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云真子 愚解
 
太上老君者,太清道德天尊是也。春秋时,天尊化身老子下降,著道德五千文,为世所悉知。清静者,抱一守中,上乘无为之事也。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静极,然后能生动;阴极,而后能生阳。复,即阳生也,故曰:一阳来复本。常清静者,能守清静之道也。此守,非用心为之,乃不守之守也。经曰:知而不守是功夫。即此也。经者,全真无假之文也。夫阅全真无假之文,能做全真无假之人,是以经字以醒众人也。
老君曰:
开篇点明老君曰三字,是以警人,此乃老君直言之真文,非世间虚假之学,乃全真无假之言。是文字字珠玑,须细细研读,深究其理,方得其旨也。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人言大道至哉云云,然终究不知大道为何物。此言大道无形,告人大道非世间一切有形之物,人不可见之也。经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然虽其不可见,却生育天地,为天地之源也。昔鸿蒙未判,天地未分之时,一炁流行,唯有道存焉。是故惟道乃天地之先,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天地得道能生,若人能得而不失,则与天地共寿也。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无情者,无后天习气之性也。无后天之情,方能守中庸之道,而先天真情显现也。真情,即是道心,又曰:天良真心,是也。经曰:天地不仁。不仁,即是无情也,非是二义。因其无情,故能真情显现,而一炁充盈,使日月星斗,运行不休也。若人能除尽人心习气,而道心发现,则能生生不息,永无老死矣。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万物未生之时,大道恒存。是故道也者,本无名号,故不知其名也。因方便之谈,强名之曰道耳。然此无名之物,乃是生生之本,生命之根。万物有道则生,耗尽则死。道者,炁也。人生之初,神全炁足,故曰性本善是也。然自二八以来,上下耗用,日渐亏缺,至于老死也。若能回头是岸,守道归中,养炁存神,则永不耗尽,何以有死焉?经曰:老僧会接无根树,能续无油海底灯。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清者阳气也,浊者阴气也。阳清则动也,阴浊则静也。盖阴阳相辅而成道,动静相合以为真也。入室行功之初,乃须存无守有,以雌护雄,神入炁穴。至于静极,一阳发生,是乃静中生动也。夫所生之物,清者为壬,浊者为癸,有壬无癸则时未至,而壬尽化为癸则药老也。半壬半癸之时,正是采药之机。是时,有清有浊之谓也。值此若能巧运天机,则神仙可冀也。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天地形成之初,清阳之气上升,乃为天;浊阴之气下降,而成地。玄穹渺渺,无所定形;地宇茫茫,可以载物,此皆阴阳二气升降之能也。夫天一之水,发生于玄关之时,乃须无所思虑,凝神静照,小心护持。所生之水,源流清澈,得以沿黄道上升也。若斯时情欲萌发,水源立浊,其所生之水则无上升之能,而顺阳关流下,漏失体外矣,学人可不慎哉。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男者,以象乾卦也;女者,以象坤卦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乾坤和合,而万化方成。乾者,刚健之鼎也;坤者,柔顺之炉也。意志坚强,猛力用功,故曰动也;次第渐行,默默观照,是云静也。炉鼎铸罢,炼道之器成也。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本者,无为清静之本来也;末者,有为之旁术也。道乃常守清静之本,而去有为之法,无为而能无不为,故生万物。是则人能常守清静之本,舍旁门之末,则一炁得以生,得其一而万事毕矣,又何须搬西弄东,符箓咒诀之事哉。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夫先天一物,本来清灵,绝无半点杂渍。而后天情欲渐开,清化为浊,渐而流失。故云清者浊之源是也。人情欲之火难伏,唯有先天之水得灭之。先天之水,即先天一炁是也。一炁从动中来,能浇灭躁火,而人得以入静定之中。静中生动,动以致静,玄妙之处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于清静之中,而天地得以生,得以万寿无老死。人能常守清静,则吾身自有一天地,藉之修炼,可以成功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吾未生身时,乃有一物,为吾本来面目,名曰元神,号曰清静法身。元神喜静,于静中方能显现。而吾后天识神喜动,整日胡思妄想,躁动不安,一分一秒,亦不得休歇。此识神,又名人心也。只因识神上位,乃使元神隐匿,而不得见。此识神日夜消耗元神,耗尽则吾难自保矣。若能令人心识神退位,而元神做主,去伪存真,真我依旧为真我,而常处于清静之中矣。如此行功,则能行之无碍,头头是道也。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此处言人心,非上句所言之人心识神也,乃云人之本心。吾本心即是灵知元神,本喜清静,奈何后天情欲牵绊,扰乱其心,令其不得归于清静也。不得清静,则元神隐匿,而识神情欲做主,败我命根也。是言人心二义者,盖畅乎行文耳。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上二句言后天情欲识神蒙蔽先天元神,使其不得清静,此二句则言惩忿窒欲,却除后天识神之蔽也。遣、澄者,皆消除之义也。若能消除人心识神,后天情欲,则先天本来面目,自然发现。此本来面目,清静自然。正所谓人心死而道心生,识神退而元神显也。
自然六欲不生,而三毒消灭。
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三毒,即贪嗔痴是也。若能令识神退位,元神做主,常入清静之中,则元神真火,时时寂照,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六欲将萌,当即斩断;三毒将起,即刻浇灭。经曰:但凝照心,不凝住心。如此知而不守,不守而守,常入无有之乡,自得其要妙焉。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遣欲澄心,可使元神现,而三毒六欲无可生也。若三毒六欲尚有可生,是为遣欲澄心之事未毕也。若能猛力用功,虽道阻且长,然若果能为之,则三毒六欲,何能害吾身哉。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若能遣除情欲之性,即元神做主,时时寂照。所谓内观者,非以眼光观之,乃以神光照之耳。元神真火观照身内,而吾识神妄想之心自不发生,是谓无其心也。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形者,色身也。此一句,教人莫执色身。若执于色身上下,终不得清静也。今旁门之中,有导引搬运者,有存想穴位者,有以心肾为坎离者,有以肺肝为龙虎者。有以脑中为祖窍者,有以脐下为玄关者,不胜枚举。概而论之,若执于后天色身之中,何能返复先天?经曰:若无吾身,吾何有患。盖言乎此也。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上言不执于自己之色身,此言不执于外物诸相也。物者,外物也。观其物,视之不见;听其物,听之不闻,是谓希夷。如此行持,对景忘情,则已入清静之中。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三者,乃是无其心、无其形、无其物也。此句乃是总述以上三句,若能三者皆无,则为见于真空也。何谓真空?真空即道也。道于真空之中,非顽空也。何以言哉?真空虽云空,其实不空也。其中有至灵之物,先天一炁也。一炁者,妙有也。道炁二者,同出异名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千古绝妙之处也,学人当细细思索之。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前言皆教人不执于有形之物,今始教人莫执空相。观空者,非以眼观之,亦非识神存想之,乃以元神寂照也。观空亦空,无意以观之也。如此观照,乃是真空,而非顽空也。如此元神渐显,识神渐隐,至于无所空时,妄念灭尽,元神做主也。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既已入得虚无真空,元神做主,则万般杂念,尽皆灭去。而除念之念,亦须灭去。无除念之念者,无无也。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无万般一切念头,若能十二时内,时时守中,昏昏默默,静照无为,则去道不远,常清常静,湛然常寂也。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此二句乃承上句之所言,常入清静,默默寂照,至于静无所静处,谓之静极也。静极则道显,而一阳生也。阳生,即是先天真水也。此水,能浇灭万般躁火,而欲自不生也。欲不自生,则谓之真静也。夫人下手之处,虽能偶得片刻清静,然时常转瞬即逝,万般杂念,挥之不去,此非真静,而躁火未灭之故。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所谓应物者,即是理世间杂琐之尘事。夫修道,并非参禅打坐,不是避静离俗,还须于世间打炼也。若能于红尘世事中周旋自如,而非逃避了事,则静定中之万般杂念,安能奈何于我,此谓之真常也。吕祖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能不迷于念头之中,而能觉乎念头之所起,当即斩断,是真觉也。若能如此,谓之得性也。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通应世之法而不迷于其中,何其难哉。然能为之者,皆真志士也。若能事来则应,而事去则静,出入无碍,可谓之明心也。若能如此,于幻象之中,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对境无心,不为所动,则于闹市之中,吾自清静,何须出家避俗,赖于外物耶?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道也者,于静极之中,方可显现,寻之采炼而成道基也。故于清静之中,渐近乎道也。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道即一物,又曰太极,又曰金丹,又曰圆觉,总是真空。入此真空之中,则得此一炁也。一炁者,道也,自虚无中来。若自清静之中得此一炁,谓之得道也。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此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吾恒有之。若吾无道,吾身死矣。此道,乃生生之本,布遍大千世界之中,是吾若得此道,虽云有得,实无所得也。若云无所得,吾所得之物,宝之甚矣。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己身道成尚不足焉,还须外积阴功,方能有丹书来诏。此句乃为补充,是告诫学人,度己之后,还须随缘化人,提拔有志,方能功德圆满。
得悟之者,可传圣道。
此句总结,若能明悟经中至理,则可授之大道也。所谓性由自悟,命必师传,学人若能明悟自性,则当求师救命,添续灯油也。而凡为真师者,其所传之人,必可明悟自性也。非其类者,真师不传。
老君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
上士能行无为之道,不与人争也,其效乎水,而几于道也。其常处于清静之中,常采先天灵药,而三毒六欲消灭也,自无争斗之心,能为人之下,成己身之道也。而下士理未明,性未修,终日歪曲真意,盲猜瞎练,于世事,于修行,皆是争强好胜,如此安能明悟真道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德之最高者,好生也。好生者,惜吾之命也。惜吾命者,宝吾先天三宝也。上德之人,通晓此理,时时静照无为,养己身之性命,于外物则随缘行善,而不执于行善之事也,盖发乎本心而已。下德之士,行善积德,乃是贪图阴功,有谋而为之,斯之为善也,善则善矣,何以有功德乎?是乃执着于此者,不明道德之真义也,舍本逐末,流入曲径之中,惜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自此言不得真道之因也。众生之中,能得真道而常清静者,似若麟角。何以致之?有妄心也。妄心,即识神。吾识神一日十二时中,胡思妄想,片刻不息,故谓之妄心也。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有此妄心整日思想,则元神受蔽而不显,且日日消耗,伤及元神也。故谓之惊其神。此神非妄心识神也,乃吾先天元神也。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先天元神,受惊隐遁,识神做主,若无物牵制,则整日眼观五色,耳闻五音,口尝五味,鼻嗅五香,识神则产生万般幻想,即便闭目静坐,思绪亦至不知何处也。若欲扫清思绪,还须猛力用功,锻炼吾性,以至于心猿牢锁,意马高栓,元神做主,识神退去,方保无虞也。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若整日痴心妄想,因观物起念,此念或欲得之,或欲去之,或欲目睹口尝之,等等诸念,总是贪求之心。此贪心根深蒂固,非大烈士不得除之也。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既有贪求之心,若求而得之,则欲得寸进尺;若求之不得,则愈欲得之。整日烦苦,沦入红尘,不得解脱。若能跳出其中,冷眼审视,方觉心惊胆战,才知其中之可惧者也。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如上所言,诸般贪求妄想,整日挥之不去,沉沦其中,劳心耗神,损害性命,若不惊醒,狠力跳出,此生何去哉!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若过沉溺于贪求妄想之中,则如上言,若得之而求愈多,若不得而念愈深,如此愈发不可自拔也,故谓之本性遭受浊辱,不得清静也。若自性不现,清静不得,则生老病死,亦不可脱,难免再入轮回,重返苦海之中。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噫!轮回一入,何时再得人身焉?即得人身,何时复能闻道焉?何时能行之焉?盖唯日日消耗,再堕红尘,是故一入迷途,再无出期也!学人当深深警醒之!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道于真空之中,其唯先天一炁存之。唯有明悟道之理者,乃能得之而为己用也。一炁乃生生之母,万物得之者生,耗尽则死。若能时时采而用之,吾何愁不得长生无死耶?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其炁也者,为静极之中,入虚无之窟,乃能发现。若知得之之法,谓之悟道也。因入清静乃能得,故曰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此句全文之末,总括之语。经之旨也,唯入清静之中,而能得真道,为吾所用也。若能得之,可以恒少壮,无老死,永脱历劫轮回,逍遥于无穷矣。
 
仙人葛翁曰:
仙人葛翁,即葛天师葛玄是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静
天乐集(十)
道医学堂丨安于形在安于清静
吕祖道德经释义(二)
诸真圣胎神用诀
张凤林道长讲解《清静经》——经文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