用老木做的这些家具都坚持只用木蜡油或白胚。

在外奔波这么些年,朱俊亿和太太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度过。整个房子的设计,也结合了一家人的兴趣爱好。

太太喜欢舞蹈,平时经常做瑜伽。朱俊亿喜欢看书,也准备重新拿起画笔。地下室一面是瑜伽室,一面是工作室兼画室,中间一块小的户外庭院用于喝茶谈天,一处的影音室作为陪伴儿子看电影、唱歌的空间。

整个夏天,一家人几乎都窝在地下室,很阴凉,都不用开空调。顶层用木头搭出的阁楼,特意做了一个隐秘的极小空间,可以冥想打坐,适合独处。夫妻俩是爱茶的人,空间内总共设计了4处可以喝茶的地方,与每个主要的生活空间都有联系。

阁楼里的书房

茶室之一

有朋友说人越老越怕孤独,还是市区热热闹闹的好,但到现在住进来快一年了,一家人都不愿意走了。朱俊亿觉得,挤在市中心一个小房子里,还是跑到外面去住个大一点的房子,最主要是自己觉得喜欢、自在,每一处、每一物都跟自己对味。

70后上海妈妈沈海芬,今年刚满48岁,还有2年就要退休,因为16年前母亲得到的一块宅基地,沈海芬和丈夫获批建造一栋占地面积68㎡、共3层的别墅,他们拿出大部分存款,与2个好友:工程项目全案管理负责人曹伟国,建筑设计师颜小剑,三人组成小团队,用7个月改造这个老宅。

从左至右:颜小剑、沈海芬、曹伟国

改造后的新房悄然隐入整个村子,低调和谐

参观了沈海芬的老宅后,建筑师颜小剑觉得格局的问题非常大:一楼是简单粗暴的大开间,二层被分割成一间间卧室,有一种群租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很容易形成“回家睡觉,起床走人”的习惯。

在颜小剑看来,导致“自建房改造跑偏”的问题之一,是很多人只做了“深度保洁”。把老房的墙刷新,换门窗,花了不少钱,但空间并没有真正改变。

沈海芬决定“反传统”,外部尽量低调改造、快速施工、减少湿操作,内部则统统掏空,重新布局。当时,老宅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烂墙根,如果按照传统的改造,要先做铲除,再做湿法工艺(如抹水泥)、贴砖,受天气影响,至少需要2个多月。

曹伟国曾长年从事建筑材料进出口贸易工作,他找到了一种在日本十分流行的外墙“挂板”,它的好处有三点:1、缩短工期;2、环保节能;3、方便打理。使用挂板不需要拆除原有的墙体,只要做简单的清洁,然后做一层很薄的龙骨,再直接把板材挂上去。挂板与墙体之间的中空相当于一个“保温隔热”层,帮助稳定室内的温度,既环保又节能。沈海芬的房子可能是上海第一栋尝鲜的私宅。

外墙翻新采用了进口挂板

室内采用了“轻质抹灰石膏”,有1.5cm~2cm厚度,更好地帮助墙面找平,同时这种材料能吸收/释放水分子,帮助调节室内湿度。

为了提高3层阁楼的利用率,就得解决夏天过热的问题,颜小剑改掉了村里常见的尖顶老虎窗,改为平坡顶,用一种陶土瓦,直接盖在房顶,中间有约5cm循环层,帮助夏日散热。

轻质抹灰石膏让室内带有一种安宁的氛围

一层采用了水磨石,为了减少开裂风险,切割成60*60cm/块,整体营造一种安静的质感,冬天的时候,地暖的导入感更好。搬入新家后的冬天,沈海芬一家都已习惯了不穿拖鞋。

冬天开了地暖后,沈海芬和家人很享受赤脚行走、席地而坐

餐厅恰好位于2层挑空的角落,抬头可见楼梯的底部是纹样雅致的原木面,但其实那只是贴膜。“这个区域用实木贴面很贵,也没有必要,我们用了一种耐久达15年不褪色的贴膜工艺,看起来温馨、好看,更适合用餐时的心理需求。”

楼梯的下方采用了木纹贴膜

每层占地面积只有68㎡,但身处其中却觉得很开阔舒适,这得益于建筑师的合理布局:把楼梯间改成一个三层通高的“巷子”。

一层是功能最强大的空间,带有玄关、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小酒窖,能满足日常生活,也能容纳十几个朋友的聚会。

二层有2个卧室,还秘密藏着一个1㎡的开放式小阳台——丈夫能在小阳台抽烟、发呆、透透气,享受私人时光。

三层是“升华区”,没有摆放桌子和沙发,设置了水池和台盆,方便泡茶和简单洗漱。沈海芬喜欢在这里做瑜伽,丈夫也有了一个安静泡茶、招待朋友的地方。

居住在别墅如找家人费劲、缺乏互动。颜小剑考虑到这一点,加强了空间的关联性。

每一层的楼梯都不是封闭性的,带有1米高的透明玻璃墙,楼上楼下的互动就非常方便。沈海芬在楼下喊一声:老沈,吃饭了!丈夫探头应答,这一生活的小场景,令人觉得熟悉又温暖;厨房和客厅之间有一面窄窄的玻璃隔断,在两个空间的人能更轻松地看到对方。

走在楼梯上,双眼可以轻松看到上下、侧方的空间

从二层可以俯瞰一层餐厅

沈海芬一家并不是极简主义的崇尚者,因为经常招待亲朋好友,家里总是囤着很多食品饮料。颜小剑了解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后,增加了超大量的储物空间。

一层的楼梯下是中空的,一面装饰性的木板就是隐藏的小门,适合存放酒水,成了家里的小酒窖;客厅和厨房有落地式大储物柜,餐厅背面有长约4米的台面加上下储物柜;三层有一个隐藏式的大储物间,同时还有洗衣间和卫生间。

家里的大部分家具都是颜小剑亲自设计,找工厂定制的,他只用柚木和黄铜两种材质,因而这种温暖又有现代感的组合,也成了这个家的视觉线索。

整个家用了17樘玻璃窗,最大程度把光影带入室内。同时,采用了两种百叶帘:玻璃中空夹层百叶、遥控式百叶,让一家人充分享受光影的妙趣。

完工后,家人们才第一次来到现场,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门。朋友们则佩服沈海芬的眼光和毅力,羡慕她用一套老破小的首付,装修出了“千万豪宅”。

在未来,沈海芬希望村里有越来越多漂亮的房子,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住。每当有邻居请教,她都会热情地介绍建筑师与大家认识,不厌其烦地讲解装修改造的心得。

CAST
原文|冰芯、朱玉茹、Tango
编辑|冰芯    责编|邓凯蕾
部分资料提供|几言建筑设计咨询、岭众联合·田艾灵设计、Linda
部分图片摄影|吕晓斌、吴辉

鸣谢|朗荷STUDI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妈妈改造宅基地,大胆用新材料,带动邻居审美
退休夫妻的38㎡,简单平静!
紫砂壶
朱荣耀名家工作室学员作品展
​朱亚文金晨《十日游戏》,6月不能错过的剧,一口气刷6集
小两口的128㎡现代田园混搭新房,客厅设计超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