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我成为了一名职业投资者

今天,我正式成为了一位职业投资者。

回想五年前的此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坐在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教室里上着钢结构设计课程。这是我那时最喜爱的一门课。

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充斥了保姆式的理念,我们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记住那一本本规范里各式各样的冗长公式与限制条件,很不幸的是,即使做到这些还是无法保证我成为一位出色的结构设计师,顶多只算是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这一直让我倍感苦恼。

但是这门钢结构课程,却跳出了手册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它回归至钢结构最底层的力学思维。上这门课的童老师还原了结构本质的美感,他经常写满整整四块黑板,最后推导出规范中一个极为简单的公式,或是一个平时我们只是机械式查表取值的系数,偶尔还会证明规范里的公式其实是错的!每周在这个教室里的90分钟,对我而言是最享受,也是时间过得最快的一段时光。

一直以来,我喜欢有那么一个领域,让自己的思维长时间在其中兴奋地徜徉。在浙大校园奔走于各个教室时,这个领域是童老师的钢结构课;而在更长的时间里,最让我着迷的领域,无疑是那纷繁的商业世界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浏览报纸上的商业评论文章,尽管那时的阅读完全算不上系统,但还是经常忍不住在身边十几岁的同龄人面前发表高谈阔论,“老章”的这个称呼也正是那时起叫开的(其实我也挺乐意,因为我的名字总是被人念错)。

然而,当时我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非常片面,在高考结束填志愿时,我并没有写下任何金融相关的专业。在刚经历了一轮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我脑海里隐约感到,金融资本家们似乎根本没有给社会创造正面价值,而那些身怀一技的工程师们才是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

就这样,我在一个十字岔口选择了一条远路,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是错误的选择,我更没预料到的是,几年之后,我会七拐八弯、拼了命的绕回来。

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接下去的几年,我在全国各地跑了数不清的工厂,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对话,分析财务报表里的各条科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又自学了《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看了几百份上市公司年报,几十本商业传记和十多部商业题材电影,视野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承认,在职业生涯初期,这是一份令我颇为受益的工作,它可以让我与市场保持距离,“紧紧盯着球场,而不是记分牌”。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我“遇见”了巴菲特。

从接触到关于巴菲特的第一本书起,他的思想,就像是一道强光,劈头盖脸直射我的脑袋。在一件件书籍和致股东信里,我学到了无数有关金融投资的知识与理念,但他给我思想注入的最大改变,却与投资无关,而是来源于1998年5月末,巴菲特面对华盛顿大学350名商学院学生时回答的一个问题——“你怎么定义成功?”

的确,如老巴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作,我们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画笔也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最好竭尽所能,画出一副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那这幅画作就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少有人驻足称赞,更无法取悦自己,那真是太可悲了。

好在我是幸运的。最早只是苦恼于自己的投资理念无法在几分钟之内完整阐述出来,而想到通过开一个公众号来记录和表达,到今天,经过十个多月66篇原创文章,我吸引了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与我一样的价值投资信徒,他们中的很多人与我成为了好友,也有的成为我的客户。在属于我自己的画布面前,我开始拥有越来越多喜爱的颜料。

然而,身处这一行,还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其“揭露者”依然是巴菲特和芒格)——投资管理行业,从整体来看,并没有给客户带来价值

资金管理人抽取了高昂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但是整体而言,他们并没有帮助委托人跑赢指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也就是说,其实他们的客户无需支付昂贵费用,就可以通过被动投资沪深300etf,享受到比把钱交给这些精通话术、西装革履的“市场资深从业者”做主动管理更高的财富回报。

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投资管理业这样了。无论你是一位医生、教师或管道工,你都在为你的服务对象创造价值,但投资管理业却不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让客户亏损累累,从整体来看,如果这个行业消失,他们的客户反而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财富。

造成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与资金来源有关,与盈利机制有关,与人性弱点有关,与每个季度和年度病态般的业绩排名有关,还与当人们面对眼下利益的诱惑时难以抗拒有关,即使有时候,贪图这份利益可能会在将来砸掉你的饭碗。

这就是投资管理行业的背景板,它甚至讽刺性地与我在填大学志愿时的认识不谋而合,但这就是事实,没有哪个身处其中的人可以否认或逃避,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它积极的一面

尽管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可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带领客户长期跑赢基准线,年复一年地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这个群体,他们的具体投资策略其实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熟读《聪明的投资者》第8章和第11章,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称呼——“格雷厄姆—多德都市投资者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恪守着一个的原则,即他们买入的似乎不是一种可交易证券,而是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他们经过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和跟踪观察,挑选出那些德才兼备经理人经营下的杰出公司,并以具备一定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一直持有。他们从不会因为股价上涨而购入,也不会因为股价下跌而抛售,对于预测股价走势他们毫无兴趣。他们也根本不懂什么贝塔系数和夏普比例,“当一家公司股价下跌,贝塔值变大,所以此时的风险要比公司股价更高时还大”,这样的逻辑,他们永远也理解不了。

他们还相信一点,就是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都会得到正确的、应得的评价,因此他们行事从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并将那些信任他的朋友们视作最亲密的合伙人,始终坦诚相待。

以上这些,都是我想用一辈子绘制理想画卷中的组成元素。为此我效仿了巴菲特早期合伙企业的收费模式:不收管理费,超过年化6%的部分再提取四分之一。另外,我还做了些额外的特殊设计:专门拿出了一部分公众号的永久权益(应该在不久之后,我会开始接一些广告,请理解),馈赠给这些给予我充分认同和信任的合作伙伴们。

在辞掉现在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投资者后,我将拥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评论文章和商业传记,我也会更多走出办公室大门,去调研、交流、倾听,汲取和碰撞出更多我没想到的好投资点子。

这正是我最热衷的工作状态。没有什么能比在自己的家乡,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更让人感到快乐的了,毕竟,“成功就是快乐”。

1959年的夏天,29岁的巴菲特在聚会上遇到了一位从洛杉矶赶回来处理刚过世父亲房产的律师,他的名字叫做查理芒格。当然,后面的故事你可以想象,两人一见面就擦出了强烈火花,这次见面也就此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当时的巴菲特管理着7个合伙公司,几年下来业绩骄人,在奥马哈当地小有名气,而查理芒格还没有踏入投资界。

在这次“意外”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聚会最后,查理问:“沃伦,你认为我能在加利福尼亚做同样的事情吗?”沃伦停了一会,看着他。这是一位成功的洛杉矶律师提出的一个不合常规的问题。“是的,”他说,“我非常确定你可以。”

“我非常确定你可以。”在敲击下这段文字时,我脑海里正不断响起这60年前夏天、来自29岁壮年“股神”的声音。

对了,今天这篇文章推送的日子,也正好是比巴菲特晚出生60年的我29岁的生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投资体系,是为下跌而设计的
很多投资者决定让职业投资者为他们进行投资 这个行业的成员明白正
您从来不愿止损吗?看看这两张图片就够了......
巴菲特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咬定价值投资,做股市赢家
杨继农:一个职业交易者的交易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