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思考--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再读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卢梭最重要的作品《忏悔录》、《新爱洛伊斯》、《爱弥尔》、《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等。事实上,那时候并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只是被一些字句打动,那种孤独、痛苦、忧伤,还有他真诚的表达,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挖掘,对世事和世人的看法,许多文字的片段深深打动我的心--其实,是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有了共鸣。

    很多年过去了,没有再读过卢梭。

    后来才明白,卢梭太重要了,他的启蒙思想,其实是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法国大革命与之相关。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核心是反对封建压迫。

    作为启蒙运动的领头人物,卢梭的精神是反叛的,他不局限于过去,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一贫苦家庭,早年丧母,父亲因吃官司出逃,童年时就失去家庭照顾,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他完全是通过自学成为了跨时代的杰出人物,不仅在思想和文学、教育等领域有极大的成就,而且精通音律和植物学,是一个罕见的奇才。

    卢梭的一生非常戏剧,出身贫寒、历尽坎坷又充满奇迹。

    他一生的感情故事丰富,主要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17岁的卢梭与时年28岁的华伦夫人相遇,以母子相称,事实上却是他的精神母亲和保护人,后来成为情人,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女性,也是他一生的温柔慰藉。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他因此一直被后人诟病。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却把自己亲生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育婴堂。

    人性如此复杂,卢梭的人生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活了66年,却在50岁时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遭到世人的抛弃,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度过了非常凄凉的晚年,66岁在巴黎逝世。

    近来重读他生命中最后一部散文集《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这是他继《忏悔录》之后另一本自传性质的著作,主要记录了卢梭的一些思想片段。此书也是他在遭受长期迫害,身体虚弱不堪,又居无定所时完成的。

    书中的卢梭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别人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无论它多么没有意义,都可能对卢梭造成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因为过多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变得不得不被动接受时,他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除此以外,书中涉及的内容还包括自身命运、幸福、真话与撒谎、行善、逆境和感情、善良以及对华伦夫人的回忆,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箴言。

    在这本书里,饱尝了沧桑世事的卢梭终于在与大自然的交谈中,升腾起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酿造生命的宁静和甜蜜的卢梭。

    抛弃了上流社会的利欲和浮华,他开始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愿再干“于我根本不适合的职位”,他开始按页计酬抄写乐谱。他“悠然陶醉在大自然的妩媚之中,在一片寂静中沉思默想,只有鹰的尖叫、鸟的啼啭和山间飞泻而下的激流的哗啦声偶尔打破这片寂静”。在这种全然的寂静中,卢梭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在这种满足和宁静的情感中,卢梭的生命也呈现出最耀眼的光芒。正因为他的纯真,他最后的生命才能在大自然的感怀中散发出灿烂的光泽。

    托尔斯泰曾经用“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卢梭,在散步的第三篇中卢梭也说道“我...将躲在良心的保护伞下,渐渐习惯了安居的日子。外界的理论无论新旧,再也无法使之发生动摇。”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这个孤独者的生死,其实都是为了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人。

    他在此书中写道:

    “一切人间的感情既然已从心中根除,我还有什么要忏悔的呢?我既不再有什么地方可以自夸,也不再有什么地方应该自责;我在世人中间从此就等于零,而跟他们既不再有什么真正的关系,也不再有什么真正的相处,我也只能是等于零了。

  只有我的清白无辜支持我度过苦难,如果我抛弃这唯一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用邪恶来替代,我将百倍不幸。在害人的本领上,我能赶上他们吗?即使成功了,我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又能减轻自己的什么痛苦呢?我将失去我的自尊而一无所得。

    这么彻底、这么持久、这么凄凉的孤寂,整整这一代人对我的日益明显、日益强烈的敌意,他们对我的卑劣的行径,这些都不能不使我有时感到沮丧;希望遭到动摇,怀疑令我气馁,这些又不时在扰乱我的方寸,叫我愁思满怀。

    人间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保持恒常的、确定的形式,而我们的感受既跟外界事物相关,必然也随之流动变化。”

    事实正是如此,人间的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之中。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后来,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用一个人的力量对抗当时法国的整个上流社会和知识精英,卢梭做到了。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政治、道德、教育、宗教、哲学和美学方面,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卢梭被后人敬重的原因。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其实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女巫

【当你面对生活时】痛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为它活。梦想,可以在梦里,那是希望的一部分。爱,可以藏在心里,那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就是由那么多的一部分组成,所以才华光溢彩,景象万千。而勇气的来源就来自于你面对自己的生活时,选择爱,还是不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梭对教育的观念
《世界哲学源流史》法国启蒙运动之十:让—雅克•卢梭3
科技之窗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上官-119启蒙运动
卢梭《社会契约论》:没有社会契约,何来平等与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