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想听你讲讲那些异国他乡的故事

最近又值毕业季,小编的朋友圈里回来了一拨人,也即将出走一拨人。

他们带着不一样的离别滋味去往不同的远方异国求职或求学,有人满怀欣喜地拥抱阔别已久的家人朋友,重新回归到熟悉又陌生的生活轨迹。异国他乡的日子里,至今仍能让你细细回味的是哪些瞬间?

是新年的夜晚一个人走在街头,看着团聚在手机屏幕另一边的家人,强忍住眼泪。因为你也不确定离你大哭着说想家,是不是就差那么一句话?

是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无比想念在家时妈妈端来的一碗汤,于是挣扎着起床,一样的食材一样的步骤,却总是少了一点说不出的味道?

还是生活中遇到种种不顺利,想向往常一样打电话找朋友吐槽到深夜,却发现地球的另一边早已是凌晨三点?

那段日子是苦是甜,每个出门在外的你都有不同的记忆。所以今天,想跟你聊聊,在异国是一种什么体验。

希望下面的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鸣,也欢迎你与我们分享你的异国故事,我们将在留言区选出三位读者,寄出我们的新书《异邦笔记》。相信每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生,同样也在时刻绽放着精彩。

谈“吃”好像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胃、心和嘴的冲突比较严重的缘故,海外华人好像尤其愿意在这个题目上走得远一些。成天在BBS讨论组上吵得天翻地覆的留学生们,他们常爱抱怨美国大街上的餐馆(纽约和加州除外)还不如他们家门口的大排档。

我也按捺不住地想要谈吃,因为我实在是在海外才懂得了“吃”。在国内基本吃食堂长大,父母单位的食堂、中学大学的食堂......从来就没有认真想过那些食物都是从哪儿“变”出来的。赴美后,到了一切要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即使这油腻的“食堂味儿”也变得可望而不可求了。不说别的, 就是那简简单单的油饼薄脆加小米粥,就时常在梦里梦见。

至今还记得我在外国的第一顿饭。在家门口的超市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装在大罐子中而不是小油瓶里的食用油,意识到玉米也可以用来榨油炒菜,便宜倒是真便宜。虽然现在已经都习惯了,当时却觉得那油里有种怪怪的味道,也许是由容器产生的联想,老觉得那罐子里的是工厂的润滑油,一点都没有小时候菜油(还有让老美们瞠目的猪油)炒菜的那个香味,而且仿佛永远也炒不熟菜。

吃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了。大多数“青菜”,有叶子的,没叶子的,基本上都不认识。人家本来都是“色拉菜”,不是用来蚝油炒菜心的。

想想我母亲,那把土豆、莴笋,乃至茄子都仔细地手工切丝的劲儿,在这绝对是种奢侈,因为这里讲究的是大批量甚至海量处理的效率。

“中国餐厅”那一水黄色红字的店招,独创的白底红线的纸质外卖餐盒……这些逐渐融入了真正的西方生活,它们已经不在乎什么原味和创新的界限,厨子是墨西哥人还是广东、福建移民都不打紧,“扬州炒饭”其实和扬州已经彻头彻尾地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想想,人对于“吃”的强烈需求后面到底是什么? 是对生物性的根源的依赖, 还是无端拔高了的亲情和自我?在满足和不满足之间,又是什么驱动着人们食指大动,或是孜孜不倦地画饼充饥?

“过年” 终归是孤独

在美国过年,那也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年味儿”。 当然国外有另外一种“年味儿”,始于自十一月下旬感恩节开始的“假日季节”(holiday season)。于是等到我们的春节期间,正值大多数职业人的一年之始。

在美国过年固然冷清,却不啻是从这种境遇中的出走和超脱,可是同时,你会碰到另一个自己:无奈,孤独,恐惧。就像在异国他乡,迷路是很可怕的一种经验,它使你第一次意识到“陌生”的存在,比语言的障碍更难逾越:人,脱离了强迫性的热闹和自发的聚集,终有可能是孤独的。

其实,回忆起故乡的“年”来不也是如此? 每每在过年的时候,都是两种情绪的混合:满满的热意,掺和着一年到头的萧瑟和倦怠。假如炉膛已经冷却,孩子们会感到索然无味,但笑语喧哗的“大人”们脑海中的,却可能是赶紧结束这一切……

怀念 “熙熙攘攘” 的生机

十五年前刚刚出国的时候,印象最深刻,感受也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北美截然不同的物候。总体而言,在中国灰蒙蒙的阴天好像总要多一些,出国前的记忆像是富士胶卷,带着一点阴郁的青绿调子。而这里大多数时候都是阳光澄澈的,可以搭配上柯达。

可是不知为何,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北美的“冷”,即使是最酷热的夏日,现在想起来也有点“酷”(cool)。 总之一年之中酷热的日子不算多,天看上去实际很低,厚重、大块的云朵,空气“凉薄”。

一开始我还欣赏这种似乎难得的寂静,但是很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慢慢在这种寂静里滋长出来……在这里,你和世界之间只有一根电脑网线,一个电话号码,一部随时可能电池用光的手机。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过在异国的黑夜中独自漫步的类似经历。那是一些星光黯淡的夜晚,无边无际的大地,现在回忆起来,也时常自问是不是想岔了时间,还是把梦魇中的某些时刻错认成了现实?

我常好奇,那些喜食生冷、屋宇闲静、却反复强调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他们如何能够在这阴影中的室内活下去?

相形之下,无论是上海、香港、广州还是苏州的嘈杂街道,满满的人流,触目可见的、稠密不成行列的绿色,反倒显出一种使人缱绻的、浓浓的生机。像是听惯了粗声大气后再次听到悄言说出的吴侬软语,不能不使人感到怦然心动……

在寂静里反观热闹的来处,那种感觉让人感到解脱而温暖。

- 版权信息 -

编辑:李同

观点资料来自

《异邦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记录异国他乡的生活#异国风情男性朋友不允许去
你都出国了,一定过得很好吧?
世事喧嚣终寂静,人生孤独仍需行
异国租房二三事儿「有故事的人」
笑依然
减肥的时候读这些美食书,看你是不是真的想减肥 | 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