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读 | 说说书法中的“金石气”

“金石气”的“金”指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如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钟、鼎、彝、簋、盘、镜等。“石”则指古代的石刻书迹,如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量碑刻、墓志、造像、经幢等。

 

春秋 栾书缶器物及拓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金石气是中国书法风格中“书卷气”以外的另一大宗,在中国书法史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书法史的发展看,金石一派书法的发轫较早,先秦和秦汉以来,大量的青铜器铭文、碑刻、摩崖、造像、墓志等,成为书法家表现自己书法风格的重要载体。


东晋至唐宋以后,帖札盛行,加之北宋之后刻帖的大量出现,使得碑派书法受到严重的冲击。清代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碑学家,力倡碑学,使得碑学大盛,其影响至今未衰。

 

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金石气,历代书家有许多论述。王铎曾说:“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他认为要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显得古拙,摆脱俗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帖的同时参入碑的特点。


因此王铎虽然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大家,但是他不仅潜心临摹“二王”的法帖,还在书法中参入碑学的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清 王铎 《杜甫空囊》 227cm×53.4cm

1650年 故宫博物院藏


什么是“金石气”?


现代书画大家潘天寿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说:“石鼓、钟彝、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种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金文的朴茂与浇铸有关,魏碑的刚劲与刀刻有关,石鼓、汉隶,斑剥风蚀,苍古之气亦醇。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这些艺术作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潘天寿《谈汉魏碑刻》)


战国 《石鼓文》 拓本 故宫博物院藏


潘天寿先生不但精辟地概括了古代书迹中“金石气”的渊源和特点,而且还对其在现代艺术审美中所表现出的特征,表示赞叹。


所不同的是,近现代以来的书法家,则要用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模仿、追求和创造书法作品的金石趣味,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创作实践中,书法家所写出来的作品既不能没有一点金石趣味,也不能一味地描摹和颤抖。

 

在这一点上,清代的何绍基做得比较成功,他发明的回腕法,则是有意在追求涩势和行笔的苍茫趣味。


清末民国时期的李瑞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他的行笔过于颤抖,笔笔颤抖,写隶书颤抖,写楷书也颤抖,就有些过头了,反而不如他的学生胡小石把握得好。

 

清 何绍基 《金陵杂述四十绝句》卷(局部)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历代具有“金石气”风格,以碑派书风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郑道昭、李邕、颜真卿、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昌硕、康有为、李瑞清、吴大澂、沙孟海、刘自椟等。有许多精彩的西周金文和汉魏碑刻书法作品,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这些作品本身金石气的茂美风格,其将传之久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文东:书法中的“金石气”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赵之谦三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书卷气”与“金石味”
黄易“小蓬莱阁”印沿用考
荣宝斋| 论明清时期“八分”与“隶书”观念的流变(下)
金石味与书卷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