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常在朋友圈“打造完美人设”的人,不适合做朋友


文/瑾山月


前几天闲谈,老公说起同事亮仔,吐槽说“他简直是个戏精”。

我不信,便翻看老公的朋友圈,才发现这人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主义者”的大型秀场。

生活上,每天早起跑步,为全家人做精致可口的饭菜;

工作中,不管是领导的要求,还是客户的刁难,他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忙碌之余,读书、喝茶、听音乐、看话剧,生活里一派安逸祥和。

更让人“佩服”的是,亮仔还事无巨细地晒出他去养老院做义工,为山区儿童捐赠的细节。

一天四五条朋友圈,每一条似乎都在说:“看,我活得多完美。”

然而事实上,亮仔的工作业绩一般,公司里没几个知心朋友,朋友圈下方最多也就两个人点赞。

老公说:“他除了假,找不出别的缺点。”

其实,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亮仔”,竭力打造“完美人设”,让人看后不免羡慕、嫉妒、怀疑,乃至厌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微信朋友圈已然失真,人们似乎忘记分享生活的初衷,而是展开一场场“打造人设”的角逐。

虽说人生如戏,但凡事有度,过度拔高,彰显完美,结果只能是苦了自己,扰了别人。

精装修的朋友圈,不可信;太过完美的人,不可交。


朋友圈的完美人设,多半不可信

曾经有一则“靠朋友圈完美人设,90后女生骗到1400万”的新闻,爆红网络。

大约2年前,90后女生卢某,通过在朋友圈晒自己的高消费、工作业绩以及名媛般的生活,获得不少人崇拜。

她一会晒自己新买的豪宅,一会说“工作忙到飞起”,一会贴出与闺密逛奢侈品店的照片。

从朋友圈看,卢某完全符合我们对“总裁千金”的全部想象。


然而有一天,卢某以为朋友垫资为由开始借钱,还承诺支付高额利息。

不少人并没有见过她,仅凭借精彩纷呈的朋友圈,就轻易相信她,慷慨出资。结果全部上当,1400万尽数填了卢某网络借贷的无底洞。

随着警方调查,卢某才渐渐露出真面目。

她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混社会,先是在一家地产公司做销售,后又懒得工作,涉足网络借贷。

没有经济来源的她,这几年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靠完美人设骗取信任,四处借钱。

每一张精修美图,每一条成功学文案,每一顿山珍海味,都是她编织巨网的丝线,最终害了别人,也套牢了自己。

如今的世界,社交网络简化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使得“了解”一个人,变得异常简单。

想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通过朋友圈来识别朋友?

谁是“生活家”、谁是“打卡狂”、谁又是“五好丈夫”,我们已经习惯于虚无缥缈的“人设”,他们的真实面目,却模糊不清。

这种识人之术,似乎是我们在虚拟社交中认识彼此的唯一方法。

但别忘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越是完美,越不可信。

毕竟,再耀眼的光芒下,也有阴影,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

完美人设背后,是一种“表演型人格”

1956年,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欧文·戈夫曼,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

他说:“个体的兴趣总是在于控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外界的回应方式。”

为此,人们会使用一些策略来修饰自己的形象,从而去影响他人心目中对自己的看法。

社交就像舞台剧,有些人为了博眼球,总想站在聚光灯下,C位出道,于是不遗余力地打造“完美人设”。

有心理学家分析,这种行为背后,多半是“表演型人格”作祟。

这种人格,或许与不幸的童年有关,或许和不被肯定有关,或许源自根深蒂固的虚荣心;

而拥有这种人格的人,生活的重心只有一个:想要被看见、被赞美、出人头地、成为佼佼者。

就像短剧《听见她说》里的齐溪,她宁愿每天花3个小时化妆,只为在朋友圈秀一张美照,就是为了一雪前耻,收获外界的赞美。

曾经的她,因为塌鼻梁、宽眼距、皮肤黑被同学嘲笑为“打狗棍”,为了不再被歧视,她决定用朋友圈重塑自己。

于是,她每天早早起床化一个完美的妆,再找个有格调的咖啡馆,拍一张更完美的自拍,发到朋友圈里。

看着朋友圈下方的点赞,她才能缓解容貌焦虑,重拾自信。

齐溪沉浸在表演中不可自拔,但假的终归成不了真,等卸了妆,关掉手机,她还是那个苦闷的“丑小鸭”。



无论是骗子卢某,还是影片里的齐溪,说到底,她们都无法悦纳真实的自己。

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她们都走入一个“完美”的怪圈,试图用朋友圈光鲜的外壳,实现人生的逆袭。

人无完人,谁身上都有短板;生活不易,哪能事事顺心。

靠伪装寻求幸福,结果很可能人设崩塌,前功尽弃。

一味追求完美,苦了自己,也推远了别人

《人民日报》曾这样描述朋友圈的“完美人设”:

为晒厨艺,给一道味道古怪的菜肴精心打光;

为秀底蕴,还没读完一本书就先晒出三五句评论……

朋友圈越精心维系,现实中越容易焦虑,时时担忧“人设”崩塌,就算人设保住了,也会让别人自惭形秽,渐渐远离。

在知乎上,看过网友@飞行棋的一个分享。

他说初到北京时,认识了理发店的小文,互加了微信。

他发现小文在朋友圈里,竟把自己打造成了“北漂中的战斗机”,有房有钱有事业。

“听着雨,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感觉真好。

“五星级酒店的早餐也不过如此,还不如自己做的三明治。”

“住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每天听着信鸽,迎着曙光醒来。”

可是不久后的一天,网友看见小文在朋友圈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太难了,不装了。”

借着理发的机会,网友才打听到小文的日子,其实过得捉襟见肘。

他和十几个店员挤在一间不足30平的集体宿舍里,每天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可每月的工资,还不够去五星级酒店住一晚。

渐渐地,小文觉得距离梦想中的生活越来越远,内心越来越焦虑。

更何况,不少老朋友旧相识总说些酸溜溜的话,也慢慢地疏远了他。


有社会学家指出:

“网络在虚拟社交中最大限度地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促成了理想自我的释放。这些完美人设总是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沉浸在相对的匮乏感中,而作为表演者也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牢笼中。”

不得不感慨,“伪精致”真是让自己身心疲惫,还推远了别人,疏远了感情。

拒绝朋友圈枷锁,做真实的自己

有网友总结了朋友圈的N种人设:

“米其林美食家”“健身狂”“学霸精英”“旅行达人”“慈善家”……

不信,你现在翻看一下朋友圈,总能找到一两个人对号入座。

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过得平凡且普通,有着最为庸常的人心本性。

面对挫折会气馁,想减肥又坚持不下来,想学习又找不出时间,领导让加班也会心有怨言;

内心善良却能力有限,为人处世难以面面俱到,也时常为琐事烦恼,与烂人纠缠。

但不管怎样,接纳命运,认清自己,做个真实的人,也好过活成虚拟世界的“假人”。

坦诚地做自己,看清自己的缺点,才可能在反思中,探索改进,步步向上;

相反,用“人设”掩盖真实,用谎言抬高身价,是一种逃避和自欺欺人。

2014年,对3万人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结果显示:66.5%的受访者有自拍习惯,31.1%的受访者会将自己的自拍照发布到网上。

而发朋友圈的动机中,“展示与炫耀”占比三分之一,位居榜首。

我们为什么会炫耀?

无非是想获得更高的赞许,给自己一种“优于别人”的快感,可扪心自问,朋友圈里的我们是真实的自己吗?

古语云:“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网络上再繁花似锦,都不如生活中的脚踏实地。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一个人只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接受那些残缺的悲剧,才能拥抱自己的人生真相。”

拒绝朋友圈枷锁,做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人,真正喜欢你的人不会走远,而我们自己,也将收获一份率性与坦然。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必须遵循3个有效性要求:

“判断、陈述的真实性,遵循规范的正当性和表达自我的真诚性。”

“真实”与“真诚”,可谓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恰恰因为缺乏一点“真实”, 朋友圈人设才成为网络时代下快速推销自己、打造个人品牌的一种捷径。

其实打造人设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执着于“完美人设”。

点个“在看”,如果你正在被“完美人设”绑架,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驱散这种虚假的光晕。

如果你身边有“过分完美”的人,那就让这篇文章成为你与他的分界线,适当走远,保持距离。


作者:瑾山月。值班编辑:梁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圈,却在生命里(深度好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自己朋友圈?又是怎么做的呢?(9个回答)
成功的微商朋友圈文案都这么写!
你为什么做不好微商?看看你的朋友圈发对了吗!
懂得三大微商基本功,甩掉刷屏洗脑模式
心理学:朋友圈的你是怎样的?你内心有匮乏?才会这么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