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启示:阻碍我们创新的是我们的“思维定式”

筷子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餐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我们一代代传承着使用筷子吃饭的习惯。

然而,筷子的形态依然如故,没什么大的变化。若说有变化,无非是材质的不同,或印刻的图案不同罢了。

但是,有一对喜欢吃中国菜的外国夫妇,却轻易地发现了筷子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创新改造。

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筷子,一根筷子有两种材质,把筷子的重心放在尾部,以质量较大的金属制成,并将筷子的尾部设计成锥形,使筷子的形状变为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这样,当筷子放在餐桌上时,用来夹菜的头部与桌面没有接触,不会受到污染;并且筷子的尾部设计成四棱形,使筷子不会因在桌面滚动而掉落到地上。

的确我们在用筷子时,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为了使筷子不接触到桌面而被污染,我们往往会把筷子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然后在抬手或起身时,偶尔不小心又将筷子碰到地上,于是就弄脏不能继续使用了;如果在饭店里,会赶紧召唤:“服务员!再拿副筷子,谢谢!”……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想到在筷子上做这个小小的创新,来改善这个问题呢?这是由于我们经常会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

思维定式是一种思维形成了习惯,是我们下意识地用熟知的方法、策略和规则来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思维定式往往有利于我们的生活,比如司机始终按照交通法规开车,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也会不假思索地采取正确的行动。但是,当需要新的方法和主意时,思维定式就会变成阻碍,让我们被习惯束缚住,看不到习惯之外的东西。

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墨守成规,很难突破习惯,产生新的思路和办法。

01.

用大多数人的做法困住自己的思维,形成思维定式,失去独立思考

长久以来,“少数服从多数”的习惯形成了一个定式,阻碍着我们的独立思考。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是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和安全的。于是,我们也就不自觉地认为,只要随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就错不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当把一群毛毛虫首尾相接,摆在一个大圆盘的边缘后,这群毛毛虫就开始沿着圆盘的边缘爬行。它们没有一只走新的道路,始终一只紧跟着一只地爬行,就这样爬了七天七夜,最后因饥饿而死去。可是在圆盘的中央,就摆着毛毛虫喜爱的食物。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有时,跟着大多数也有可能饿死。也许你会说,这是虫子的例子,无法代替人类。其实,人类也有类似的例子,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股市了吧。

在股市中,人们总是会追涨杀跌,并一直周而复始,以致造成赔钱的人远远大于赚钱的人。每当股市处于牛市的时候,就是多数人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人们会在牛市中纷纷进入股市,即使股价已经很高了,也感觉不到危险。当股市处于熊市时,即使股价已经跌破了发行价,也无人问津,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敢买。

可是,那些在股市中赚到钱的少数人,却没有被多数人的做法困住自己的思维,他们往往是在别人害怕的时候开始买入股票,而在别人对股票变得狂热的时候卖掉股票。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值得借鉴的,也可以使自己省去试错的过程,少走许多弯路。但是要想产生“新的主意”、“新的观念”,就要突破多数人的思维,让自己独立思考,才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02.

习惯以权威观点作为自己的佐证,形成思维定式,忘记质疑的权利

关于权威的讨论,想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家上网课,他严格按照妈妈交代的步骤打开电视,可是电视打开后,播的并不是一年级的课程,爷爷奶奶感觉不对,要帮孙子换台。可这位小朋友坚决不同意,因为这是妈妈交代的步骤。

于是,这位小朋友认真地听了一上午课,还做了笔记。等妈妈下班后,赶紧向妈妈抱怨:今天的课太难了,一点儿也听不懂啊!于是妈妈了解了情况,又看了儿子做的笔记,结果直接笑喷。原来儿子调错了台,听了一上午的高二化学课。(下面这幅图就是小朋友的听课笔记)

网友们看了这则新闻之后,也都被戳到了笑点。欢笑之余都在夸赞小朋友的执行力。但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情所反映的思维定式,正是由于妈妈在小朋友心中的权威性,使小朋友没有在意爷爷奶奶的质疑,才造成了这个可爱的笑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各种权威性的影响。比如在工作中,前辈和领导便是权威的代表,领导或前辈的指点与传授,代表的是他们的经验和观点,虽然可以指引我们完成工作任务,但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有局限性,因为那终归是在延续和重复。

如果我们的技能总是延续和重复,那么我们的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的发展,无论工作了多长时间,都只能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只有突破权威心理的束缚,善用质疑的权利,才能在重复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推陈出新。

03.

经常“较真儿”于深度,形成思维定式,忽略了我们视野的宽度

我们遇到问题时,经常会被问题困住,陷在问题里“较真儿”。“较真儿”、“钻牛角尖”等说法,都属于深度方向的思维,

在深度方向“较真儿”,就好比用望远镜观察事物,只能看到很小的范围,有深度但没有宽度。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筷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筷子是我们常用的餐具,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但我们对于筷子的认识,始终局限于一头粗一头细的形状。虽然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筷子,却都是材质的变化,有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再有就是筷子表面的花色装饰的变化。我们的这种局限性,限制了对筷子的创新思维。

如果不纠结于材质和花色,而是打开我们的视野,看到筷子的特征和属性,除了材质和花色外,还有形状和结构。也许当用餐中途需要放下筷子时,会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改善筷子的形状和结构,以解决筷子头部被桌面污染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应避免陷在问题里,只看到一条道路。要想打开我们的视野,看看都有哪些相关的方面需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

04.

三个步骤,摆脱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式更像是一个工具,当我们需要它时,就让它服务于我们;当我们需要探寻新的方法时,我们要懂得摆脱它,然后让自己培养出创新思维来。因此说,思维定式所限制的是我们创新的能力,我们应合理地利用这一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受它所困。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三个步骤,来摆脱思维定式,培养出创新思维来:

一、学会向自己提问,利用质疑激发独立思考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曾提过无数的问题,而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孩童时代的我们,从好奇种子为什么会发芽,渐渐懂得了生命的繁衍;当思考如何花掉过年的压岁钱的时候,也在不觉中培养着自己理财的技能。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也随之被我们所拥有。

之所以提问会让我们有如此大的收获,是因为通过一个个问题,可以指引着我们开动思维,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停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上解决问题,因思维定式造成周而复始地原地打转。

因此,我们应养成向自己提问的习惯,无论是前人的经验,还是书本上的固定模式,我们都可以提出质疑,试着分析其它的可能性。

二、通过列举练习,拓展看问题的角度,避免“较真儿”

提出问题是摆脱思维定式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我们不开阔自己的视野,而是只停留在问题的一个角度去思考,也不容易产生新的思路,并有钻进牛角尖的危险。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我们可以试试通过列举法,来拓展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避免钻到牛角尖里“较真儿”。

比如我们常用的筷子,当我们发现“放到餐桌会受到污染”的问题时,由于我们一直以来对筷子的认识已形成思维定式,只关注了“桌面”这一个角度,因此我们会想到制作一个“筷架”来架起筷子头,或把筷子头搭在碗上,用这些方法让筷子离开“桌面”。

而前面提到的那对外国夫妇,他们在使用筷子时,发现了“放到餐桌会受到污染”的问题,但他们的经验里没有对筷子的认识,因此并没有受到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所束缚,所以他们从多个角度考虑了问题,想到从形状和结构上对筷子做出改变。

此时,如果我们学会了列举法,就会这样做:

首先、客观地把造成污染的主体都列举出来,至少应该包括①桌面、②筷子,而不是仅仅盯着“①桌面”。

然后、再把这些主体的特征属性列举出来,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①从桌面的特征看,桌面应该是平的,那么制做一个支架可以解决问题;②从筷子的特征看,筷子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做出改变,那么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来尝试通过形状和结构的改变,找出其它的解决办法。

由此看来,列举法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列举法,可以很快地打开看问题的角度,避免了陷在问题里“较真儿”。

三、打破规律,重新组合,孕育创新思维

规律可以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但也会束缚住我们的思维。比如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律,可以使群体迅速达成一致意见,但也可能错失少数人的独到见解;再比如徒弟按照师傅传授的规律学习技能,能很快掌握要领,但长期死板地遵循师傅的教义,有可能阻碍自己的发展,甚至有“被沦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风险。

可见,规律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控事物,但也有可能困住我们的思维,形成思维定式,从而阻碍我们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利用规律,而不是完全依赖规律。那要怎么做呢?

前面说到:第一步、我们要学会向自己提问;第二步、从问题出发,尽力列举出所有与问题相关的主体特征和属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现在到第三步了,这一步可以从突破口展开讨论,看看如何通过打破规律,重新组合,孕育出创新思维。

我们接着以筷子为例,如果以筷子的形状和结构作为突破口,那么我们就先思考一些原有的规律:我们常见的筷子,形状大多都是夹菜的头部稍细些,另一端稍粗些,整体形成锥形;结构则是每只筷子通体是一个整体,由一种材质构成。

我们再看那对外国夫妇研制的新型筷子,就打破了这一规律,形状改为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结构也由一种材质制成的一体,改为由两种材质结合的结构。这种改变反映了怎样的组合呢?

首先、是特性的组合

金属的一端比木制的另一端质量大,由这两个材质的组合,使筷子的重心放在了金属的一端;

然后、是形状的组合

由原来的一个锥体改为两个椎体的组合,形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可以加大在桌面翘起的距离。

这样的两种组合,可以使筷子放在桌面时,重心放在金属的一端,从而保证质量较轻的一端翘起,远离桌面。这样的效果等同于将筷子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但却比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更稳固,不易碰落到地上。这些小的改动是不是很棒?

这些改动其实并不复杂,但这个思考的过程却值得我们借鉴,这个过程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此时不由得为这样的创新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释题、分析、解题、反思这四个环节,揭示了解题的思维程序、一般规律及其作用
数学题不会解?你要掌握解题思维的程序
对于探索题,通过分析找到规律,打开突破口...
非常非常难!找到突破口就非常非常简单!推理思维的奥义
暑期,说一说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普通人和高手的思维模式区别在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