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年你家送人情了吗?人情债为啥总还不清?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日了,除了全家团圆,春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走亲访友,俗称送人情。

其实不只过节,生活中孩子找工作、上学,甚至去医院看病都能听到送人情、找关系的说法,仿佛没点关系办事,心里就会觉得不靠谱。像“欠你一个人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托关系办事儿”等等说法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亲戚之间、朋友之间或者同事之间,经常是你帮我一个忙,那就相当于我欠了你一份人情,将来我一定要再帮你一个忙还你人情,人情就像是货币一样可以用于社会交换。

就连网络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段子,比如《西游记》教会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没关系的妖精都被打死了,而有关系的妖精都成仙了。可见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眼里真的是至关重要。

那么让我们深入人心的人情、关系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们在中国社会存在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模式和传统思想说起。

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

天命观

中国人对人世的观念最初同他们对天与人的看法有很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的初民对自身的性质、能力和与他人的交往现象无法解释,因而把人事上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上天的意志。当时的天相当于人格神,是人世的主宰,天人关系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

到孔子那里,天已具有了命运、机遇与人为努力的共同作用之含义。《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诸如“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唐代盛行的佛教中的缘起论也和中国原先的天命观合流。其中的三世、因果报应、因缘和合等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无论是儒道佛,还是具有唯物或唯心偏向的思想家,都具有程度不同、观点各异的天命论思想。

天命观对中国人社会心理有很大影响。人们一般坚信天有一种强大的势力,可以操纵人的行为,赏罚人的善恶,安排人的一生,设计人的未来。民间常说的“一缘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和“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等都是这一心理的反映。

但自孔子时代起,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天命已不是叫人被动的承受,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

家族主义

家庭在任何社会都是人们最初社会化的场所,其本身的特点也是构成不同人际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形态建立于农业生活的基础之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土地不能移动导致了人们对人口、劳动力及和睦相助的重视。中国人的家族是一种扩大式的家庭形式,是一种几代同堂,具有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成员组合,并对村落和国家的形态产生影响。在这种家庭中,父子关系是最主要的成员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中断将象征着整个家庭连续体的终止。

中国文化为了形象性地显示这一重要性,有了一种象征性表达,这就是香火。香火一义由中国家族崇祖的仪式需要点香引申而来,表示父子关系就像一根贯通过去和未来的永远烧不完的香一样。其中,每个父子关系都是这一香条上的一个节,任何一节的中断,也就是香火的中断,即意味着家庭的生命线后继无人。

这点无论从经济或社会意义上看,都是致命的。为了保证这一关系的永久性和稳定性,多生和纳妾构成了家族制度中的两个基本保证。但上述情况带来的后果是人口多和财富分配方面的问题,于是同财共居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生活方式。家长从中负责管理财政,维持家庭的日常事务、协调家庭成员的各种关系。

只是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规模,终将会出现另起炉灶的可能。随着小家从大家中分离出去,家族制度也经历了由家庭向宗族、村落发展的趋向,最后导致中国人在纵向上对共同祖宗和家谱的认同,在横向上对各种亲属关系的重视。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一特征的形象说法。

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思想

日常人伦是儒家关系的核心问题。

所谓日常人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构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及其原则。儒家规定了五种角色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在这五伦中,家庭成员间的自然关系占居了主要的位置,而且君臣和朋友关系在实质上也是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延伸。

这将意味着,在儒家看来,只要先能理解家庭内部关系,就可能将其引申到所有人际关系当中去。其中,父子代表一切纵向关系,兄弟表示横向关系,夫妻意味着两性间的关系。这种推论法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在理论假设和实践运用之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而且这种建立于家庭生活上的文化价值讨论也不再是少数先哲的苦思冥想,而是可以实施的生活内容。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讲做人,就必须懂得“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关系首先是家庭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若能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就可以学得社会上的君臣和朋友关系,然后又能从整体上明白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并遵从它的秩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理想模式不但不可能实现,反被梁启超及后人用“私德”两字概括尽了。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从家庭及血缘关系推导出来,却为中国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导了它的基本取向。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一般来说,人情是其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基本样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而人缘是对这一样式的解释框架,它把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设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本源框架中。

'情'大于'理'——人情

人情是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制度的直接体现。农业生活中的土地不能移,乡村生活中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等,都导致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交往需要以长期、稳定和和谐为要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加重了情的成分。

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之间,到最近方始于转趋于超大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

这一从家庭转向社会的人情关系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和组织的结构,也正好是家庭结构的翻版和推延。这种人际心理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吻合,使得人情从家庭向社会泛化成为一种可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只是社会上的人情已经没有了血缘基础,也意味着人情关系从原先的必然性变成一种或然性,从原先的“亲”变成“义”再变成“利”。

人情应该是算不清、欠不完的,这样才能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

每当人际交换开始后,受惠的人总是变一个花样加重分量去报答对方,造成施惠的人反欠人情,这就又使施惠的人再加重分量去归还。如此反复,人情关系便建立起来了。可见,中国人情法则是报(恩)总是大于施,反之(报仇)亦然。

由于中国人情关系是从血缘关系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施报相等的情况不是没有,而是处于人情关系建立以前或无人情往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它本身不构成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

孔子十分赞赏“以直报怨”和“父子仇,不共戴天”。这种交换原则一旦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很有可能造成中国人一方面强调“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另一方面又有尽可能“占他人便宜”的倾向。

这里的一正一反都是在不对等的交换中才有可能。不对等的交换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自我利益,而是要把目标放在关系的维持(或不维持)上,因为维持交换的长期性,比较个体主义社会宣扬的利益最大化而言,更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克己复礼为仁——人伦

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最精炼的说法。

儒家伦理的立足点不是理,而是情。韦政通说:“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的是‘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家和万事兴’,和生于情。‘清官难断家务事’,因在家庭范围之内用讲理的方式是不适宜的。在中国文化里,情与理不但对立,理就在情中,说某人不近情,就是不近理,不近情又远比不近理为严重。”

儒家伦理把人伦融于人情中给中国人际交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血缘亲情被染上了伦常的色彩,另一方面哲学伦理思想扎根于日常生活,从而导致中国人的社会互动长期、稳定、和谐及等差有别。

但从人格方面来看,感情从个体转向关系,又受到一番“礼”的规定后,只能使自我受到了压抑,造成了个体行为往往受制于他人。

有缘千里来相会——人缘

佛教传入以后,当梵词pratyaya被译成汉字的“缘”时,既表示自然和社会产生的关系和条件,又同儒道的天命观结合,在民众心里产生了人缘的说法,使人际关系带有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虽然历代思想家对天的看法很不一致,但对大众心理而言,主要就是指天命和命运。

在缘字的用法上,用缘来解释婚配的最多。这是因为夫妻乃人伦之始。虽说它在五伦中的地位不甚重要,但如果没有夫妻这一伦作伊始,就不可能有其它任何一伦。因此将人伦之始用缘来表示,实际上也就喻示了所有人际关系的前定性。

《易·系辞》上有“乐天知命故不忧”之说。它使人不至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也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因为一切现象早已在事前预定了。

但是,缘的含义虽有前定之意,但它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事后的解释上。例如婚事已成才有赞美性地“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成了冤家之后则有“不是冤家不聚头”;佳人遇难又有了“红颜薄命”的感叹。

因此,天缘凑巧、善恶报应、天造地设、造化弄人等都含有把某种后果归结于缘的作用。这样一来,它一方面使人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放弃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另一方面又对行动的任何后果都有一种圆满的解释,以平衡人们在人情和人伦操作中遭遇到的各种心理(忍受、安慰、解嘲、乐天等),成为人际模式的总体原本。

人情、人伦、人缘这三个方面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组成了一个完整体,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已把天地人情伦常融为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这一统一体中,客观与主观、自然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群体、本能与后天均已汇合在一起,这也许是这三者长期积淀于中国人深层意识的主要原因。

中西人际关系模式比较

-End-

作者:翟学伟

编辑:江健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原题为:《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 中国人的人情和关系是怎样运作的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人际关系学》
第2章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1)
退休后要筛选人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时送人情的技巧
曾仕强 人际关系学6 为什么人伦关系要讲求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