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0开始学法语,20个月考下DALF C1,我如何立竿见影学语言?

我从零基础接触法语,到考下DALF C1前前后后的二十个月,其实并不是都扑在了法语上,法语学习只占了我过去二十个月里主要精力以外的部分时间。如果大家说我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我可以很负责地讲,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里,学得比我好的人有很多。我只是方法比较正确,知道每个阶段要做什么,不慌不忙,然后比别人都倔一些,坚持了下来而已。所以在这里,我想和所有人分享一下我的方法。

我的法语Dalf C1证明

在开始之前:交代几点

第一:前面提到的C1,出自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R)下对于语言能力的区分。这个框架将语言能力分成了入门(A1, A2),独立使用(B1, B2)和熟练使用(C1, C2)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掌握的能力以及和国际其他标化考试成绩的对应情况都在下图中展示地很清楚。

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R)

这张表格,也会是我们接下来探讨的基本框架,也同时意味着,我将要谈到的方法,可能更容易被直接迁移到欧洲语言的学习中。但我在这篇文章的实例例举,基本上会来自汉语和英文,也旨在向各位读者展示,作为人类思维载体的语言,其共性远远多于差异。

第二:我把这篇文章的读者预设为两类,一是还在不断摸索方法的学习者,二是很成熟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一类读者的语言学习,必然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而指导的老师一定会强调很多学习的细节、过程和方法;对于第二类读者,学习过程和细节之类的把控已经非常成熟。

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无需再赘述如何一点一点地学会某一门语言,而是从每一个阶段挑出一个最重要的话题,集中探讨。

我们的探讨会按照如下顺序展开:

A1: 语音和词汇

A2: 语法

B1: 听力和口语

B2: 突破瓶颈

C1-2: 语言之上

语言能力标化考试技巧

正如上面的内容展示,我为每一个阶段拎出了一个最主要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个任务在某个阶段解决后就一劳永逸,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探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难点基本上是同时出现在语言学习的每时每刻。

第三:语言学习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某些学科的终极命题,所以这篇文章里有大量我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同时也有语言习得、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持,但我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梳理我有没有不小心把张三的理论套在了王五的名下,我援引的说辞出自哪个人几几年的哪本著作,而哪些内容纯粹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所以我只能希望我的读者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始终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对于尤其有争议的点,我也会特意标出。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想已经有人不耐烦了,想要急着问我到底有没有提升听说读写立竿见影的方法。很巧,我真的有。而且这个办法总领我后面所有探讨的方法,或者说,这个方法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唯一方法,后面的探讨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方法而已。对于提高听说读写的八字真言就是: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A1: 语音和词汇

语音和词汇这个话题,原本不值得拿出来大谈特谈,只是近期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营销噱头,诸如“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进步”、“不用背单词轻松学X语“的出现,才让这个话题特别值得关注。这一套营销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把学习者浸没到某个语言环境里,像婴儿学语言一样,慢慢地摸索并掌握语言技能。这套逻辑从原理上来看非常有吸引力,但实际如何呢?

我的部分工作需要和大量在中国的国际学校学生打交道,五年级到十年级不等。语言习得理论里没有得出语言学习有没有具体的窗口期一说,但大部分学者都普遍认为,小孩学习语言的能力一定比成年人强很多。所以我面对的这群孩子,学起语言来一定比很多成年人厉害,更何况他们在学校里上课、做作业、素质拓展都在用英文。但我有一个能力,我只要读一篇某个孩子的英文作文,就大概能判断出TA是不是中国孩子,能蒙混过我眼睛的中国孩子,英文素质一定是年级里最好的几个。

原因很简单,那种很中式也很微妙的遣词造句反映的就是在学校说英文,一回家就是中文频繁切换的结果。而那些英文能力能够以假乱真母语者的中国孩子,基本都接受过很规范的英文训练,尤其是词法和语法。

我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处在语言学习黄金时期的孩子们已然如此,思维已经比较固定的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投入,投入最有效的回报方式之一就是,下苦工夫把前人专家总结出的规律熟练掌握,而非一味地强调浸入,很多老华侨在海外生活多年,也是一口散装英语。学习向来是个公平的买卖,多少有效投入,多少收获,没有任何弯道超车的说法。就像一颗白菜,卖六毛就是它的商品属性,用不用好的方法区别就在于你最后是六毛钱还是六十元买到这颗白菜。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白菜。

同时,还有一点要明确,在语言学习里面,最简单最不费脑的一类是背下来就可以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永远都不会变。例如法语,很多人吐槽它的单词分阴阳性、动词变位复杂、数字诡异,但这些知识只用靠背就能解决,所以算不上任何难点。那什么才是难点呢?举个例子:看到一片壮阔的落日美景,有人只会说:“太美了“,有人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才是难点。

所以语言规则要不要学?

要,要好好学。

单词要不要背?要,要好好背。

但是说到单词,就有一些内容要梳理了。记得我在上西班牙语课的时候,有一节课老师在讲教室用品的单词,比如黑板刷、桌椅。坐我旁边的是一个从事扶贫组织事业的女士,她就向我暗暗地抱怨,不知道学了这些单词有什么用。之后有一节课老师问我们想不想知道一些国家名在西班牙语里怎么说,那个女士报了一个柬埔寨,结果来自智利的西班牙语母语老师也愣了半天。

所以我们学习单词,也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兴趣和世界观,不同行业的人一定会对和自己工作生活相关度高的词汇感兴趣、掌握快,而对于与自己没太多关系的词,比如法语里面成千上百种奶酪的名字,就甚是头疼。

因此,我很鼓励语言学习者,先学一些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单词,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主动过程。但对于一些最基础的词汇,将近600个左右,不管你喜不喜欢,我还是建议把它们啃下去,一是这些词汇会提供之后很多高级词汇的基础词根,比如英文最常被拿出来说事的antiestablishmentarianism,就是一个简单的establish不断添加前缀后缀变出来的词,二是这些词会很好地帮助你练习并掌握发音规则,一举两得。

但我的精力一般来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对学习会高度讲求效率,而达成高效率的一个方法就是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根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单词也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我们来看接下来这个例子:

One beautiful aspacra loves fervently that homely caposinerity.

Answer please: What may be the attitude of the aspacra to the caposinerity?

A. Dislike

B. Affection

C. Hatred

如果我们遇到了这么一道题,可以来看看知道哪些词,我们就能把大概的意思给推出来。假如你平时的单词背得非常扎实,知道了aspacra和caposinerity这两个词,那么这两个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他俩之间到底怎么了么?aspacra吃了打了杀了玩儿了caposinerity?如果咱们的单词量再丰富些,知道了beautiful和homely这两个形容词分别是美丽和和相貌平平的,而且知道这两个形容词,很有可能你会知道fervently这个根据形容变成的副词,表示热烈地,那我们的问题解决了么?美丽的aspacra纠结热烈地把相貌平平的caposinerity怎么了?

但如果我们只知道love这个词,一切都很好办。我们能知道的是,前面那一块东西爱后面这一块东西,而且我还能看到是loves,说明以前爱现在爱以后还继续爱,这是伟大的爱。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厉害一点,beautiful、fervently和homely我们都认识,那这个信息自然会更完整,美丽的一个东西热切地爱着相貌平平的一个东西。至于aspacra和caposinerity这两个我随意捏造的词,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需要知道是什么意思,换成张三李四,也无所谓。

印欧语系下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屈折语,也就是在动词后面加各种变化,来反应人称、时态、语态等信息,比如上面说到的love后面的那一个s,就反应了:主语人称是第三人,数量上是单数,时态上的现在时,语态上是主动的一般语态,陈述一般事实。而动词基本会确定一个句子各个成分在句中的结构。所以在这些语言的学习里,单词确实有轻重缓急: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有人说,我上面给出的三个选项都是名词,名词不会怎么做题。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三个名词都有动词词根。所以拿着这个结构去给不同的单词分配有限的精力可能会高效很多。

A2: 语法

我在和我认识的不少家长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回应都是一幅嗤之以鼻的态度。

“呃!我们早就不让我们孩子学语法了!太落后了!”

确实是,语法学校在欧美教育体系中早就成了历史,语法教学早就被交际学习所取代。但如果根据我们在A1板块的探讨,语法学习对于二语学习者,甚至是三四五六七八语学习者来说,一定是必要的。大部分嗤之以鼻的家长,我想他们一定没有改过自己孩子的作文。尤其对于欧洲语言这类很抽象的语言,对语法这种抽象知识的学习,是有迫切的需求的。举个例子:我能跑,翻译成英语应该是I can run还是I could run?汉语这个“能”既包含了客观意义上的能力,也包含了主观意义上的判断,是两层不同的意义。

而语言越抽象,语法的意义就越明显。英语语法学不学争议还很大,但拉丁语我可从来没听过有人说:你应该在错误中慢慢学慢慢体会,你就把语法掌握了,不消学的。

对于欧洲语言的母语者,语法也真的不重要么?对外法语有一套业内口碑非常好的权威教材,Alter Ego ,编写这套教材的是对外法语教育界超一流的专家团队,这套教材最为被诟病的只有两点:一是阅读和词汇难度太大,二是语法点太碎,其他基本做到了无懈可击。而就是这样的教材,一个关于法语中未完成过去式和复合过去时的使用和区别,一直从A2阶段以各种形式反反复复出现到了B2阶段的教材里。所以语法必须学。

我本人还建议,规整的大的语法点,可以一口气全部学完,至少我是这么做的。比如在A2阶段,我一口气把法语所有时态语态的知识点全部过了一遍,当时学懂了多少我不敢说,这样的学习根本目的并不是在于让人一口气学透学懂,而是像获得一张地图一样,更清晰地了解这门语言的逻辑:说这门语言的人如何看待时间,如何区分情感等等。

而且对于一个技能的掌握,如果是花了一分钟学习到了怎么操作,那么至少还需要十分钟的上手操作,你才可能熟练运用。所以一口气学会这些大的语法知识是不可能的,而是要你大量地去复述自己昨天干了什么,明天要干什么,原本可以干什么但没干,你才可能领略到过去时、将来时和虚拟语气的真谛。语言学习,其实和学开挖掘机没差,都得靠上手巨量的练习。

既然有大的整块的语法点,诸如时态语态,那与之对应的就有小的语法。然而真正体现一个人语言水准的,恰恰就是对这些小的语法点的掌握。大小的区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法去准确定义,而我在这里说的小语法点就是习惯搭配(collocation),也就是说哪些词一般习惯和哪些词一起出现。比如allow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allow for, allow that中,allow就习惯和不同的词搭配在一起表示不同的意义。也因此,汉语为什么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很难,一个原因就是汉语基本没有大块的语法,却有太多细碎的习惯搭配。这些细碎的习惯搭配需要积累,而很难靠突击式地背诵记忆。这也佐证了我们上面说的,靠背就能掌握的知识,不管需要背再多,都不是难点。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者,除了可以梳理大的语法框架,也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去积累习惯搭配。

B1: 听力和口语

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升,是最为讽刺的一块。一般出国留学的孩子反馈给我,这一块的能力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下基本上几个月就能有显著的提升,而在汉语环境下却见效缓慢,因此市面很多课程的卖点也在这两块上。

听力,翻译成专业的语言习得理论话语体系下的术语是oral comprehension(口语理解),口语是oral production(口语输出)。也就是说,虽然一个在输入端,一个在输出端,但它们都是基于声音信号进行的信息交流。这里我必须指出,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其关注的语言材料是声音信号,而非文字。也就是说,在语言学的视角里,某个词怎么读是很重要的,但至于怎么写,却不是语言学学者会关注的。

所以听力训练的最开始,很多学习者需要做的就是把文字信息和声音信息匹配起来,我认为,早期的听力训练并非是输入端,而更像是输出端,你在不断通过声音复习你会的单词。在这一阶段我非常鼓励做一些精听训练,做一做听写,会更准确地帮助自己把文字匹配到声音上,但也仅此在这个阶段。

当熟悉了某个语言的发音习惯之后,各种五光十色的学习方法就上场了,什么看电影学X语,听音乐学X语云云。我们就拿看电影学语言这一个方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大部分语言学习者看外文电影应该是这样:一边看画面,一边扫字幕,一边听对白和配乐,同时关注剧情发展。看完整场电影,可能能记住几句地道的台词和表达法,然而这个观影者真正得到训练并不是听力理解能力,而是在画面、对白和配乐干扰下专注扫读中文字幕的能力。而观影的这几个小时,这个学习者可以在书本中学到类似的地道表达,学上好几十句。

那看什么电影呢?电影当然要看,但最好把字幕扔了看。为了理解电影里在发生什么,你会利用画面和配乐尽可能地去猜人物在说什么,而且你不会再揪着自己没听懂的几个词不放,会被剧情推着去思考你究竟听懂了什么,这个时候你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在浸没式学习了。最开始当然可以看一些低幼的小猪佩奇之类的作品,后面可以换成语言地道的迪士尼、皮克斯富有成人世界隐喻的动画长片,再转向具有生活气息的地道美剧,然后就可以挑战如《王冠》这样的高密度对白且语言考究的剧集,或者一些神经喜剧。这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字幕,不认真听就看不懂。

听音乐也同理。我也知道旋律和节奏很好听,但究竟要听什么,就看个人选择了。当然我并不是不强调在高阶的训练里要反复听,反复是必要的,譬如一段十分钟的广播,我会走路听,乘车听,吃饭听,大概听到第四遍就基本听懂了,听懂了就扔掉。

口语的训练方法我已经提到过,就是多说。当然囿于条件的限制,和谁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探讨的人太多,我也就不再过多展开。我个人的方式是和自己多说,我经常会问我自己,那颗树是什么树呀?我当然不知道,但我会说它的树干偏白,树叶常绿,呈枫叶形,结的果子是灰黑色,常有蚂蚁抢果子吃……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呢?有一点累,可能是昨晚没睡好,因为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然后今天下午我晕晕沉沉,我的天呐,我居然……

学习一门语言其实和演员背台词一样,而我观察到的是,国际学校在戏剧课上表现优异的孩子,语言素质一般都很高,一个“戏很多”的人,学语言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学习另一门语言就需要人跳出他原有的语言逻辑,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表现自己,这本质上和戏剧表演没差。同时,当我身边有观赏者的时候,我一般会说得更带劲,所以我经常喜欢在街上和我外国的朋友打电话,路人把我当异类的眼光满足着我的虚荣心,这种心态放在其他场合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但在语言学习中,确实非常有效。Fake it ’til you have it(装x装到你真牛x),这句话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也正是我很喜欢不断学习的原因,学习表面上看是探索世界的过程,同时其实也是内自省也的过程,不断发现并正视自己,非常奇妙。

B2: 突破瓶颈

突破瓶颈并不是B2阶段的学习者一开始就要面对的任务,把前面的事情做好,可以一直做到B2的中后期,而从独立的语言使用者跨向流利的语言使用者,需要直面才是突破瓶颈。

到瓶颈期的学习者大概是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呢?课本上对应等级的课文和推荐书目基本看懂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但是一接触到稍微地道一点的高质语料(比如报刊、新闻访谈)就很吃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来突破瓶颈了。

首先在语言内部,我们需要一些词汇学和语言历史研究的帮助。这个时候用词汇学的方法来梳理并拓展词汇是非常有效的,比如早期的学习里词汇是按照主题学习的,教室用品、动物、食物等等,在这个阶段抽象性强一点的词根词缀学习才能很有效地既帮你建立对于某一门语言肌理的清晰把握,同时又急速地扩展你的词汇。比如说,英语中表示“做”这个含义的词根可以有fac, fact, fect,知道这个以后facile, faculty, fact, factor, factory, affect, effect, defect, infect, perfect一系列词和根据这一系列词衍生出来的词你都应该熟悉。同时你再看到perfect这个词,你想到的不会再只是完美的,而是per(完善的,完全的) fect(做)=完美的。而语言的历史研究可以帮你解释为什么那些词根在英语里表示“做”的含义,拉丁语动词facere怎么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各种运动流入到了英语里面变成这些词根。这些方面的知识都会让你对你在学习的某个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说到语言外部,我们必须承认,语言本身有很多研究的价值,但语言同时还可以作为工具被使用。所以这个时候,每个语言学习者都可以用自己在学的语言去阅读一些自己领域内的研究文献,就把语言当作工具去使用,而正是在用这个工具的过程中,你才会了解到这个工具被你打磨得合不合手,哪里还不够合手,可以继续精进地打磨。

原有的学习,听书读写保持住,再加上语言内外部的同时突破,跨过瓶颈期,我想只会是时间问题。

C1-C2: 语言之上

法语学习后期,我的语言教练经常会扔一堆文献给我,医疗、环保、经济、社会,主题不限,要求我啃完以后稍作整理就和他辩论,譬如冰川融化对于海底生态系统究竟会不会有毁灭性影响、冰川融化影响到的海底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某种酶的XX合成机制会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等。我和朋友说起这些,她总会在一旁倒吸着凉气,用她极具特色的东北口音感慨:“哎呀我的妈,你让我拿中文我都说不利索,更别提法语!”

她的这句话道出了在语言学习后期学习的困难之处。有人喜欢提出这样的解释:“你的母语水平就决定了你的外语的最高水平。”我认为这个说法没错,但我更喜欢把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直接表达出来:我们的母语是最贴近我们思维的表达形式,所以我们的思维就直接决定了语言的最高水平。我这里并不想陷入思维和语言谁决定谁的谜题,我这里说的思维指的是天生的思维能力和一切后天刺激共同作用后形成的思维能力。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表达最有效的载体,经过人类千百年的打磨和塑造,已经变得非常凝练和抽象,得以承载无数先贤的智慧,所以语言跑过学习者的思维是一件正常的事。

我的语言学教授告诉我,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被语言说的,只有一少部分人能说语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现象不是在外语学习中才有,就像我那位朋友感叹的一样,这个现象可能就存在我们和我们自己的母语中。有些教育者便提议要了解这个语言背后承载的文明,以便更好地用这门语言表达思想。我并不否认这样的提议,而且这样的体验确实非常美好。但这样的体验本质上还是在为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服务,而能最有效服务这个目的的还有很多学科可以完成,哲学历史数学等等。

我在这一部分开头举出的两个问题,我想让各位读者用中文进行探讨,大家也能说很多,但是大家可能也会觉得能说多在理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其他语言里我们遇到的一定是同样的困境。所以在这样的训练里,练的已经是语言之上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能力等。

在这个阶段,语言真正的即是你的研究对象,也是你的工具了。所以很多时候,在学外语到某种层次,当你有某种苦恼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在你的母语,或者你最熟练的语言里你有这样的困难么?可能你的学习就不会那么叫人沮丧了。在中文里,我至少每天还是会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词,我还是在不断坚持训练我的阅读和写作,看到好的句子就留下来反复诵读揣摩,想着什么时候能写出个一样妙的,所以我自然不能指望我的外语就已经可以高高挂起。这也恰好是语言学习最有趣的地方:没有终结。万事开头难,越到后面越难。

语言能力标化考试技巧

按照我前面洋洋洒洒的一通,我们再回看我在开头画下的大饼:20个月考下Dalf C1,而且还是业余时间(周末假期等),是根本不可能的。对,确实不可能。那Dalf C1,50分及格我考了73.5分,这个成绩我要如何解释呢?

Dalf的中文翻译我认为非常贴切我想要说明的问题:法语深入学习文凭。也就是说我可以靠我的法语进行深度地学习,我的法语有能力支持这样的目的,我的法语能力是足够这个等级的。也就是说这个考试更偏向是一个能力考试,而非知识考试。Dalf的出题逻辑上也是在证明这一点(当然最近改题型了):听力阅读的主观题占比非常大,写作一片13分的文献综述写作,一篇12分的基于文献综述的议论文,口语是基于文献阅读的一个个人观点展示和一场与主审团的辩论。这样的考试,本身就不是知识考试那样关注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像能力考试(Alptitude Test)一样,测试你有没有一个C1级别的语言使用者应该拥有的能力。

能力我肯定是有的,知识我就不敢确定了。我20个月做的,就是基于如上从我自己其他研究、阅读和学习中抽取出的”蓝图“,每一块做到了最基本的量,最大化了我的产出效率而已。

当然还有一些应试的小窍门,助力了我效率最大化的表现。当然如果你已经有自己成熟的一套应试方法,请继续坚持。我接下来会分享一些我在语言水平考试里用到的方法。

我整篇文章从来没有谈过写作,因为写作作为人思维的最规范化的表达,训练方式非常简单,也非常困难:在你的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让一个善于写作的人,最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者,面批你的作文。往返几次,你自然就会开窍。

我的法语写作训练很简单:我写完一篇文章,洋洋得意,拿给一个饱读诗书的法国人改,被批得体无完肤,每一个词每一句子在他眼里都是那么别扭那么模糊。第一篇是这样,第二篇还是这样,第三篇依然是这样。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让人沮丧的过程,但是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才明白从我的概念到我的选词,里面居然真的有那么多模糊不清。一句话一件事、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这样的写作原则,真的只有是说起来容易一点了。但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法国人开始露出满意的笑容的时候,我也似打通了任督二脉,摸到了那个窍门。我Dalf C1考试前,和我的语言教练完成了十次这样的训练,最后很难拿高分的写作,中高分通过。

同时,级别越高的语言能力测试,你有趣的思想会比你规范的语言更有吸引力,因为和你一起参考的人,语言都和你一样规范。我和我的语言教练训练的时候,他总会不满意地抱怨我的观点太无聊了,我后面也只好把牛皮往地球爆炸、人猿争霸上吹,他才肯放我一马。于是真到考试的时候,我拿到了一个关于辩论传统工时制度和自由弹性工作模式的幸福哲学比较,我也不知哪来的灵感,做观点展示一开始先唱了一句:Je ne veux pas travailler, Je ne veux pas déjeuner…之后严谨的辩证和丰富的实例让考官全程眼睛发亮,我就知道那次的口语分应该不会低。但我之前考雅思却没得到这样的真传,我的辩论和我的考官一样无趣,尽管用词高级、没有语病,分数依旧不让人满意。

而听力部分,我最庆幸的就是我的母语是中文。欧洲语言用拉丁字母,其语言就像摩斯码,是一维的,而汉语就是二维码,在信息储存能力上自然比摩斯码厉害太多。我平时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用脑记住说话人的说话内容,由于欧洲语言高度的抽象和嵌套,所以每次说话者插入一个从句,我脑海里的思维导图听到引导词便自动分叉,最后5-10分钟的演讲梗概记在脑子里不会有太大问题,而至于很细节的名词手就下意识地在纸上记录中文,这个中西合璧,很绝。

最后的话

学习一门语言是非常神奇的过程:从最开始的ABCD,到讨论存在主义云云,就像把人类的整个发展浓缩在了这个过程里。我一直坚信,对于一个民族最大的尊重,体现方式之一便是了解它的语言,也正是在很多的语言学习里,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尊重,为什么要尊重,而在不同语言的差异里,我也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母语、和我说着一样母语的民族有多么独特,而在独特和差异之上,又能清晰地看见作为人类,那共同的交际需求、情感体验,一种微妙的骄傲氤氲而起。

文字:奥利

审编:沐橙园、yolanda

图片来源:自摄、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勤伯:学了多门外语之后,我认为英语有明显的缺陷
关于英语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门语言
怎样自学英语?一开始就要背单词吗?
外语鸡血针,真的那么灵验?
法语悦读老师专访|从上外到索邦,闪耀在巴黎剧院舞台上的星星老师
零基础学习英语如何培养语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