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还在被误解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岳飞”是一个刻在DNA里面的名字。

他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很多:“精忠报国”与赫赫战功,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忠诚,十二道金牌的遗恨……他是战神,是爱国主义英雄的典型代表,他的热情与悲切,后人传唱了千百年。

但我们真的熟知岳飞吗?

时至今日,荣光也仍然伴随着一个又一个质疑和偏见:

岳飞及其岳家军的努力对于南宋运势毫无补益,改变不了南宋的命运;

岳飞掌握了军阀势力,飞扬跋扈,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秦桧不得不剪除;

岳飞之所以被杀死,是因为在宋高宗赵构面前屡次提及迎接徽宗、钦宗及其宗嗣回京,威胁到赵构的皇位;

甚至,《满江红》并非岳飞所作,而是明人王越假托岳飞之名来纪念自己的战功……


当然,哪怕是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周之前发生的事,我们也未必能全数如实复述。何况隔了历史厚重的烟云,更难看清彼时彼刻的此情此景,对过去成说的质疑很多时候是推动我们认识发展的一个开始。

但怀疑也要有根据,否则只会增加疑云,将真相彻底覆盖在尘埃之中,只剩下一些吸人眼球但却偏离事实的观点,逐渐成为新的成说。

围绕在岳飞身边的这些质疑,究竟有几分为真?需要我们的大胆假设,以及小心求证。小北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历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他用史学家的严谨细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又并非被曲解和演绎的岳飞。

01

岳飞只是被过誉的一介武将吗?

英雄往往有两个面向:应运而生与创造时势。岳飞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英雄,应大宋将倾之国运而生,最终也受困于时势,没能挽救南宋的败剧。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岳飞及他麾下那支令金国铁骑闻风丧胆的岳家军,尽管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依然在大宋周围刮起了一场飓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或多或少地保护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

邓广铭先生充分肯定了岳飞的功绩:

在12世纪前半叶,有没有一个岳飞挺生其间,是会产生不同的局势的。

以绍兴十年(1140年)为例。这是宋金双方鏖战最激烈的时期,而岳家军作为中原战场的主力,在对大宋极为不利的战场上,建立了宋金战争史中极为辉煌的几次战功:郾城三败金国将领兀术的主力,前锋抵达郑州和洛阳,包围开封。只差一点,金帅就会撤离,却被赵构、秦桧给破坏了——功败垂成,不胜惋惜。

尽管如此,岳飞的战功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宋金和议中,宋方签订了屈辱合约:划淮为界,每岁输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但还必须考虑到,如果没有岳家军在绍兴十年所立的战功,“议和”时,南宋方面也许要受到更为深重的屈辱,甚至有可能划江为界

这是因为,金国的南侵并没有制定终极的目标——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大多如此。对于金国来说,打得赢就继续打,受一番挫折便减一分锐气,所以,岳家军在绍兴十年所取得的胜利,在下一年的媾和时无疑起到了一些震慑作用。

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说:岳飞是创造那一历史时段的时势的大英雄

我们不可以把岳飞的抗金理解为单纯为南宋统治阶级服务的事件。因为,当时居处在北部中国的广大人民,是必须在下列两种情况之中,自动或被动地选取其一的:或者归属于赵宋王朝的统治之下,或者被野蛮残暴的女真贵族所统治。

既然赵宋政权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家标志而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则其时的中华人民,必然都是乐于停留在或转移到这个政权之下的。而何况,与野蛮而且落后的金国的统治相较,赵宋政权终还是高出一筹呢。 

紧接在金人攻占了黄河以北的地区之后,金国政府便强制签发汉人壮丁当兵,强制汉人辫发,又把客户一齐登记,刺字于耳,立价标卖,或骗至蒙古高丽去卖,或去交换回鹘诸国的马匹。

为反抗这类暴行,大量的华北人民自相团结,从事斗争,相约投归南宋区域内的为数也极繁夥。这些事例,可以使我们明确地体认到,其时的人民大众,在宋金两个政权之间,究竟是要如何加以抉择的。

因而,岳飞之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抵抗金人的工作,是不但体现了赵宋政府统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和那时代一般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利益也全相符合的

此外,岳家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大,固然是岳飞平素操练教育的结果,而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具备了下述的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说明了岳飞是如何的要把他的队伍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也具体说明了岳飞确实是一个独具特识的杰出军事家。

 第一,岳家军的纪律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历史上也少有其比。南宋诸将行军所至,一般说来,都不免于勒索财帛,驱虏丁壮,取人妻女,居人庐舍,而岳飞的军队独不如此。他们平时全居住在营房当中,街巷中很少能看见出外游逛的士兵。

如在行军途中, “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苇无乱者”。他们始终坚持着 “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原则。在赵构奖励岳飞的许多诏令当中,几乎每一次都称赞他的治军有法和纪律严明等优点,说一些例如 “师行而耕者不变” “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类的话,对别的将帅不用这样的词令,而独对岳飞用之,这便可以确证,岳家军的纪律必非当时任何军队之所能及,而因此之故,岳家军也便到处受着广大人民的欢迎与爱戴。 

荆湖北路的人民,在岳飞被害之后,不顾秦桧的凶焰多么高涨,也不怕会因此而引惹出什么麻烦,十分之九以上的人家,全都画了岳飞的像,在家中加以供奉。此外他们更把岳飞的一些事迹,编造为一些传奇式或神话式的各种故事,彼此传述着、广播着。

其所以对岳飞这样热爱,固然是由岳飞抗拒金人的战功使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却是由于岳家军曾长期在这里驻扎过,岳家军确曾造福于他们每一人家之故。而岳飞的纯朴笃实的人格,也必有极大的感召之力。岳家军能获得人民大众这样的热爱,人民大众自然乐意与岳家军合作,尽量给予一些精神的或物质的支援,岳家军的战斗力量自然会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第二,岳飞认识人民武装的力量,而且很重视它。岳飞在南渡之前,曾参加过太行山区的游击战争。及岳飞参加了正规军队,随同宋廷渐向南方转移,其时河北以至山西各地的人民,不愿屈服于女真的统治宰割之下,便自动团结为忠义巡社,靠山的结为山寨,靠水的结为水寨,分别对女真兵马作着激烈的斗争。

当李纲执政之日,当宗泽留守开封之日,都曾计划对这些忠义民兵加以领导、组织和支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力量,而在李纲去职宗泽逝世之后,南宋的统治阶层中人却全不考虑此事了。

只有岳飞,他确知人民武装力量之伟大,在其身任大将之后,便把结连河朔的忠义民兵作为他的抗金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并经常派人去做联系工作。当他每次带兵北伐之前,更大量遣发人员潜入敌境,策动民兵遥相配合。

而河北被金人打败了的忠义民兵,南下之后也全都以岳家军为归趋之地,供给岳家军一些最确实的情报,使其对于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

02

岳飞的死是咎由自取吗?

秦桧之所以敢于直接戕害岳飞这等大将军,和宋高宗赵构脱不了干系。

但关于岳飞究竟怎么得罪了赵构,却常有一个误解,主要是受到了文徵明《满江红》的影响,词有: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恤,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一句“徽钦既返,此身何属”,让人不免想到:岳飞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经常叫喊迎还徽、钦二帝的口号,而因此被赵构所厌弃。

(宋高宗赵构)

事实上,如果回到历史背景下,就会发现,“迎二圣,还京阙”的口号,在南宋政权建立之初,的确是每一个主张武力抗金的人所经常叫喊的,也的确是岳飞所主张的。

但是,到1135年以后,宋徽宗已经死在金的五国城,而大金方面时常威胁要把宋钦宗或其宗室送还开封,借向伪齐刘豫和南宋赵构进行一箭双雕式的恫吓。在这种情况下,岳飞便也从1136年起,不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再提及迎还钦宗的事了。

(宋徽宗赵佶)

那么又有人会说,岳飞当着赵构的面说要“乞正资宗之名”,不也是要重振朝纲、回归钦宗朝吗?

非也。岳飞提出这话的背景,正是大金意欲通过送还旧皇的方式来威胁赵构;面对此情,他提议设立太子,以确定高宗朝的延续——与所谓的“回归”相反,岳飞此举是要捍卫赵构的皇位正统

但岳飞以武将身份,参与宫廷政事,本身已然让赵构所不喜;而最终导致英雄陨落的,仍是皇帝苟且偷安的心。

岳飞的杀身之祸,只是因为他坚持抗金、坚决反对卖国投降的所谓 “和议”而招惹了来的,是秦桧和赵构狼狈为奸、共同对他下的毒手。如果一定要在二人中分别主从的话,则主谋的凶犯是秦桧而不是赵构。

或者说,赵构既一心求和,就不得不依附于秦桧——金朝在南宋的代理人,某种程度上,他也是秦桧的傀儡

03

秦桧被我们误解了吗?

有人说,秦桧剪除岳飞的势力,是面对南宋在制度和机构上的不足,为了集权于中央,同时深知国力太弱,全然不足以抗衡女真,急需完成和议,所以不得不将飞扬跋扈、残民害政的军阀力加摧抑。

如此,就将秦桧洗白成了一个卓有远见、惜乎时代限制的政治家。至于残杀岳飞之罪?全在高宗身上。

这是将现代人的思想强加于古人之上了,称得上颠倒黑白的程度。

在违背民族利益、卖国投降和杀害岳飞这一系列的罪行当中,秦桧和赵构是 “其罪惟均”的,企图为其中任何一人稍加开脱都是不对的。

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至今仍在岳飞墓前跪着的秦桧说起。

如果秦桧真的想要集权于中央,那么就应该有所举措,但在他当政期间,却只破不立——他不仅解除大将兵柄,分解各大将的部属,甚至杀戮最有功勋的大将,在这之后,却并不培植武将、建造新军。

于是,大宋彻底成为一个不设防的地区,厚颜屈膝、听任索取,想要保全自我,全靠和议确定之后,北方民族暂不入侵,否则只能坐以待毙。说到底,秦桧做的是代替大金扫除障碍的工作。

不仅如此,在两朝暂时休兵,迎来短暂的和平局面之后,应当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军事。然而位高权重的秦桧却 “荡然不为一毫计”,只顾发展个人势力,醉心权力,剪除政敌,于是一时之间:

一般热中利禄的人遂皆希意阿附,争以陷害善类为功,国家元气为之斫丧殆尽,而有待兴建扶植的事项,成千累万,却不见有一政一事之见诸施行。

其实,秦桧曾在北宋亡国时被金人俘虏北去,之后就完全背弃了自己的民族立场,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他对所有主张以武力抗金的人都视同仇敌,而一直坚持收复国土、报仇雪耻并坚决反对屈膝投降的岳飞,秦桧更是恨入骨髓,欲杀之而后快。

04

《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

关于岳飞的一切都颇可疑?

围绕着岳飞的争议还有很多,从他的历史地位,一直延续到每一个细节,所谓“连发十二道金牌”而班师回朝的故事也都已经被证伪。

甚至,连与岳飞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千古之词《满江红》,也被怀疑是后人托古伪作。

这主要是因为,在岳飞的子孙岳霖与岳珂所编的集子中,并未见到《满江红》;而在宋元人的著述中也没有关于这首词的记载。

因此余嘉锡先生提出,这首词或许并不是岳飞创作的;在他之后,夏承焘先生断定这首词为明朝王越所作。

如果单纯以记载为证,不足以构成对岳飞作者身份的怀疑。因为这并非岳飞唯一没有被记入文献的诗词。南宋人赵与时编写的 《宾退录》中记载了岳飞一首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岳霖、岳珂就没有搜集到。

那么,赵与时的《宾退录》失传了,而诗是被明朝人抄录、流传下来的,那不就与今天《满江红》的情况一致吗?既然有岳霖父子遗漏的实证,就不能排除他们没收集到 《满江红》的可能。

如果从王越的视角出发,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词里通篇写的都是岳飞其时的实事,王越有什么“重拾旧山河”的必要呢?

明朝虽然动荡不安,但领土始终掌握在朱氏手中。王越面对的是内部矛盾,却非要说“旧山河”,本来托古是为了避免今朝迫害,此言却可能招致祸端,何必呢?

而最广为质疑的那句“踏破贺兰山阙”,说岳飞面对的是东北大金,贺兰山在西边,不该如此说来。那他不也说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吗?这两者在当时也只是泛指北方部族。

事实是,岳飞守卫大宋,要扛住的不只是东北的金朝,还有来自西夏与辽的压力。这与明朝的一统局面截然分别。

无论如何,目前有关《满江红》归属的争议,都站不住脚;那么在无法提出新的可立住的观点的情况下,自然,我们还是认为,它出自岳飞之手。

回归历史真实

我们现在看岳飞,要么带有造神滤镜,要么轻易根据一些细枝末节对他整个人提出质疑。前者失之于夸饰,而后者则有“抬杠”的嫌疑。

究竟如何面对岳飞,邓广铭先生早已说过:

归总来说,我们现在最正确的纪念岳飞的办法,是要把对岳飞的研究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提高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水平。研究他的生平所应遵守的原则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事求是地还岳飞一个本来面目。

当我们叫喊着“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时候,更要意识到,扭曲是一种更难以发觉也危害更深的忘却。


-End-

编辑:黄熙、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

《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邓广铭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江红辨
【有人说,《满江红》“怒发冲冠”不是岳飞作旳】古诗词六十
何为混乱不堪?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所写?今天就把这件事说清楚
岳飞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满江红》的背后,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一定要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