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万生南货号

图1-1:清末,英大马路中市盆汤衖西,邵万生号、永泰瑞纸号、九大余烛号

图1-2:邵万生迁移广告(《字林沪报》1885-7-18,第8版)

图1-3:邵万生迁回原处开张广告(《字林沪报》1885-10-16,第8版)

图1-4:英大马路盆汤衖西首,邵万生号(1884年版《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截图)

图2-1:1901年,英大马路(南京路),邵万生南货号、吴益生堂药铺(图via随意兄)

图2-2:南京路山西路口西首,邵万生号(1918年版《实测上海租界分图-上海英租界分图》截图)

图3:上海著名之商场-邵万生(珮《图画时报》,1909年 第12期 7页)

据《上海市黄浦区商业志》记载,邵万生南货号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开设,相传创始人为宁波三北一名唤'邵六钵头'的渔民,起初在虹口一带摆摊制作家乡糟醉食品和南北特产,经数年苦心经营发迹后,于1870年将店铺迁至南京路,并将字号'邵万兴'易名为'邵万生'。邵万生店铺设在英大马路盆汤衖口高阳南里西侧,门牌141号坐北朝南门面(图2-2)。1885年7月,邵万生迁移至对面兴让街口东首暂行交易,在原处翻造店屋,三个月后,迁回原处重新开张(图1-2、图1-3)。英大马路各店铺,以邵万生与一洞天茶肆(即石路口仝羽春茶楼旧址)开设最先,1909年后,一洞天易地,而邵万生仍设原处(1-3)。早期邵万生店铺为石库门门面,店招两边白墙上书写五尺见方的'两洋海味闽广洋糖'、'浙宁茶食南北杂货'十六字广告,相隔几条横马路都一目了然(图1)。早期的药铺也有类似十六字广告,如吴益生堂之'各省药材人参鹿茸、丸散膏丹虎鹿诸胶'(图2-1)。

为解读本辑旧照,顺带梳理下邵万生几家邻居(字号)的迁移时间。1905年,吴益生堂因火灾而焚毁。且看《申报》(1905-03-31,第10版)报道:

失愼續聞
  昨報紀英大馬路吳益生藥材店火災兹悉當時火勢極甚竟將全店焚燬殆盡計焚去房屋十餘間貼鄰邵萬生南貨店向稱殷實雖延燒樓上屋角一隅但貨物均爲水籠打濕受虧不小云

1907年,怡春堂笺扇纸号迁移至英大马路盆汤弄口邵万生隔壁,坐北朝南双开间石库门(《新闻报》1907-9-24,第5版);次年,因花色繁多应接不遑,为此分设两处开张,一在英大马路中市朝北门面,另一在后马路福绥里口朝南石库门(《新闻报》1908-4-18,第20版)。
1908年3月,老凤祥植记盘归叶氏,因原址房屋太小不敷应用,故迁移至邵万生隔壁怡春堂旧址,翻造高大洋房,并添加庆记为业(《新闻报》1908-3-21,第1版);1912年10月,老凤祥银楼于英大马路盆汤弄西首历有年,改造房屋,白磁西砖,丹凤商标,并添加裕记重新开张(《新闻报》1912-10-22,第1版)。

1913年,怡大和记洋货号在英大马路中市邵万生对门开张(图5)。《申报》1913-03-24,第9版)报道如下:

上海怡大和記洋貨號擇於陽歷三月廿四號陰歷二月十七日開張廣告
本號開設英大馬路盆湯弄西首四百八十九號白磁磚洋式門面自運中西綢緞呢絨各色織花 法文明膠布時花羽綢電光羽綢絲搶花呢以及洋廣雜貨異樣花色式式俱備如蒙 紳商學界 惠顧無法不格外克已以廣招徠而圖久遠特此佈告

清末民初,邵万生旁换过几家邻居,先是由王养生开设的永泰瑞纸号,次为吴益生堂药铺(1905年之前),后有怡春堂笺扇纸号(1907年),再后来是老凤祥银楼(1908年庆记,1912年裕记)。

图4:1914年,英大马路中市盆汤弄西,邵万生南货号、老凤祥裕记银楼

图5:1913年,英大马路盆汤弄西,左侧近处有邵万生号、老凤祥裕记银楼,右侧近处有怡大和记洋货号

图6:1920年代,英大马路山西路口西,邵万生号、老凤祥裕记等

图7:1935年,英大马路盆汤衖口西首(南京路山西路口西),邵万生号

图7-2:邵万生新造三层洋楼开幕广告。《新闻报》1931-9-5,第17版

1930年,邵万生发布特别启事:本号向自创设迄今百有余年,兹因原石库门房屋不敷应用,特改建三层洋房,暂迁移至南京路(490号)北石路(福建路)口照常营业,一俟新屋落成迁回有日,再当登报奉告(《新闻报》1930-3-5,第3版)。1931年9月,新屋落成开幕(图7-2);1932年12月,添加鼎记为业,并重新开张。

百余年间,邵万生数易其主,从1932年起由光复会成员反清志士徐锡麟之弟徐叔荪经营,历时24载,时间最长。店主由邵姓的宁波人换成了徐姓的绍兴人,最懂糟醉的还是宁绍人。这令人想起鲁迅与川岛的一段交往。1926年大年初二,绍兴人鲁迅在日记中写道:“矛尘赠精印《杂纂四种》、《月夜》各一本,糟鹅、鱼干一盘,酥糖二十包......”这位赠鲁迅糟鹅的矛尘,就是作家川岛。川岛与鲁迅是绍兴老乡,他俩不仅是文学至交,亦是糟货同好。1929年,川岛又约鲁迅去吃糟鸡,美其名曰:“灵峰探梅“。鲁迅回信曰:”自觉和灵峰之梅,并无感情,倒是和糟鸡酱鸭,颇表好感。“

邵万生号每届业主皆珍视所创品牌,“渔翁得鲤”商标沿用数十年,现以“邵万生”为注册商标。邵万生经营商品有糟醉制品、南北货、宁帮糕点三大类。自设工场,以秘方配料和特有工艺,以腌、洗、风、酱、糟、醉等不同工序制成“咸中有鲜、糟香味醇的各类糟醉食品,不仅风味独特,且适令应市,随季而变:春天,虾子酱油、醉蚶;夏令,黄泥螺、糟鲥鱼;秋季,醉蟹;冬日,糟鸡、蟹糊。邵万生选料严格,配料讲究,工艺精细,如黄泥螺选用宁波沈家门认母渡的,并用陈年黄酒醉制;醉蟹则用洪泽湖清水大闸蟹或阳澄湖雌蟹醉制。邵万生的醉泥螺,以它充溢酒香,肉质脆嫩爽口、咸中带鲜而使人胃口大开。

当年,英大马路中市有三家南货老字号:邵万生(山西路口)、天福(福建路口)、三阳(浙江路口)。这三家各有特色,邵万生的糟醉食品比天福、三阳略胜一筹,但其火腿名气不如天福的,其宁绍糕点在内行人眼中却不及三阳的,因为邵万生有一部分糕点是委托别家工场代制的。据曾在邵万生号当过学徒的张生元老先生回忆,老底子,邵万生做过大生意,如北洋鱼肚、鱼唇、吕宋王鱼翅、干贝、鲍鱼等,一般市民难以问津。但也做小生意,如夏季,椿芽、霉麸、苔条、榨菜,一二角钱起售,老少皆宜。作为一家有特色的南货店,备货多,分档细,可任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消费需求的顾客挑选。比方说,开洋有近十种,最好的是大金钩,只只黄亮,一式大小,每斤150只左右;最小的特小虾米,价钱与大金钩比,一比五,甚至一比十。邵万生曾有一种当家品种,名为虾子鳓鱼。它取鲜肥鳓鱼为原料,经过咸制、水漂、油氽,拌上虾子后焖蒸等多道制作工序,便成小包装美味食品,加盖店章上柜出售。顾客买去后,可以当天吃,也可以装在饼干箱里储存半年,也可以作伴手礼寄送外地亲友。或原料或价格因素,这款美味食品早已不做了,如今技术失传,若想再作,也有心无力了,权当美食记忆吧。

图8:

图9:1980年代,南京东路414号,邵万生南货商店

图10:1990年代,南京东路414号,邵万生

1950年代,邵万生公私合营,老紫阳观立民工场并入,山西路84号工场间扩建;1992年又在浦东增辟工场和分店。文革中,邵万生被革了“名”,叫“兰考南货店”。

1981年后,邵万生恢复糟醉食品达34种,并新增醉蛏子、醉蟛蜞等;1982年1月起,邵万生南货店供应特级金华火腿和特级皮蛋,但凭票购买(侨汇副食品劵);1984年1月起,断档多年的虾子鲞鱼上柜供应,每斤五元八角。糟鸡、糟鸭、糟青鱼、醉鳓鱼等也将上市。1985年,邵万生推出“快速皮蛋粉”,颇受顾客欢迎。实践证明,用这种皮蛋粉制作皮蛋成功率高,做成的皮蛋水晶糖心,味道鲜美。每包皮蛋粉重125克,售价五角,可做50个皮蛋。

邵万生糟醉以醉泥螺最为出名,但1980年代后期由于潮汐变化,宁波沿海滩涂上已没有黄泥螺,邵万生的出口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时任经理施志明派人四处联系,终于了解到江苏大丰的滩涂上有大量黄泥螺,就主动与当地经济开发部门联系,共同建立原料基地,1986年已够大量加工醉泥螺。最后以邵万生店内的一副联句结束本文:百年不衰邵万生,糟醉香飘上海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上旧梦影痕(二十五)
老照片告诉你,老上海都有哪些老字号
上海南京东路(下)
老上海掠影之昔日老字号(2)
“闸北南京路”历经沧桑归宁靖,“大统”局面今又破
老字号| 昔日十里洋场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