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盟先贤】:季羡林的“三不主义”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尽管他本人曾撰文力辞这三顶桂冠。


季羡林引人注目的不只是他的学术成就,还有他将近百岁高寿的养生秘诀。



“三不主义”


在季羡林的晚年,经常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他的回答是“养生无术是有术”,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不主义”,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季羡林知道自己的“三不主义”容易招惹误会,因此他曾对“三不主义”有过解释。



季羡林并不是绝对反对体育锻炼,而是主张锻炼“不要过头”。“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季羡林认为每天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有点过多,而且他的这两位朋友,一位先季羡林去世,另一位“卧病在床,不能出门。”


主张不挑食,是因为季羡林见到很多老人在吃饭方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季羡林在生命的最后六年一直住在301医院南楼病房中,他常对人说自己的饮食观是“需要论”,觉得好吃就多吃,不好吃的就少吃。他曾对护士说过“人只有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才能消化好、吸收好,身体才能棒。”在301医院,季羡林从不挑食,食堂里做什么就吃什么,只是在嘴馋的时候会提一点要求,比如红烧肉、炖羊肉等等。据护士长库洪安回忆,季羡林对烤鸭和胡萝卜羊肉馅饺子情有独钟。季羡林住院的几年食欲一直很好,尤其是早餐,有时候能喝一碗稀饭、一碗豆腐脑再来上半根油条,几乎跟年轻的护士们吃的一样多。


季羡林认为“三不”中的“不嘀咕”最重要,“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季羡林的“三不主义”,其实很有参考价值。季羡林的“不锻炼”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体育锻炼与养生、长寿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全民健身热可谓一浪高过一浪:马拉松在各地开展;暴走团、暴骑团随处可见;健身房也似乎成了都市人不可缺少的一个标签;各种运动装备比如跑鞋、运动服、护具成为紧俏热销的商品;各种社交平台上尽是秀身材、晒肌肉的照片。在这股健身热浪中,我们需要保持应有的冷静,参考季羡林的“不锻炼”认真思考一下。


首先,体育锻炼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体育锻炼是让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得以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而不是为了追求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人鱼线”“马甲线”,通过集赞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次,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度,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尤其切忌在长时间缺乏锻炼的情况下突然来一次高强度的运动,这样很容易导致肌肉溶解,且此类悲剧不乏先例。


此外,锻炼身体是否只是局限于健身房之中。其实,锻炼身体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起每天在办公室久坐、开车往返于健身房,倒不如上下班路途中少坐几站步行一段时间,上下楼梯的时候不乘电梯改走步梯,平时做一些家务劳动,将锻炼身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既省时省钱,又能达到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2009年1月9日,季羡林(左)在北京301医院病房里即兴书写“和谐”二字。


季羡林的“不挑食”告诉我们要放心的吃。任何一种食品都有自己的寒热属性,我们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特质来制定自己的食谱,既不能盲目跟风,不顾自身条件大量单一地摄入某种食品;也不要对某些食品的副作用过于恐慌,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副作用是要长期、大量食用才会产生的,而在经济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会经常变换菜谱,况且食物之间的搭配常常会将某种食物的副作用大大减小或消弭于无形。


试想一下,在刮起养生热潮之前,我们大家吃的都很随意,但也基本没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已与我们深深捆绑在一起,在这些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千万别再吃这东西”,“如果厨房有此物,赶紧扔掉”,这些夸张的标题,有的人受此影响,在饮食上真的是畏首畏尾、踟蹰不前。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借鉴一下季羡林的“不挑食”主义,放心的吃,不然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那样我们就很可能会滑向另一个误区,那就是用保健品来代替日常饮食,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已完全有经济实力去决定吃什么、不吃什么,我们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菜谱,不但要吃得香,还要吃得健康。


 “不嘀咕”告诉我们一定要胸怀宽广,保持乐观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难免磕磕碰碰,不如意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应该积极地正视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努力解决问题,切忌因为一点小事就茶饭不思,要努力锻炼出一颗“大心脏”,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一样要吃的好,睡得香。


服老与不服老


1934年,季羡林先生从清华毕业时的毕业照。


季羡林在过完93岁生日之后,写了一篇《九三述怀》,文中提到了老年人不能不服老:


“所谓服老,就是一个老人必须承认客观现实。自己老了,就要老实承认。过去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做不到了,就不要勉强去做。但是,如果完完全全让老给吓住,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无异于坐而待毙,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能量是颇为可观的。真正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就能产生一种不服老的力量。正确处理服老与不服老的关系并不容易。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点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是,这个物是什么,我却说不清楚。领悟之妙,在于一心。普天下善男信女们会想出办法的。”


人的身体就好像一部机器,年轻的时候为了金钱、名誉、地位,难免要忘我地拼命工作,大家都知道熬夜、久坐是不良习惯,但有时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勉力为之。日积月累,人体这台机器经过经年的磨损、消耗,许多功能逐渐丧失。面对这种情况,老年人应该正视现实,虽然身体机能下降,不再像年轻人那样自如,但自己经过数十年的打拼,也多少获得了一些成绩,事业上的成就、儿孙的成长,这些都是值得老年人珍视的。老年人要做的是享受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违反客观规律,甚至借助于药物强行从事某些年轻人才能干的事。人体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到了晚年,某些功能的丧失其实是自我保护机制在发挥调节作用。如果忽视人体的自我保护,倒行逆施,那样无异于饮鸩止渴、玩火自焚。


当然,季羡林也不赞成过于服老。他认为违反规律地不服老可怕,但战战兢兢的过度服老又有些可笑,到底该如何在二者之间调节呢?季羡林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战略上不服老,战术上服老。


勤于用脑


在养生方面,季羡林尤其重视用脑,他认为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让大脑经常活动。季羡林的晚年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他的大脑一直在运转着,在住院期间仍笔耕不辍。


季羡林在家中书房查阅资料。


文化人多长寿已是不争的事实,爱迪生、牛顿、富兰克林、周有光、杨绛、钱钟书、冰心……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康熙皇帝“人若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大脑会逐渐萎缩,但“用进废退”,经常用脑的人大脑萎缩的速度远慢于不经常用脑的人。人脑有上百亿脑细胞,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参加脑神经功能活动,其他脑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如果不经常用脑,那么脑细胞收到的信息刺激就少,衰老的就快,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用脑,他的脑细胞收到的信息刺激就多,脑细胞就会变得发达,老化速度就会放慢。经常用脑的人,其脑血管多呈现为扩张状态,脑组织供血充足,大脑就不会缺乏营养,衰老的速度也就大为减缓。勤于用脑,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机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能够增加脑内核糖核酸、兴奋细胞激素等活性物质。经常用脑,可以产生一种高级肽类物质,能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季羡林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在养生上,他强调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不强求,这样别致的养生观在健身房、保健品、食疗大行其道的今天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寒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养生“三不主义”
季羡林养生:信奉“三不主义”
季羡林谈养生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原则
除了三不,大师季羡林强调养生最重要的事
大脑风水——心智平衡术
季羡林一生多灾多难,活到了98岁,长寿秘诀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