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岛百花苑;德国人的秘密花园,留不住的欧人墓园

从德国远东舰队赶跑了大清国胶澳留守驻军,签下了一纸99年的租借契约开始,德国佬已经开始了对这片远东海湾区域的细致勾勒。

1900年6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府颁布了关于租借地区域厘定的重要文件——《拟定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详细章程》,这份文件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外界,即两个大的区域。

内界为市区,称“青岛区”,分为青岛村、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笤滩、会前等九区。其余为外界,作为租借地的郊区和缓冲片,称“李村区”。

为达到华、欧分区建设、分群治理的目的,再将内界的“青岛九区”拆分为二,划定欧人区和华人区,具体分界为:西起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一线,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至凤台岭(亦称烽台岭,今青岛山),由此线沿途各山岭为界,至会前村东侧海边,此界以内设欧人区,以外为华人区。

按照章程规定,欧人区以内不准华人居住。这个规划,圈定出了青岛最早的金融、行政、文化核心区,可以说是近现代青岛城市的雏形和母本,至今对城市的发展依然影响深远。

为了打造远东最美殖民地,德国佬可谓不余遗力,从家乡抽调了移民生活、城镇建设方面各类专家人才,不远万里赶赴这块尚未开化的“原始蛮荒”。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完全陌生的土地,还有完全陌生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末路不远的大清帝国,尚在苟延残喘的焦虑中挣扎着续命,而刚刚拿到新鲜土地不过数年光景的德国佬,却在筹划建设属于自己的墓园。

实际上,在德国佬占领青岛的次年,德国胶澳总督就在考虑建设公墓的问题。查阅当时由胶澳总督府编写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898年10月—1899年10月),其中记载着,

“若要扩大城市建设规划,就需要迁移原来的墓地。新墓地位于俾斯麦山(即青岛山)的南坡,环境优美,面对克拉拉湾(即汇泉湾)。这里地势呈梯形上升,坟墓在每个梯田上面被安排成两行,梯田中部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最上端计划建一座墓地教堂,并计划在下一会计年度动工。”

1901年,德国胶澳督署按照既定的设想,在青岛山南坡开始建立欧洲人墓地,这片在异国他乡的真正净土,最初定名为“欧人公墓”, 1904年前后完工。墓地直接受胶澳总督府监督,埋葬事宜统由德国卫戍监理部掌理。按照规定,公墓只限内界外国死亡者埋葬。

华人的义冢最初也在此附近,则需要迁离此处,据说先是迁到台东利津路附近,而后又迁往湖岛,当地俗称“湖岛子义地”。

根据胶澳总督的《华人义地章程》,湖岛子义地由中华事宜辅政司督理,转饬华人公会承办,由商务公局负责管理。按照规定,凡有灵柩葬埋在湖岛子华人公墓义冢的,需要由华人公会执事将死者葬埋日期,男女性别、姓名、年庚、籍贯、亡故原因、坟墓号码详细分别注册,每月抄呈辅政司查核。

1910年8月,商务公局撤销,华人义冢则改归青岛的“同乡会馆”管理,起初分别由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轮流值管,后改归当时经济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齐燕会馆经营管理。

以“严谨”和“精准”闻名的德国人,对公墓的选定有着不俗的眼光。这是一片充满异国风情的西式墓葬群,有的在墓碑上嵌镶死者的浮雕或照片,有的安置十字架,墓碑都是用大理石制作,有黑有白。整个公墓排列有序,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充满异国情调,有些植物据说是专门从德国海运而来,为青岛本土所未见。与公墓井然有序的环境不同,围墙外面则是乱七八糟、随意葬埋的当地土坟。

即使以今天的审美,它依然有着很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与国人对墓冢阴森寒冷的刻板印象同,它一度以近代青岛的著名景点,出现在国内外名人赞颂青岛的文字里。

在一本1911年出版的名为《青岛(1898—1910)》的旅行笔记里,有两个旅行的英国人,F·帕默和M·克里格,对欧人公墓有过描述,

“越过俾斯麦兵营,顺山路约行2公里即是万国公墓,公墓中有耶施克总督、著名汉学家和植物学家福柏(花之安)教士及克利斯特少校的墓地……”

这里提到的几个名字,即使在德国本土,也并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耶施克总督,即德占青岛时期的第二任最高军政首脑——海军大佐叶世克,他在任的时间是1899年2月至1901年1月。47岁上任,执政时间仅两年,由于最初殖民地恶劣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于1901年1月27日感染伤寒在胶澳总督府卫戍医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路院区)去世,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看作“最严峻时刻的坚强有力而且远见卓识的领袖人物”。

另一位,是1902年去世的著名德国汉学家、植物学家福柏。他属于德国基督教会同善会(魏玛会),又是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作为首位到青岛传教的德国新教福音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花之安”,从当时的远东大都市上海移居到青岛,在不到两年时间,对这里的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著有《青岛至崂山植物概况》一书。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一所外籍侨民筹资兴建的民办教会医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福柏医院”,即今天市南区安徽路的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福柏的去世,同样由于这里不良的卫生条件和陌生的生存环境。

埋在其中的约汉尼思·克里思特,则是德国皇家第三海军陆战队少校营长。

1922年北洋政府迫于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终于从德国人手中收回青岛主权,对于德国佬殖民时期的遗存政策,均重新做了调整和修订。

1923年12月15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修订了《欧洲人公墓埋葬章程》,其中规定如下,凡本埠欧美外侨及在本港停泊船只上所有死亡者,皆准在该公墓埋葬;

非欧美国籍的原葬于该公墓者,须经交涉署准许。

凡欲埋葬于该公墓者,家属须呈请交涉署核准,指定墓地位置,发照动工埋葬,各项费用同于德占时期。

有了商埠督办公署的条令,欧人公墓不再“限购”。如此一来,公墓里也有了中国人的位置,公墓变成了真正的世界万国公墓。当然,除了墓穴本身的价格,墓碑、石椁、棺材、管理费,都要额外掏钱。

为生计奔波的劳工们,生计尚且为难,哪里舍得花这份钱为死后打算,所以能够选择埋在万国公墓的中国人,也绝非泛泛之辈,大多是有社会影响力兼经济能力的达官显贵们,其中有一位是前清进士、官居道台,墓穴的位置在北侧边角,墓碑却是当时的北大教授、著名汉学大家刘文典所写,据说这位已故道台是他的兄弟。

另外,据说梁实秋的小女儿,也埋葬在这里。

1926年,张宗昌督鲁以后经过改制的胶澳商埠局,对墓地进行了修缮,增加了围墙,修筑了大门,此后将欧人公墓改称“胶澳商埠万国公墓”。次年六月,胶澳商埠局对故意破坏公墓的行为,特别制定了《毁坏公墓罚则》。

1929年4月南京政府接管青岛后,胶澳商埠局改为青岛特别市,由国民政府直辖,万国公墓划归市社会局管理。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青岛,绝对是欧美眼中远东地区最有名的避暑胜地之一。每到盛夏,国外游人与国内精英纷至沓来,享受着这里宜人的气候和景致,青岛当时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充满了异域风情,俨然就是一个“小联合国”。

1935年夏,著名作家、“珞珈山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与丈夫张宝龄到青岛度假,留下了29篇专题介绍青岛的绝美文章。她在《万国公墓》一文中写道,

“这座墓园,面积不算太大,大小坟墓,已塞得满满,后死的人想在这美丽的墓园再占一穴之地,已很不容易了。那些坟墓型式的设计,都匠心独运,无一雷同,白石琢成的十字架,磨弄得晶莹似玉,镌刻着金色铭记,映在夕阳光里,灿烂生辉……”

时间转到1938年1月,日寇第二次侵占青岛,设立伪青岛治安维持会,万国公墓由“维持会”管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当年12月,青岛市社会局接管市区墓葬业务,重新颁布了《青岛市万国公墓埋葬章程》。次年8月,万国公墓改名为“青岛市第一公墓”。

青岛解放后,新成立的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1日,公布了《青岛市万国(第一)公墓埋葬办法》规定,墓地管理机构为民政局,想要葬入公墓的,需要提前到民政局申请,批准后领取许可证,拿着所在区公安分局审核的死亡证照,“依指定点号位埋葬,不得任意选择”。

至1953年9月30日,公墓已经满额,市政府决定对市内第一、第二、第三公墓停止埋葬,不再接受新的逝者入园,并责成市民政局、建设局,依城市规划选择新公墓地址。

十年浩劫前,万国公墓已然荒凉清冷,早就无人专门管理,无人悼念的墓穴,墓碑尚在,却已经布满尘埃,园内错落有致的道路也已经杂草丛生。不久之后,这里即遭到严重破坏,墓穴被挖开,大理石碑等被作为建筑材料,挪往他处用作墙壁基础,或者直接用来铺路。

万国公墓后来被彻底拆除,修建为公园起名“百花苑”,而今草木绿荫,百花盛开,再无当年一丝一毫的样貌,知道这儿曾是“万国公墓”的市民也越来越少了。

像这样兼具美感和异域文化特征的墓园,其实并不多见。假设能够保留下来,如今想必也是一处不俗的旅游景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消失的万国公墓,老青岛记忆里的那些往事!
万国公墓——活在生者记忆里的逝者
青岛以前为什么叫胶澳
青岛的万国公墓
老照片:十九世纪末胶澳(青岛地区)旧影
【每天老照片】-1万-3706-十九世纪末胶澳(青岛地区)旧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