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倭寇枪炮下的石臼所

半岛网消息 张永军,日照市东港区(市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海曲文学重点作者。本文是他的《石臼所记忆》连载之四。

广袤无垠的大海孕育了这里的海洋文化,耕海牧渔的石臼所人,数千年来过着自由自在的海上生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习惯影响了这里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熟悉海洋海流、潮涨潮落,深知天气阴晴、季节变换对于渔业生产的影响,对于海洋货物运输、生意买卖、商贸流通等行业可以说无师自通。其实他们算不上会种庄稼种蔬菜,更不懂得养花弄草,因石臼所特殊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影响,石臼所人很会买粮买菜。

石臼所城里十字大街交汇点为石臼所中心。该处为北纬35°32′东经119°3′。石臼年平均气温摄氏11.6度。东、南两面临黄海,北侧为万平口潟湖,西侧为西江潟湖,明代以前是典型的半岛;南宋时期曾称这里为“石臼岛”。西倚“一代文峰”孤奎山(较早的军事地图和航海图上称孤奎山)。向北十公里被丝山环抱,离西北方向日照城十一公里,西南离夹仓重镇十公里。

日照县地形图清楚表明石臼所处于县东南丘陵加小平原地带。县域内西北方向金水缓缓流向东南,一路曲湾流淌成付疃河,在石臼所西十公里处奔向大海。这条生命之河孕育了日照先古,也滋润了石臼所人。从地理位置看石臼所属于风水宝地。

文献记载,4000年前,石臼先人迁徙至此,聚族而居。从石臼嘴老灯塔处北侧大沙墩(古称“棘古津”,俗称“大古墩”)被海浪冲刷出来的红灰色陶碗、陶盆碎片和碳化砂土中掺杂着夹砂红陶碎屑可以看出,碳化面积虽只有100-500平方米不等的几处,但现场调查,至少也得有八、九户人家的几十个口子居住。估计他们都是靠捉鱼为生的渔人,这或许就是石臼所人的先祖。但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对这类小范围碳化面积的古迹,根本没有人去在意,也没有引起官方的关注。殊不知,这类古迹小事却能反映出古石臼人迹生存、生活生产的轨迹。1934年春天,中研院史语所的专家在山东沿海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写出了《山东日照县考古调查记》和《鲁东调查》报告,对沿海一带的“大孤堆”(俗称大古墩)以及碳化状况也有考证并加以推断论证,普遍认为山东日照沿海一带确实存在过龙山文化中晚期遗迹。

古代沿渤、黄海一带地域泛称“东夷”,到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或更早的商周时期,所谓石臼所的土著先人,其实都是从内陆试探着迁向后来被称为石臼所的地方的。史前的石臼所一带是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地质地貌,地下埋藏着巨大的整体花岗岩岩石,经过近亿年的暴晒雨淋、爆裂风蚀,地质地貌发生了变化,高顶削平,沟壑填满。受海风影响,石臼所东、南两面海蚀陆地达两三公里。万平口和西江两个潟湖周边产生大面积盐碱滩,土地贫瘠瘦漏,没有农作物生长,大量的紫蓬菜和红柳灌木充斥潟湖周边;其实石臼所仅是一个靠黄海西岸的边陲小隅,是一个小小地方。从原石臼公社的东海裕遗址可以推断出石臼所渔人的生活轨迹。因为紧邻黄海和显要的地理位置等原因,一直到了近代才被航海家们所认识。所以,石臼所作为地名,标在世界航海图上是顺理成章的事。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从山东半岛一直到福建沿海无一不受倭寇侵扰,居民无法正常生产生活,各地遂上报朝廷。不只是明朝,明之前的年代,倭寇骚扰就已经成为沿海居民的心头大患。为防倭寇继续侵扰,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沿海推行军事单位行政管制。根据各地方地域不同和人员居住以及密集程度,各地要建“卫”设“所”,再划分卫卫之间、所所之间的距离,便于相互之交协调;其中安东卫就是那个时期设立的。卫以下设所,卫也有大有小,安东卫作为大卫,下设五个所。为“前、后、左、右、中”所。石臼设为后所,也就是“备御千户所”,此后始称石臼所。据清光绪十一年续修的《日照县志》载:“石臼所城,周三里有奇,高丈四尺,南北西三门……同治六年(1867年)避寇复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此时,石臼所一直作为沿海重要口岸备受朝廷关注,每个朝代都有军队驻扎,所以就比较出名了。

石臼所是“备御千户所”,自设为“所”以后,石臼所人有了保障,一些大户也就有了不少的帆船,这些无动力帆船南达上海,北至青岛大连,载运土产洋货。因货品出入颇多,地面上生日就特别繁荣,生活生产逐步好了起来。洪杨之乱捻匪曾一度掠过石臼所,居民深知城池防匪之重要,于是石臼所的富户们倡导,将原有的土石砖结构并一度失修的城墙,全部改换成用当地花岗岩石块筑成;修筑石臼所城墙,改土石并用为纯花岗石需要花不少的钱。朝廷没有那么多投入,石臼所几家大户主动出资认领修复,一时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赞赏。全城周围三百八十丈(约合1254米),由刘姓殷实商号“三合”出资认领二百丈,高性“长盛”号出资认领一百丈,剩余八十丈由地方其他商号以及个别富裕居户筹资捐助。城墙修复后,比原来的城墙高出不少、宽出不少;城墙外清理了护城河,城墙内拓宽了马道,城墙上加固了垛口、铺设了大青砖。高大城墙上灰白色花岗岩中的石英石,在阳光照耀下透闪着金光,抚摸城墙坚如磐石、近观城墙气势恢宏,远看更是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东西南北各有正式城门,大块花岗岩条石用作城门门楣,城门上方城墙上筑有九米长、三米宽的城门楼,硬山黑瓦格子门窗;每个城门上方镶嵌三尺乘二尺见方的黑色大理石,各刻有一尺见方两个大字。北曰固磐,南曰安澜,西曰望奎,东曰瞻灜。

在“所”级别的军事管辖区,石臼所的城墙系纯花岗岩垒成的,坚固程度是最好的。据考证,全国沿海地区建设的“所”级别的城墙堡垒中,属石臼所厉害!在全国也是比较出名的!

从石臼所建港到兖石铁路通了之后,石臼所就更加有名气了,她比日照县城要出名得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出差在外地说家是日照县的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要说是石臼所的却基本都知道。就在成立县级市1986前的山东省地图上还清楚地表明日照市的住所在石臼所。那个时期的石臼所人真是扬眉吐气,半农半渔、半商半工的贫穷生活被建港设厂所需替代,农民变成了吃“国库粮”的城市人。石臼所人要多高兴就有多高兴,农民不愁娶不上媳妇,农村的姑娘还必须选高挑的漂亮的,要不还看不上。那个时期,不少高中毕业的少女不顾石臼所人长得如何,有没有文化,只要能嫁到石臼所那就是幸福。

因为地域显要,港湾不冻不淤,腹地开阔,港口运输能力发达,经商贸易十分便利。民国初期也就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兵荒马乱且不说,还有滥党横行(滥党指国内战乱时期的杂牌军)。好在近代这块方圆不足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没有发生大的战役。这个时期曾被德国人、日本鬼子(时称倭寇)侵占,曾驻过民国政府的军队。

民国26年(1937年)3月,这是阴历二月底的一个清晨。这个季节海面上常常有海雾,即使太阳升的老高了,仍然看不到曙光。站在石臼所东城墙上值班的多名士兵,突然发现,东海面上在海雾掩盖下啥时候漂来了两个黑乎乎的“小山头”。原以为是海雾在海面上飘忽不定的原因,再加上能见度差,黑乎乎的“小山头”无法确切辨认,等太阳从海平面露出笑脸的时候,薄雾轻轻散去。石臼所那巨大的石头城墙被刚出水面的太阳照得红彤彤的,煞是漂亮。城墙里浅蓝色炊烟缕缕爬出城墙,饭香味随着炊烟飘荡在城里城外的上空。这时值班士兵竟然发现这两座“小山头”在轻轻移动,再细看原来这是两艘舰船,前甲板上的大炮清晰可见,白色加红点的膏药旗若隐若现。这哪是“小山头”啊!原来这是两艘日本军舰呀!正在士兵准备向上级报告的同时,日本鬼子从军舰上玩游戏般开炮了,“轰、轰”的两声,甲板上火光冲天。而石臼所北侧的戴家村和马家庄却顿时陷入火海。事后才知道,两个无辜的村庄无端被日本鬼子发射的炮弹击中。当时士兵们懵了,怎么回事呀?无端无故的炮轰石臼所吗?侵略者的气焰压住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城和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随意夺取中国人的性命。俗话说“好汉打不出村”,意思就是不能跑出自己的地盘欺负别人。可倭寇哪管难么多啊!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恶魔?

石臼所北门外的戴家村和马家庄是第一轮受到日本侵略者侵害的村庄;这也是日本侵略者首次在石臼所实行枪炮射击的恶劣行径。事后调查,戴家村马家庄死一人、伤一人,毁及房屋数间。

民国27年(1938年)5月,驻扎在青岛的日军舰4艘又窜来石臼,停在前海对石臼所开炮,发射炮弹一百多发,炸死百姓7人。之后不长时间,鬼子又派出3艘炮艇、2架飞机,分别对石臼所、日照城以及南湖大集进行狂轰滥炸,仅在石臼所就投弹近50枚、炮弹130多发。

12日,恰逢城西南湖大集,鬼子的5架飞机突然飞临南湖上空,而赶集的人们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如何,几乎全部昂首向天观望那会飞的东西。只几秒钟,瞬间从天空掉下的数十枚炸弹就在人群中爆炸了,鬼子的狂轰滥炸和机关枪扫射,使赶集的人群乱成一锅粥。飞机轰炸后佯装离去,但很快又返回,朝着奔跑躲藏的人群又是一顿扫射,又扔下数十枚炸弹,整个南湖村一片火海。事后统计,大集上死了468人,伤残者不计其数;村庄里死了169人,伤残273人;被毁房屋1292间,衣服4923件,粮食147716斤,牲畜79头。南湖惨案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日照制造的最大惨案。

据考证,这次日本人对日照、石臼及南湖大集的狂轰滥炸主要是报复日照县政府的,起因是日照籍的叶某代表日本人来日照设立海关并劝降,被日照县的国民政府正法了。

日本鬼子在青岛的大本营就觉得石臼所就是一只任意宰割的羊,不用什么大武器,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是年秋,随派“北支特别炮艇队”,向连云港、石臼所两地各派出一个先遣队、各一艘木壳船,各地兵力不过一排人。鬼子们大摇大摆在石臼所前海登陆,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一部分从南门进入到早先日本乔装做生意的商号,另一部分从南门外沿护城河路经西门外踏上了石臼所至日照的石日公路,和住在日照城里的日本浪人对接。期间对石臼所的潮涨潮落、风土人情及沿路的地形、地貌、地表都有了不怀好意的详细考察。日本侵华前线记者曾写出了《石臼所小记》的战地报道寄回国内,据说,这篇报道现仍存在联合国关于二战时期的档案里。

民国28年日本鬼子海军及陆战队根据日前线记者的详细材料,于1939年农历4月20日夜,又派四艘日本舰艇驶到了石臼所南海离岸约1000米的地方,用探照灯照射石臼沿海岸和城墙,用舰炮炮轰了石臼所南门外和南门城墙以及居民区,死伤9人。石臼所惨遭强暴,无力反击,任凭宰割。

经过详细的勘察,鬼子发现石臼所是一富庶宝地,海岸基岩牢固、弯曲幽静,海水无淤无冻、水深浅适宜,沙滩细软金黄、岸带绿树婆娑,腹地开阔平整、远山环抱,人口不多,既憨厚、又老实。是年6月,馋红了眼的倭子国派遣驻扎在青岛的日本海军陆战队100多人,由西江口西沙滩一带登陆(即现在的港务局客运站左右800米范围),正式侵占石臼所,他们强占民房,强行驻扎。这次登陆强占住房遇到了老百姓的微力阻拦,鬼子恼羞成怒,打死打伤了不少无辜百姓,其中石臼路社区居委刘义臣的奶奶就是被鬼子用刺刀挑死的。

占据石臼所不久,鬼子需要掠夺资源、搞贸易垄断,随即在石臼所前海西双栏子礁石中,强行修建了一长50米、宽4米的土石结构的码头,供鬼子专门停靠舰艇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太平洋的美国军舰上,麦克阿瑟将军代表联合国主持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战胜国的签字仪式,日本天皇派出了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日本终于放下屠刀,作为二战时期的战败国之一,他们的罪恶行径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鬼子侵占时期的石臼所乃至日照城都属于日本鬼子军事管制。

不管鬼子海军还是陆战队,有挂带斜杠的军旗,有的挂膏药旗。后又来了宪兵队,挂的也是膏药旗。石臼所70岁以上老人称鬼子宪兵队为“假部队”(“队”念上卷舌音)。

在石臼所的鬼子队伍分别驻扎在南门外护城河南岸、西北门里、十字街口往南60米路西大院。

驻扎在南门外的海军住处出南门向东50米护城河南岸。他们修建了炮楼,修筑了工事、堡垒;又在北侧过护城河30米,强行占领贺家南门外东侧运输联合局,设立大型货栈和商业株式会社。

驻扎在西北门里东侧的陆军指挥所挂的是膏药旗,住的是西北门里刘家“三和号”的木楼梯、木走廊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及四合院。这里是石臼所的制高点,海拔21米,日本鬼子在这里的城墙外侧也设立了砖石结构的炮楼,控制着由石臼所以北进入石臼所城的所有行人和货物。

侵占石臼所之后,不仅在石臼各个制高点和要道修筑炮楼,而且四个城门都有日本人把守,各个行业被日本人重新组合,能够赚钱的和资源性的全部掌控在日本人手里,海上的客货运输也都有日本人操控。石臼所海上的运输全靠无动力风帆船,自日本鬼子的货轮来了之后,传统的风帆船运输业日落西山。之后,以商会会长贺仁菴为代表的石臼所各大商号重新组合,成立运输联合局,贺家亲赴日本购买新的货轮和日本人竞争。国人同心合力,终于抵住日本的海上霸权,赢得首次胜利。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达14年,仅在石臼所近8年的时间里,从日照及沂蒙山区掠夺了不计其数的资源,除了绝大部分运走外,尚有部分货物还来不及运走。驻扎在青岛的日海军陆战队派19艘货船和2艘军舰前后多次来石臼所,把驻扎在石臼所的日人员和货物撤走,来不及撤走的全部沉入海中。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防倭寇,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防倭寇,别看日本人小可鬼大着呢,他们要上演“蛇吞象”的闹剧,所以要采取一切措施,严防悲剧重演。

一个世界闻名的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小小岛国所入侵,中华儿女几乎要成了亡国奴。人们呼唤着、悲炝着、无人能助。小小的石臼所离日本最近,理所当然成了鬼子进攻山东的首选之地。倭寇枪炮下的石臼所是躺在案板上的肥肉。真是匪夷所思啊!

曾经鱼肥水美的石臼所,曾经民风淳朴的石臼所人,在倭寇的枪炮下被奴役着、被宰割着。如今的石臼街道替代了石臼所,新时代搭好了干事创业的平台,年轻的党委书记街道主任带领石臼街道大干快上,居民生活福祉满满,人们的笑意写在脸上、心中的幸福油然而生。

2020年初夏修改于燕缘堂

半岛网编辑:张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虽经八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日照最高建筑,现貌依然壮观!
山东各地级市名称出现、历代建制及市域形成--日照
海曲路历史由来大起底!
山东省的区划调整,16个地级市之一,日照市为何只有2个县?
日本侵略者为什么会被国人称为鬼子
“倭寇”是怎样变成“鬼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