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一代自梳女即将消失:不结婚不生育的人生是怎样的?

英语口·米老师说 

100年前,这群女人决定不结婚。




人物·“自梳女”

本文来源广州24HOURS(guangzhou24hours),已获授权,综合自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网络等,有增删

(电影《自梳》)


 “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

在上世纪30年代

珠三角有那么一群女性

她们独立,爱自由

同时也为了承担更多家庭责任

而选择梳起头发,终生不嫁


是的,她们就是中国第一批

公然宣布“单身”的不婚族

——自梳女

导演王家卫曾说过:
“这世上很多事,你不看,就没了。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in this world, 
if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m, they will be gone.'

随着历史齿轮的转动
自梳女这个群体已经逐渐远去
现在的年轻一辈应该没多少人
知道“自梳女”这个群体了吧
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
聆听一下她们的故事

过去的不婚族先驱——自梳女

“自梳女”(俗称“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盘起,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诗家亦有云:“自家梳起古今无,眉黛风流与众殊。羞说梧桐待栖凤,阿侬原不似罗敷。” 而诗中所描写的,便是珠三角一带的“自梳女”。
据乾隆三十九年(1774)《番禺县志》所记:“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所以至少在清初,番禺等珠三角地区,女性就有着“自梳”习俗
图为新造北亭自梳女“三姑太”(左)与她的“金兰”姊妹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合影。
过去,珠三角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就将其挽起,成为髻。

这是从少女到少妇的一个仪式象征。It's a ritual symbol from a girl to a young woman.
而对于选择不婚的女子,她们则自行挽起长辫,以示终生不嫁。

自梳的仪式可隆重,也可简单,需要按自梳女家里的情况来定夺。

“自己买了一只鸡、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静对神灵,默默发誓,终身不嫁,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些更讲究一点的姐妹,她们还会花钱请师傅,更为隆重地见证自梳的那一刻。”

——自梳女黄月蓉口述
自梳仪式完成后,她们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自梳女,也被称妈姐或姑婆、姑太
而女子一旦自梳就不能再与任何男性接触,一辈子保持单身但她们自梳后依然可以住在娘家,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30年代的中国蚕丝业兴起,自梳女们采桑缫丝、自食其力

因为能够为家里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娘家并不反感自梳女长留在家,甚至鼓励她们保持独身。
自梳女们还会筹钱建立“姑婆屋”,闲时她们会聚在姑婆屋里聊天、打牌,在生活中也会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亲如家人。
年老以后,姑婆屋也是她们唯一的归宿。



广州最后一批自梳女

清末至民国时期,番禺城乡都有一批“自梳女”,她们束发梳髻,向亲友明示终生不嫁。自梳女相约为伴,年轻时自食其力,年老时离家另住,称“姑婆屋”。

而如今,广州番禺石楼大岭村就有一栋据称是番禺现存最大的姑婆屋。

可惜如今已大门紧锁,留下的斑斑锈迹仿佛在述说着这段泛黄的历史。
在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渡口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岛,被人们称为“海心岗”,岛上有一块“梳起石”。据传,新中国成立前南亭村的“自梳女”会乘船登岛,在姐妹的帮助下完成“梳起”仪式。梳起唔嫁,矢志一生。
图为:番禺区南亭村
目前,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算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她们年轻时大多在新加坡务工,年老时才回到国内。如今均已有八十以上高龄,有的已近百岁,大多是独居的孤寡长者。
八十多岁的玲姨,独自住在南亭村西社大街的一间小平房里
时光飞逝,她们像花般一朵朵地凋谢枯萎,留下来的已是风烛残年。
自梳女这个名字,也慢慢成为一个历史符号......The name of Zishu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istorical symbol

黄月蓉步履蹒跚

自梳不嫁,自力更生

单身一辈子不嫁人,自梳女们难道那么排斥男人吗?
并不是。
有一部分原因和旧时包办婚姻的习俗有关。Part of the reason is related to the old custom of arranged marriage.
很多夫妻到了结婚那天才第一次见到对方,这种盲婚哑嫁的方式,让很多女子为之恐惧。
“那时候盲婚哑嫁的,不像现在还谈恋爱,那时候没有的。跟个老公,是瘸子还是跛子你都不知道,然后吵架打架,老公又在外面惹女人。那个时候我就说,我不嫁的。”

——《走近西樵自梳女》口述摘录
当然,也有的自梳女因为担心嫁人受气,所以干脆选择不婚
那时珠三角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 眼泪唔干要笑番......”

女性地位低下,嫁到夫家往往得不到好的待遇。
这对当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自梳女来说,她们更愿意选择自立自强,而不是成为丈夫的附属品。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to be self-supporting, rather than become an accessory to their husband.
不过,对更多自梳女来说,选择终生不嫁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家境贫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们选择自梳,更多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
玲姨当年自梳时戴的红绳
比如玲姨今年八十多岁,是一名自梳女,独居在南亭村西社大街的一间小平房里。在她十几岁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又不会耕地。为了照顾家中的弟弟妹妹,玲姨选择了自梳,毅然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90岁黄月蓉为记者介绍当年在新加坡当妈姐时拍下的照片

现年90高寿的自梳女黄月蓉也是如此。她17岁便成为自梳女,前往新加坡打工。对比起当时国内的薪资水平,“下南洋”务工的薪资明显丰厚许多。

在外务工的四十年,黄月蓉一直把攒下的钱寄到家中,为家里起了三套房子。
自梳女自食其力,为家庭带来了收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许多海外的自梳女为家乡的建设捐钱捐物,使得她们在乡村舆论中有着很高的评价。
同时,她们背后的精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地方,包括她们的自立自强,还有艰苦奋斗,不向命运低头等等,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宏扬。



自梳女的晚年也很温暖
自梳女虽然在亲戚邻里之间倍受尊敬,但是孤身了大半辈子、无儿无女的她们还是不免让人联想到孤零零的晚年。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生活......在外人看来,老来无伴是一件无比唏嘘的事
但其实,自梳女们的晚年也是很温暖的

因为自梳女早年都为自己攒好了积蓄,再加上政府和社区的补助,还有姑婆屋这个养老的住所,所以生活上一般没有太大的经济困扰。
而且如今社会已开放许多,自梳女年老之后不再限于住在姑婆屋,有的已经被亲戚家人接回家里,颐养天年
而住在附近的“自梳女”也会相约在“姑婆屋”一起聊天、打牌,看上去跟普通的奶奶也没什么区别。
大多数“自梳女”认为当年那么艰难困苦都能挺过来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她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乐观和知足的。

自梳女VS现代不婚族

如今,自梳女的故事已经开始慢慢褪色,逐渐成为一段历史。
但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话依旧没有过时,好像到了一定年纪不结婚就像是怪胎一样。
其实结婚,在不少现代人的观念里,更像一场赌博。In fact, in the eyes of many modern people, marriage is more like a gamble.
都说以前物品坏了,人们唯一想到的是“修好”;如今物品坏了,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换掉”,于是造就的是每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离婚率高达38%,每100对新人领证就有38对夫妻离婚。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不婚,其实就是担心婚姻和幸福之间无法等价交换。
杨绛先生曾经寄语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
其实所谓婚姻,都是需要有足够的感情支撑才能走得更远,在感情上的任何将就,最终都是对婚姻的不负责。
为了结婚而结婚,才是对爱情和婚姻的亵渎。

不管是结婚或者选择独身,都是我们的自由选择。毕竟对每个人来说,结婚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选项,是心甘情愿想要经历的一场生命体验。
人生就这么一次,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就好。你们说对吗?
We can only live once and live as we want to be. Do you agree?

编辑 | Fanc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们相约不嫁,70年前共建小楼安度余生
时光深处的自梳女
番禺南村自梳女与纸通公仔
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珠三角的自梳女
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年轻时为挣钱错过结婚(图)
自梳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